郡城八景,因时改易。扶胥浴日[2]、石门返照[3]、海山晓霁[4]、珠江秋色[5]、菊湖云影[6]、蒲涧簾泉[7]、光孝菩提[8]、大通烟雨[9],此宋志八景[10]也。见元志则为:粤台秋月[11]、白云晚望[12]、景泰僧归[13],而海山、珠江、菊湖、光孝革矣。见明志则曰:粤秀松涛[14]、穗石洞天[15]、番山云气[16]、药洲春晓[17]、琪林苏井[18]、海珠晴澜[19]、象山樵歌[20]、荔湾渔唱[21]。而全革其旧矣!今之题羊城八景者,曰:粤秀连峰[22]、琶洲砥柱[23]、五仙霞洞[24]、孤兀禺山[25]、镇海层楼[26]、浮邱丹井[27]、西樵云瀑[28]、东海鱼珠[29]。虽一时取尚不同,亦因时而变。宋时扶胥尚有浴日之奇,今则已成平陆,明时粤秀松尚成阴,今则童童无多树矣,可叹也。
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有不得就岸者,架长篙接木板作桥,越数十重船以渡。其船尾必竖进香灯笼,入夜明烛万艘,与江波辉映。管弦呕哑嘈杂,竟十余夕。连声爆竹,起火通宵,登舻而望,真天宫海市,不是过矣!至十三日海神诞期,谒神者仅三更,烧豭蜡燕赍,楮帛蚖脂,络绎庙门,填塞不能入。庙内置小桌数百,桌前置香炉烛台,置席,置签珓,就席拜者赁以钱。两庑下卖签语者、卖符者,僧、道、巫觋[30]、黥奴、乞丐,拥杂衣冠,不可穷诘。庙前为梨园剧一棚,近庙十八乡各奉六侯,为卤簿葳蕤,装童男女作万花舆之戏。自鹿步、墩头、芳园,皆延名优,费数百金以乐神。庙前搭篷作铺店,凡省会、佛山之所有日用器物、玩好、闺阁之饰、儿童之乐,万货丛萃,陈列炫售,照耀人目。其鬻小鼓、小钲、笙、竽、篪、笛者,必叮叮当当,滴滴坎坎,刺刺聒耳。糊纸作鸡,涂以金翠,或为青鸾彩凤,大小不一,谓之波罗鸡。凡谒神者、游剧者,必买符及鸡以归,馈遗邻里,谓鸡比符为尤灵,可以辟鸟雀及虫蚁,作护花铃云。祀神毕,登浴日亭。听铜钲四响,兰桨动摇,蒲帆齐举,海艘悉发矣。潮未长[31],沙田阁[32]舟,倩疍人推挽,如橇行泥中,驼牵蚁负[33]。岁无赖子业此得升斗者,常数十百人。其有剪柳钻舱,治以鹿步巡司;惟喝雉呼庐,一掷百万,连船轰赌,不能觉察,比于金吴弛禁[34]也。至花朝[35]以后,男船毕退,女舸渐登。近而红粉村姑,山花插髻;远则青楼荡妇,浪蝶随身。借祈祷为名,恣为游观。海光寺里,坡诗亭子[36],冶服艳妆,遗钗堕珥,此亦嬉春旧俗矣。
波罗庙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韩碑[37]称忧戚悸怖,辞疾不愿往。故能东瞰扶桑,俯眺幽阻。今则淤积既久,咸卤继至,沧海为田,去钮玉樵[38]所云“一小涌仅通官舫”时又百余年矣。潮当长[39],就岸犹易;水稍消,则平沙十里,挽舟行陆,进退两难。十年前肇伯李先生馆于庙东屈祠,与弼商议:筑路自浴日亭下直至戙旗岗畔,潮干可动舟处皆甃以石,官民之来祭者往返悉便。作呈词托鹿步司某,详大宪批准签题矣。但路太长,杙木作桩,填沙砌石,费数千金,不易猝办,理事又难其人。是以中止。后有能者,克继吾志,再行呈请,发簿沿签,成此康庄无量之福矣。谨录前呈于后:
缘南海神祠自隋代开皇而建。昭明王号,乃我朝雍正所封。波罗江口,自昔名曰扶胥,浴日亭边,于今永隆望秩。则有庙前海道,积之久,半为十里平沙。倘遇潮退鲛宫,行之难,比于千重蜀路。其或皇华使者、仗钺大臣,啣纶以祝纯禧,典至重矣;褰衣裳而渡泥滓,辱莫甚焉。生等生长海壖,涵濡帝德。拟鸠工而筑坝,维舟楫,使坦坦可登。更聚石以成途,骋车舆,愿平平莫碍。不惟行香二月,利涉便于行人;抑且卜算千秋,风波恬于海岛。为此叩请仁台,具详大宪。值兹圣寿齐天之日,仰惟海童效顺之年。凡存禋祀,罔不修明,所有典章,类皆毕举。倘能俯赐生等,具簿签题;更复晓谕通州,捐金乐助。俾投钱饮马[40],即鞭石以为梁;解佩[41]渡江,乍回头而是岸。有余则立官亭以避风雨,修官渡以便农商。来往有坦途,神人胥庆洽矣。
神殿前后,皆甃以石或瓦砖,惟神后刉一坎,深二三尺,龙气喷薄,虽夏月,其泥亦温热如蒸。好事者谓取泥和药,可以已病。或杂糠糐喂猪,亦肥腯无疾。神诞后,取他土填平,来岁仍然坟起,亦足征地脉之奇矣。相传庙之东有井,每天使奉祝册祭告,必汲其水作盥洗。奠毕,取楮帛[42]亲投其中。使者鞠躬井旁,突见赤发剺面,狰狞的皪,巨臂毛拳,接帛入井。见者惊悸,毛竖股栗,不能成礼。后遂填井,移达奚司空像压之。今助利侯位下即其迹云。
校注
[1]郡城八景:标题原无,据波罗外纪目录补。
[2]扶胥浴日:指广州南海神庙浴日亭观日出之景色。唐宋时这里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站亭中,观赏海景日出,壮观景象,一览无余。
[3]石门返照:指位于广州市区西北的小北江与流溪河汇合的石门处之景色。宋时石门为广州八个“卫星城镇”之一,地处西、北江交通要冲,河流在此骤然收窄,两岸岩石壁立,故名石门。傍晚,夕阳西下,此处江面常出现海市蜃楼的奇观,人们称为石门返照。
[4]海山晓霁:指宋代广州大南门外江边的海山楼(位于今大南路与北京路交界处)之晨景。其时江面宽阔,登楼揽胜,天高海阔,番舶云集,十分壮观。宋《舆地纪胜》称:“极目千里,为登之揽胜。”
[5]珠江秋色:指广州珠江两岸之景色。广州秋天天气凉爽,正是出游佳季,珠江水清江阔,故为一景。“两岸江堤竞映色,一湾碧水向珠江”是对珠江景色的形象描述。
[6]菊湖云影:菊湖是当年广州城北的人工湖,在今越秀山东南麓小北花圈一带。每当丽日当空,湖边秋菊倒映于湖面,云影飘动,成为胜景。
[7]蒲涧簾泉:在广州白云山南麓滴水岩,即今云岩茶室附近。宋时林密泉清,危崖飞瀑,时有古寺钟声,故成一景。秦初方士郑安期在此采摘菖蒲,坠崖羽化成仙之传说即发生在此处。
[8]光孝菩提:指位于广州城西的著名佛寺光孝寺及其内的菩提树景致。高僧智药得道后在光孝寺种下一棵菩提树。寺内林木婆娑,楼阁隐现其间,景色典雅清幽。
[9]大通烟雨:指位于广州芳村花地的宋代大通寺内烟雨景色。宋时大通是广州八大“卫星城镇”之一,港通佛山,帆影频频,绿树碧波,朝出霞雾,烟雨迷蒙。“大通烟雨”为八景之一。
[10]景:原作“境”,今改。
[11]粤台秋月:指广州越秀山上越王台的秋天景色。粤(越)台指越王台,在今孙中山纪念碑所在的山岗。陈际清《白云粤秀二山合志》称:“山顶有观音阁,即玉山楼旧址,故又谓之观音山,山之东北,越王台故址存焉,汉赵佗建。”越王台原是南越国君臣饮宴游乐的地方。秋高气爽之夜,明月照在越王台上,四周幽深寂寥,林木森森,远望南面城中点点灯火,景色美丽,故有“粤台秋月之称”。
[12]白云晚望:指广州白云山上白云古寺(今九龙泉井上方至摩星岭脚地段)之晚景。传说昔有“晚望亭”建于此,登临此处,举目四望,全城尽收眼底,尤以夕阳西下之时,霞光暮色,山下城内万家灯火,美景在望,故称为“白云晚望”。
[13]景泰僧归:指广州白云山景泰寺一带(今白云山山顶公园“天南第一峰”一带)之景色。南朝梁时崇尚佛学,梁武帝天监年间,该处建有佛教名刹景泰寺。宋代更名为龙果寺。元代寺院附近建有归僧亭。山谷流泉,林荫寺美。“景泰归僧”为八景之一。
[14]粤秀松涛:指广州粤(越)秀山之秀丽景色。明代粤(越)秀山种有成片马尾松,岗峦起伏,站在高处看连绵的岗峦上是茂密的松林,山风吹过,如涛声阵阵,故称“粤秀松涛”。
[15]穗石洞天:指广州惠福西路五仙观景色。五仙观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观内裸露的红砂岩层上面有一巨大的脚印状凹穴,古人以为是仙人足迹。其实在晋代以前,此处位于江边,为“坡山古渡头”,凹穴是古时珠江洪水期的急流冲蚀而成的。清代的“五仙霞洞”亦指此地。
[16]番山云气:当时番山(今广州中山四路、文德路一带)一带,亭阁掩映于林木中。加之番山东侧有文溪流经,水气上蒸,林木荫蔽,云蒸霞蔚,致成“云气”,故称“番山云气”,成为城中游览胜景。
[17]药洲春晓:指广州教育路、西湖路一带药洲遗址的风光。这里原为南汉的皇家园林。刘岩在此凿湖五百余丈,聚方士炼丹,故称药洲。药洲遗址今仍存,内有古碑刻、太湖石、题刻等。药洲是南汉皇家园林的中心地带,药洲因“九曜石”而闻名。明初,宝石桥、黄鹂巷等胜迹犹存,九曜石傲立湖中。拂晓时分,城中万籁俱寂,旭日升起,彩霞满天,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水面绿莲红荷,堤岸垂柳飞絮,宁静安详,造就“药洲春晓”之景色。
[18]琪林苏井:指原位于中山六路北侧玄妙观之景色。苏东坡寓居天庆观时曾开凿一口井,即“苏井”。因为观前为琪林门,琪林即玉石林之意。到了明代,观内殿宇宏伟,亭台楼阁掩映于花树丛中,景色优美,故为一胜景。(www.xing528.com)
[19]海珠晴澜:指广州海珠石一带江阔潮涌成澜的美景。海珠石是古时广州珠江中一块巨型白垩纪礁石,宋时仍居江中,石上建有慈度寺。后因泥沙冲积,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为历代游览胜地。明代珠江江面宽阔,据梁储所记:“遇风涛骤作,则千艘万舫,皆可以御舻而入避。”可见珠江河面之“晴澜”十分壮观。故有“海珠晴澜”之景。
[20]象山樵歌:指广州解放北路西侧象岗山周围的景色。象岗是个孤立耸起的高岗,因形如大象得名。明代称“席帽山”。清代岗顶建有拱极炮台。《图书集成·职方典》引《广州府志》称:“周六里许,平坦可容车马,以形似名。”阮元《广东通志》引黄佐《广东通志》称:“席帽山在番禺双井街……其下有兰湖。”象山樵歌即指这一带松林茂密,为砍樵之处。
[21]荔湾渔唱:指广州荔湾湖一带之景色。古时荔湾湖一带为水乡泽国,河涌纵横,碧水涟漪,鱼虾成群,荔枝火红,渔夫吟唱,一片诗情画意,故有荔湾渔唱之名。相传西汉陆贾大夫出使南越国时在此种下荔枝而闻名。“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唐代所言“十里红尘,八桥画舫”、晚唐诗人曹松所称的“南国名园”、南汉时刘王花坞的“红云宴”均指此地。
[22]粤秀连峰:指广州越秀山群峰景致。粤秀山在元代即已开发。元代即有“粤台秋月”,明代则有“越秀松涛”,清代则为“粤秀连峰”。东西约两公里,峰峦起伏,林木密茂,景色宜人,故成一景。
[23]琶州砥柱:参卷二“波罗江”注[6]。
[24]五仙霞洞:指五仙观及其周围的景色。五仙观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是一座祭祀五仙的道观。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脚印凹穴,被认为是仙人拇迹。
[25]孤兀禺山:禺山即广州中山四路禺山书院一带。此处为城内最高点,清代建有禺山书院、关帝庙、城隍庙,西侧为藩府所在。林木繁多,游人甚众。清代称为高坡。禺山高耸,云雾飘迷,林木茂盛,为城中一景。
[26]镇海层楼:指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镇海楼为明代广州城最高点,登楼远眺,珠江如带,全城在望。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为岭南第一楼,清时楼冠全城,名人雅集,遂成一景。
[27]浮邱丹井:今广州中山七路和光复路附近积金巷旁之浮邱山原有浮邱井,相传为葛洪取水炼丹处。据载:“浮邱在城西一里,邱下有井,晋葛稚川炼丹于此,尝饮斯水,而井遂以丹异焉。”另据《粤中见闻》记载:丹井前原有宋代经略蒋之奇修建的朱明馆,后学士赵志皋谪官至粤,在此开浮邱社,与粤中名士赋诗吟咏。明代时,浮邱山一带成为一方胜景。
[28]西樵云瀑:指广东南海西樵山景色。西樵山山体为坚硬的粗面岩,裂隙多,易于储水,故易成流泉飞瀑,因水汽飞溅,常成云雾,飘出洞外,故名。
[29]东海鱼珠:指与长洲岛隔海相望的珠江东面广阔的河段景色。鱼珠是指江中突起的礁石,浮沉波际,俗名鱼珠石。清时鱼珠石四面被水围绕,由于石块被波涛冲刷,圆净如珠。而北面一山像鱼张口向珠,故称鱼珠。此地正处中流,视野开阔,造就“东海鱼珠”一景。
[30]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之巫师。
[31][39]长:通“涨”。
[32]阁:通“搁”。
[33]驼牵蚁负:负,原作“附”,今改。即“驼负千斤,蚁负一粒”之意,指做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34]金吴弛禁:金吴,应作“金吾”。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宦。”古代由负责京城警卫的金吾禁止夜行,但于正月十五日开放夜禁,称为“金吾不禁”“金吾弛禁”。唐韦述《西都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
[35]花朝:农历二月十五日之花朝节。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
[36]坡诗亭子:指浴日亭。因有苏东坡诗碑而如此称。
[37]韩碑,指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本书卷六有收录。
[38]钮玉樵:参卷二“浴日亭”注[7]。
[40]投钱饮马: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唐徐坚《初学记》卷六引《三辅决录》:“安陵清者有项仲仙,饮马渭水,每投三钱。”
[41]解佩:解下佩带的饰物。因佩为古代文官朝服上之饰物,故亦指脱下朝服辞官。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侮焉。’交甫不听……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42]楮帛:古代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