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是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成为人的生活与行为方式是健康教育的追求。健康习惯的养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检查督促。儿童青少年的卫生行为,往往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在教师和家长的经常督促和检查下,卫生行为经过多次重复,逐渐形成卫生习惯。小学的晨间检查和学校的一般清洁检查都是很好的措施。教师每天上午在学生入校时对学生做晨间检查,这是预防急性传染病,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制度,由班主任或卫生员检查或组织学生互相检查,要有统一的记录,定期公布结果。
晨间检查时,教师可以采用望、闻、问、扪四种方法,仔细观察学生是否精神萎靡或不宁,是否有发烧、流泪、滴鼻涕、喉疼、声音嘶哑、咽干红肿、咳嗽、喷嚏、呼吸急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不振、耳下肿胀、耳痛、耳内流脓、眼结膜发红、巩膜发黄、皮肤发黄等症状。如晨检时发现以上情况应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疾病传播。
关于清洁卫生的检查,每天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长期检查可以使学生形成较全面的卫生习惯。
(2)与家庭密切配合。家校教育态度及要求须一致,要使儿童养成稳固的卫生习惯,除了在学校加强卫生教育以外,还应该与家庭密切配合,因为各级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有很长时间是在家中,受到家庭的影响较大。我们要求儿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按时起床睡眠、洗换衣服和洗澡等都要靠家长监督执行,如果家长与学校教育不一致,那么将对儿童卫生习惯的培养有消极影响。因此,学校应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在双方密切配合下才能使儿童养成稳固的卫生习惯。
(3)创造有助于培养卫生习惯的条件。不论学校或家庭都应该考虑给学生准备适当的设备,创造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卫生习惯的条件,如洗手和饮水设备,卫生的杯筷、手巾,充足的照明,合适的桌椅,为吃饭和睡眠安排足够的时间,锻炼的场地和设备,等等。(www.xing528.com)
(4)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首先教师自己要以实际行动给学生示范,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儿童头脑里的模范人物,儿童的一举一动都向教师学习。教师要随时注意自己仪表的整洁,如衣服的整洁、头手脸鞋脚的清洁。教师不能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教师如果言行不一,健康教育将会成为空谈,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卫生习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5)学校的健康教育要与社会联系。学生不仅在学校中接受课内外的健康教育,而且经常受到校外、社会和家庭的健康教育,这些教育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学校要与有关部门和家长密切配合,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全社会都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心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6)学校要创造各种环境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以表扬为主。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有健康知识的学习,健康技能的掌握,健康生活态度的形成。
(7)健康教育持之以恒。健康教育须持之以恒,延续终身。除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形成相应行为习惯外,人们更要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坚持不懈、不放松、不破例、多重复。如写字保持正确姿式,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在家里,在学校,在工作岗位均保持此种做法,从小练习,每次写字按此要求去做。又如坚持跑步锻炼,不论春、夏、秋、冬,长期坚持,最终成为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