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卫生学:常见传染病控制与防治

学校卫生学:常见传染病控制与防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询问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和不洁饮食史。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随患者排除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膜侵入,密切接触者也可经过污染病毒的手传播。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其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传染源包括病人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无症状的带菌者都是传染源。使用自备水源的学校在暴雨或洪水后,水源可能受到污染时,要对该传染病进行重点筛查。

学校卫生学:常见传染病控制与防治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1.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感染,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秋冬季节多发。传染源是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由被粪便污染的食物、水和手引起。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幼儿园多于小学生,小学生多于初中、高中生。可接种甲肝疫苗进行主动预防。学校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爆发流行与水源被粪便污染密切相关。

2.学校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要点

(1)在晨(午)检中重点筛查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等可疑症状。询问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和不洁饮食史。

(2)加强洗手教育(尤其是饭前便后),预防病从口入。

(3)学校应查验新入学、新转学学生预防接种证,督促没有进行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的学生及时补种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4)采用井水、溪水、山泉水等自备水源的学校应加强对水源的管理。

(5)隔离期限为发病日起20 d,接触者医学观察40 d。

(二)麻疹

1.麻疹的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感染,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发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皮疹特点为皮疹退后出现糠麸样脱屑,有棕色的色素沉着。冬春季节多发,自从普遍接种麻疹疫苗以来,学校麻疹的流行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随患者排除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膜侵入,密切接触者也可经过污染病毒的手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期间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会发病,托幼机构的儿童几乎100%发病。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主要在6个月至5岁的小儿间流行。由于抗体水平的降低,目前成人麻疹的病例在局部地区有小的流行。

2.学校麻疹的防控要点

(1)在晨(午)检中重点筛查发热、口腔黏膜疹、皮疹等可疑症状。

(2)预防接种,接种麻疹疫苗。

(3)学校应查验新入学、新转学学生预防接种证,督促没有进行麻疹疫苗接种的学生进行疫苗补种。

(4)坚持每天有连续1 h以上的室外活动时间。在冬春季节提倡多晒太阳,勤晒衣被。

(5)教室、宿舍经常性地开窗通风。

(6)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均须掩口鼻。患病期间的学生或怀疑患病期间的学生提倡佩戴口罩

(7)患者隔离期限为出疹后5 d,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 d。

(三)狂犬病

1.狂犬病的特点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是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无明显的季节特征。主要表现为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迄今为止,病死率达100%。传染源主要是病犬,其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一般来说,病人不是传染源,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一些貌似健康的犬或其他动物的唾液中也可带病毒,也能传播狂犬病。传播途径主要经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以及被抓伤、舔伤的黏膜和皮肤入侵。人群普遍易感,兽医和动物饲养员尤其易感。人被犬咬伤后的发病率为15%~20%。

被病犬咬伤后是否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①与咬伤部位有关,头、颈、面、手指被咬伤后发病率高;②与咬伤的程度相关,伤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③与局部处理情况相关,迅速清洗者发病率较低;④与疫苗注射相关,及时、全程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者发病率低;⑤与人体免疫功能相关,免疫低下和缺陷者发病率高。

2.学校狂犬病的防控要点

(1)校内不得大量饲养宠物

(2)应对饲养的犬、猫等宠物注射狂犬疫苗。

(3)校内加强管理,不得将校外的犬、猫等放入校内。

(4)如有被宠物咬伤、抓伤、舔伤等情况时,应及时处理,清洗伤口、注射疫苗等。

(四)细菌性痢疾

1.细菌性痢疾的特点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坠胀感)、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发病高峰在夏秋季节,与苍蝇滋生、生冷瓜果上市、暴雨洪水后水源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水源污染是造成学校细菌性痢疾爆发流行的最主要原因。传染源包括病人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无症状的带菌者都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被污染的手、带菌率极高的苍蝇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在志贺氏菌感染中,70%的患者和60%的死亡者均为5岁以下的儿童。细菌性痢疾患病后或免疫接种后免疫力不稳定,免疫力维持时间短,故而可以多次重复感染。

2.学校细菌性痢疾的防控要点

(1)晨(午)检中,学校要加强对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等症状的筛查,出现可疑患者应立即报告学校、就医、隔离。使用自备水源的学校在暴雨或洪水后,水源可能受到污染时,要对该传染病进行重点筛查。

(2)学校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必须及时到医院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且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对与患病学生同宿舍、同班级的接触者要进行排查和检疫,医学观察7 d,必要时协助疾控部门对相关学生进行采集粪便培养检测。

(3)学校应加强粪便、污水、垃圾的管理,粪便、污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裸露,垃圾要及时清运;同时要做好防蝇、防虫、灭蝇工作。

(4)加强洗手教育(尤其是饭前便后),预防病从口入。

(5)采用井水、溪水、山泉水等自备水源的学校应加强对水源的管理。

(6)可以口服活菌苗进行预防。

(五)肺结核

1.肺结核的特点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俗称结核菌)起的,以长期低热咳痰、咯血等症状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传染源是开放性肺结核的病人(排菌者),学校教师、托幼机构保育员、炊事员以及家中患开放性结核病的人都是结核病的传染源。结核菌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侵入身体,其次是消化道。患有开放性结核病的人,在咳嗽、喷嚏及大声谈笑时,从口中喷出的飞沫会污染空气、尘埃、食物、用具等。人体通过吸入含结核菌的空气、飞沫或尘埃,吃了被结核菌污染的食物,或用被污染的食具等而受感染。学校中患结核病的教师,可以传播结核病。学生也可以由于与结核病患者共餐而受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青春后期及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学校肺结核高发年龄为16岁以上的高中学生,高三学生较多。

全国流行现状:全国来看,疫情十分严重,我国在全球处于高发的第二位,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的死亡人数居于首位;同时,我国结核病原发耐药率高达18.6%,是全球的高发区。

2.学校肺结核的防控要点

(1)在晨(午)检筛查中,发现有咳嗽、咳痰≥2周、咯血或痰中带血的病例应立即嘱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做进一步检查、诊断、治疗。为不影响高三学生的学习,可在高二年级或高三年级开学前进行肺结核的专项筛查。

(2)患病学生应接受严格、正规治疗;对肺结核患者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要进行筛查。

(3)青春后期,特别是高三年级学生应有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休息、睡眠和户外活动时间。

(4)患者隔离期为完成疗程后,痰菌检查连续2次阴性。

(5)复种卡介苗预防意义不大。

(6)学校应查验新入学、新转学学生预防接种证,督促没有进行疫苗接种的学生进行疫苗补种。

(7)坚持每天有连续1 h以上的室外活动时间。在冬春季节提倡多晒太阳,勤晒衣被。

(8)教室、宿舍经常性的开窗通风。

(9)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均须掩口鼻。

(六)猩红热

1.猩红热的特点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其皮疹较为有特点,皮肤上的皮疹按压褪色,伴有痒感;颜面部皮疹出现“口周苍白圈”;舌面出现“草莓舌”“杨梅舌”。脱皮时,手掌指部、臀部大片脱皮。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10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患猩红热亦非少数。冬春季多发,夏秋季节较少。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受到重视,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力。治疗上已经出现了耐药及变异菌株。

2.学校猩红热的防控要点

(1)加强晨(午)检,在晨(午)检筛查中发现有发热、咳嗽及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口周苍白圈”等情况时应嘱孩子到医院就诊。

(2)患病学生应严格隔离,隔离期限为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或自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 d);接触者(包括学生和工作人员)应严密观察7 d,每日量体温,检查咽峡部是否红肿。

(3)流行期间进行消毒,病人移走后要用2%漂白粉溶液进行终末消毒,对周围环境则随时消毒。

(4)加强室内通风和采光。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均须掩口鼻。

(七)流行性感冒

1.流行性感冒的特点(www.xing528.com)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极易变异,可引起反复流行和大流行,而丙型流感病毒则非常稳定。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轻微。在老人和慢性病患者中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即有传染性;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其传染性不可忽视,而健康的带病毒者排毒量少且时间短,传播性较弱。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过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由于流感病毒变异性极强,对变异后的病毒,人群无免疫力,很容易引起流行。

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传播,好发于冬春季节。甲型流感一般10~15年产生一种新的流感病毒亚型,由于人群还没有产生免疫力,可引发世界性的大流行;每2~3年可引起地方性或季节性流行。乙型流感以局部流行为主,5~6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则为散发。

2.学校流行性感冒的防控要点

(1)学生晨(午)检时发现有突发高热,畏寒、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明显而咳嗽、咳痰轻微的学生时要警惕流感的发生。

(2)流行期间,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2 d,一般为1周,接触者医学观察3 d;同时,避免集会等集体活动,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患者的用具及分泌物进行消毒。

(3)每年在9~10月份学校可动员组织所有学生注射流感疫苗

(4)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4)坚持每天有连续1 h以上的室外活动时间。在冬春季节提倡多晒太阳,勤晒衣被。

(5)不论是健康者或是非健康者都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均须掩口鼻。

(八)流行性腮腺

1.流行性腮腺炎的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一个全身性的感染,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和腮腺区肿痛为特征,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患者在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约2周的时间内,均可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这期间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传染,人群普遍易感,1~15岁的少年儿童发病率高,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感染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流行情况: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性腮腺炎在学校呼吸道传染病中几乎占到了50%的比例,防控任务重。其潜伏期长(平均潜伏期18 d)、传染期长(发病前7天至发病后9天均有传染性)、症状不典型和隐性感染者较多、成人也多具有传染性等因素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2.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要点

(1)在晨(午)检中,发现发热伴耳垂周围腮腺肿大或伴有腮腺部位不适的学生,应劝其就医并居家休息。在冬春季节应将其作为重点传染病进行筛查。

(2)加强免疫接种是防控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措施。小学要严格查验新入学、新转学学生预防接种证,督促漏种者及时补种(麻风腮疫苗);在同班、同宿舍密切接触的学生中未患过流腮者或近5年未接种过疫苗者可应急接种。

(3)严格执行隔离期限。患者隔离至腮腺肿大消失,接触者医学观察18 d。

(3)学校应查验新入学、新转学学生预防接种证,督促没有进行疫苗接种的学生进行疫苗补种。

(4)教室、宿舍经常性地开窗通风。

(5)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均须掩口鼻。

(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特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新型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两种病毒引起,表现为起病急,自觉症状很快加重,以眼结膜的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眼红)和刺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较重眼刺激症状以及水样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为特征,俗称“红眼病”。患者是传染源,通过接触传染,患者眼部分泌物、泪液以及污染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水、公用的玩具、手等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人群普遍易感,治愈后免疫力低,免疫力维持时间短,可维持7~8年,因此可重复感染,儿童高发。

流行特征: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很快,发病集中。学校常在夏秋季节爆发流行。

2.学校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的防控要点

(1)晨(午)检中发现眼部发红、刺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可疑症状时应立即报告。

(2)隔离期限为从发病至症状消失为止,一般为7~10 d。

(3)“红眼病”没有疫苗预防,以加强眼部的防护为重点。应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少揉眼,不共用毛巾、脸盆等。

(4)学校对病人眼部分泌物可能污染的门把手、桌面等外环境要采用消毒剂擦拭,病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等应每日煮沸消毒。

(5)教室、宿舍经常性地开窗通风。

(6)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均须掩口鼻。

(十)风疹

1.风疹的特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皮疹、淋巴结肿大,皮肤发疹很快,在1 d内即遍及全身,但手掌、足趾大多无疹。皮疹在1~4 d内消退,无色素沉着,无脱屑。如果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可引起胎儿发育迟缓甚至发育畸形。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是发病高峰期。传染源是风疹患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孕妇如果感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患者出现皮疹时传染性最强,发疹前7天至发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再次感染。

2.学校风疹的防控要点

(1)在晨(午)检中发现发热伴皮疹者,应劝其就医并居家休息。

(2)患者隔离期限为一周。

(3)学校应查验新入学、新转学学生预防接种证,督促没有进行风疹疫苗接种的学生进行疫苗补种(麻风腮疫苗)。

(4)教室、宿舍经常性地开窗通风。

(5)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均须掩口鼻。

(十一)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的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10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能导致死亡。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其次为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黏膜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触由其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玩具等均可感染。污染的手是传播的关键媒介。流行期间,苍蝇、蟑螂机械性携带病毒,在传播中起一定作用。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比显性感染多很多,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约为100∶1;青少年和成人多数已经通过隐性感染获得了免疫力。

流行特征:夏秋季节高发。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众多,传染性强,排毒期长,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幼儿园和托儿所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

2.学校手足口病的防控要点

(1)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和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去。

(2)晨(午)检中发现有发热伴手、足、口皮疹等可疑症状的学生时应立即报告。

(3)隔离期限为所有皮疹干涸结痂。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5 d。

(4)手足口病没有疫苗预防。应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不共用毛巾、脸盆等。

(5)托幼机构对病人可能污染的门把手、桌面等外环境要用消毒剂擦拭,病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等应每日煮沸消毒。

(6)教室、宿舍经常性地开窗通风。

(7)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喷嚏均须掩口鼻。

(8)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

(十二)水痘

1.水痘的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见于儿童,以全身同时出现丘疹、水泡及结痂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是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和疱疹液中,发病前1~2 d至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也可发生水痘。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孕妇患水痘,可传染给胎儿。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

流行特征:水痘传染性极强,易感儿童接触后90%会发病。冬春季高发,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生中可引起爆发流行。

2.学校水痘的防控要点

(1)水痘多见于2~6岁儿童,小学生也较为常见,因此幼儿园和小学是水痘防控的重点。

(2)在晨(午)检中发现发热伴皮疹者应劝其就医并居家休息。

(3)水痘真正的危险性不是疱疹发痒,而是可能引发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水痘虽然不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范畴,但仍然被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管理,学校和托幼机构不能掉以轻心。

(4)接种疫苗是幼儿园和小学校防控水痘的有效措施。学校应加强宣传,建议未患过水痘且无接种史的幼儿和学生接种水痘疫苗。水痘爆发时同班、同宿舍密切接触的学生可进行应急接种。

(5)患者隔离期限至全部皮疹干痂甚至脱痂,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者日晒等方法进行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