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传染病高发原因与必备条件

学校传染病高发原因与必备条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慢性传染病的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感染他人,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实质是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在学校常见传染病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多,呼吸道传染病是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旦社会上发生传染病流行,学校往往成为其重要的爆发地。许多低年龄小学生也会感染一些主要在学龄前发生的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

学校传染病高发原因与必备条件

传染病流行的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或者说是病原体的产生、传播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存在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概括起来包括有5个方面的人和动物。

(1)传染病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传染病患者,一般来说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呕吐、腹泻等向外界播散病原体,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这是最容易发现的一类传染源,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人群。一些慢性传染病的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感染他人,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因其无临床症状或者临床症状轻微而不易被发现,也不容易被筛查出来,往往被忽略掉了。然而隐性感染者往往比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数量多,因而其作为传染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染病的预防中要重视隐性感染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隐性感染者的传播作用。

(3)病原携带者:患者在潜伏期、恢复期或者转为慢性传染病时,虽然没有临床症状或者临床症状轻微,但仍然可以向体外排出病原体,感染他人。特别是慢性传染病原的携带者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

(4)潜伏性感染者:部分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长期潜伏于人体,而不引起人体发病,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发病,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杆菌等。这种潜伏性感染者,在没有发病时,一般不向体外排出病原体,不具有传染性;而一旦体质变差发病时,则可向体外排出病原体,具有传染性。

(5)受感染的动物:某些在动物间传播的传染病,也可以传染给人类,如狂犬病鼠疫禽流感等;还有一些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肝血吸虫病等,受感染的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被感染者的过程称为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实质是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传播一种传染病的途径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各种传染病有其各自的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有5种。

(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人群通过呼吸道吸入时而受到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等。在学校常见传染病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多,呼吸道传染病是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餐用具等,人群在进食、饮水时遭到传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在传染病中,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所占的比例也较多,也是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点。(www.xing528.com)

(3)接触传播:人体手、皮肤、黏膜等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土壤、用具、衣物等而遭受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钩虫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或者人体伤口被污染而遭受感染,如破伤风;或者因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而遭受传染,如麻疹、白喉、流感等。

(4)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昆虫,在叮咬人体时使人遭受感染,如蚊虫叮咬引起疟疾登革热、人虱叮咬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跳蚤叮咬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螨虫叮咬引起恙虫病等。

(5)血液、体液传播: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血液、分娩或性交等传播,如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

(三)易感人群

人体患某种传染病后,往往可形成对该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可避免或减轻再次遭受传染,可称其为免疫者;而没有形成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则容易受到该种传染病的传染而发病,称其为易感者。易感者达到较高的比例形成易感人群时,则容易造成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四)学校容易成为传染病流行高发场所的原因

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上半年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起数的80.9%发生在学校(69.4%发生在乡村学校),其中传染病一直高居榜首。学校之所以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场所,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1)从传染源来看,传染源复杂。学校的传染源从年龄上、地缘上、来源上构成了多渠道交汇的感染源。学校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成人(教职员工),年龄跨度大。在地缘上,学生从四面八方、各家各户汇聚到学校来,又从学校回到千家万户去,由此,传染病可以从社会各个角落被带入到学校中,又可以从学校回传到这些角落和每个家庭。从传染性看,不仅发病的患者具有传染性,爆发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健康携带者,也具有传染性,这些健康携带者使学校传染源的数量显著增加,比如流行性腮腺炎就有此流行特点。因此,一旦社会上发生传染病流行,学校往往成为其重要的爆发地。

(2)从传播途径看,学校有几个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特征。一是学生每天作息时间高度一致,导致易感者密度陡增。二是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和其他教学场所学习,这些场所容易出现空气污浊不流通、微生物聚集等现象,使病原微生物浓度增加。三是学校各种生活设施、设备,无论是宿舍、食堂、洗浴间还是厕所扶梯等,短时间使用的频度极高,使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速度显著加快。四是多数传染病流行的季节特征(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多发),与学校寒暑假、开学、复习考试等时间高度重叠。因此,尽管学校通常不是传染病起源地,却可以为各种传染病的传播、流行甚至爆发创造条件。

(3)从易感人群的角度来看,学生具有一些传染病易感的特质。一是年龄越小抵抗力越低。许多低年龄小学生也会感染一些主要在学龄前发生的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二是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春期,虽然身材高大、貌似成熟,但实际上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还不够强。三是不讲卫生的行为习惯多见。四是中学生还因青春期好奇、独立意识增强,往往不听成人劝阻,做出一些冒险行为(如因去野外水塘游泳而感染钩虫)。五是群体内基础免疫水平不一,特别是城市学校随着农村人口的迁入而导致基础免疫水平降低,学生人群易感性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