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阶段的儿童卫生知识

小学阶段的儿童卫生知识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心理特点6、7岁到12、13岁,儿童进入小学学习阶段,这包括儿童期及部分少年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无条件地崇拜,所以教师的言行、态度对学生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据调查,考试常不及格的儿童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较多。这类儿童在家庭里也会产生适应障碍,有时会发生暴力攻击行为。儿童时期对性的过分关心是不正常的。

小学阶段的儿童卫生知识

(一)心理特点

6、7岁到12、13岁,儿童进入小学学习阶段,这包括儿童期及部分少年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学习活动成为主导活动。学习的动机、兴趣、需求等开始形成且分化。学习策略逐步形成并日渐丰富。儿童的感知、思维、语言、情绪、社会性可能出现障碍。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各类推理能力、思维品质在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更深刻,自我调控能力增强,自我中心成分渐少,社会认知、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品德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特点,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心理卫生内容及其教育

1.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

首先是与同学的关系。儿童喜欢成群地玩耍和学习,群体的大小随年龄而变化。据调查:低年级儿童往往由于住的接近或某种偶然机会聚集在一起,一般两三个人形成一个小集体。如果某个儿童受到小集体的排斥,对其心理影响不大,他可以参加其他的小集体。到了中年级,小集体人数可以增加到六七人。高年级时,小集体又可以减少到三四人。这种集体的形成,是基于彼此的爱、相互同情和尊重而形成的,所以,在相互结合的稳定性增强后,如果某个儿童被排斥,他会感到痛苦。

在小学高年级还会出现由于观点相同而结成的所谓非正式集体。它以组织坚固、团结性强为特征,有公认的领导,有对集体的责任、义务和道德。这种集体从好的方面看,可以锻炼学生对生活的适应力,亲自体会人际关系等。但这种集体也可能成为有破坏性、攻击性的小集团,即所谓的“兄弟伙”。他们违反纪律、危害治安,甚至犯罪,并且相互包庇,如果有人揭发,会受到报复。由于儿童寻求新经验的欲望强,所以最初愿意参加这种集团,如果想离开便要受到报复,造成心理伤害。在中小学还有不能忽视的霸凌现象。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密切注意这种情况,以便有效应对。

其次是与教师的关系。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无条件地崇拜,所以教师的言行、态度对学生的心理有重大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不应以学生成绩的好坏、家庭的贫富、儿童的美丑决定好恶,要以真挚的感情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每一个学生,并诱导学生爱护同学、集体,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提高,都有健康的心理。

2.学习问题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学习成绩优劣往往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考试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据调查,考试常不及格的儿童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较多。考试成绩差、学业不良而产生的自卑和欲求不满足,是造成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成绩优秀的儿童这类问题较少,但也有一部分人会产生优越感,骄傲自满、脱离集体,赢得输不得,因担心失败而焦虑。应试教育造成的心理效应显见。

唯学习论的单一评价机制使部分儿童对课堂、对学习产生了消极对抗、厌学情绪,导致不被老师肯定,在班级地位低下。学校形成的激烈竞争,使学生悲观失望,失去学习兴趣、自卑,从而引发不良行为。

为了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应采取必要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1)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认识方面的发展是重要的,但情感、意志的培养,身体健康也应被重视。所以,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

(2)学习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个人能力,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不能仅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标准,而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作为评价的重点,并从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地评价。(www.xing528.com)

(3)强调因材施教。对所谓优秀生、一般学生和后进生,都要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本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个孩子进步成功”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尊重学生的自由活动并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不良行为

儿童的不良行为是指旷课、逃学、偷窃、说谎和对性的过分关心等,要与一般的调皮、打闹、玩笑区别开来。

儿童的旷课、逃学有复杂的心理机制,它是以个性特征为基础,加以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一种神经症候群。具有内向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的儿童和自卑感强的儿童,如果学习成绩不佳,受到教师、同学或家长的责难和歧视,容易发展为逃学。

旷课、逃学一般有几个阶段,开始是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排斥,在学校里产生适应障碍,失去到校的积极性。在必须到校和想旷课的矛盾中,通过斗争,最后逃学的动机取胜而拒绝去学校。如果家长不知或默许,则逃学就成为持续性的了,甚而发展到离家出走。这类儿童在家庭里也会产生适应障碍,有时会发生暴力攻击行为。如果儿童对旷课的危害有认识,逃学后会产生负罪感和不安全感。

教师要分析儿童旷课、逃学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应与家长配合并说服其他学生,以热情、期待、欢迎的态度,帮助儿童到校上课,解除儿童的心理矛盾。

偷盗行为在儿童中不时发生,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对物体占有者的羡慕和贪小便宜,儿童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性质常认识不足。所以,发现这种儿童时,应坚持诱导说服教育,切忌当众责骂,轻率地给儿童加上小偷之类的罪名,否则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带来严重的后果。

儿童也常有说谎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儿童怕自己的欲求遭到拒绝或犯错误后受到斥责而说谎。儿童也常常由于想象或幻想表现出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言行,实际上这不是说谎。

对说谎的儿童同样要分析原因,晓以利害,导以正道,鼓励他们诚实,勇于改正错误。

儿童时期对性的过分关心是不正常的。由于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或周围的一些不良影响,儿童对性产生好奇心。对儿童的这类行为绝不能简单公开地斥责为流氓行为,公开批评和斥责会使儿童丧失自尊心,产生自卑感,又可能刺激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应该个别谈话,使他知道错误,并指出如何改正。

儿童发生不良行为,多数是从9岁开始。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特别加强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