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由于遗传代谢障碍或孕期分娩异常以及出生后患病等造成幼儿脑部伤害等。在环境因素中,心理问题与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受教育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一般分为精神发育不全、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四种。这里仅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和异常心理表现做一些简介。
1.心理障碍
(1)学习障碍:学生在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其他环境因素影响下,其学习成绩和兴趣忽高忽低,可能影响自我观念,逐渐形成对失败的恐惧,会出现逃避学习的“学校恐惧症”,表现为焦虑不安。
(2)情绪障碍:受外界强烈影响,心理上出现矛盾,如学生活动能力强与知识不足的矛盾;独立性与家庭依赖性的矛盾;生物性需要与社会的矛盾;强烈的物质、精神需要与现实可能性间的矛盾……这些心理会使学生情绪不稳定,忽而愉快,忽而沮丧,忽而满足,忽而厌恶,形成两极性。
(3)品行障碍:主要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轻则说谎逃学,重则犯罪,常有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这种学生一方面需要进行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矫正其异常心理。
(4)人际关系障碍:在学生所处的班集体中,当老师和同学对自己评价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有这种障碍的学生常过高估计自己,表现为离群索居,不与他人来往,表现一种嫉妒心、自卑感……称为“激情嫉妒”或“心境嫉妒”。(www.xing528.com)
(5)性心理障碍:多为男性,出现恋物癖、露阳癖、窥淫癖,以达到性的满足。
2.功能发育迟缓而出现的症状
一般男孩较女孩多见,如言语障碍或口吃,10岁左右的儿童约有3%尿床。
3.适应不良反应
青少年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和成熟比身体的发展相对要慢些。此时,他们处在逐步脱离家庭的监护,走向社会的阶段,一方面要不断地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工作、恋爱、婚姻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无所适从,常常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出行为、情感、思维和意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轻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情绪不稳定、失眠多梦等,重者有类似多动症等方面的表现,兴奋话多,冲动毁物,外出游荡,甚至消极自杀等。这种情况称为青少年适应不良反应。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会影响精神和身体,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