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道德感教育的巨大贡献

儿童道德感教育的巨大贡献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便是对道德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蒙台梭利一、儿童道德感的教育如果我们不愿将孩子引向幻灭、欺诈和黑暗,那么,道德教育的概念就如智育的概念一样,必须包括一个感情基础,并将它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但是,看到差异与知道差异并不是同一回事。但是,为了“促进儿童的成长”,

儿童道德感教育的巨大贡献

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便是对道德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实际上,当我们的孩子能够自由地专心于选定的刺激物,在他们完全成熟能完成抽象的工作以及集中精力,潜心思考时,秩序和平静已在他们身上得到发展。在这之后,典雅的举止,对美的欣赏力,对音乐的敏感,以及他们之间友好的关系便像泉水一样涌现。

——蒙台梭利

一、儿童道德感的教育

如果我们不愿将孩子引向幻灭、欺诈和黑暗,那么,道德教育的概念就如智育的概念一样,必须包括一个感情基础,并将它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

如果我们不愿将孩子引向幻灭、欺诈和黑暗,那么,道德教育的概念就如智育的概念一样,必须包括一个感情基础,并将它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方面感官的教育及根据自身的规律发展智力的白由,另一方面情感的教育以及发展自我的精神自由——这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及两条并行的道路。

试想我们与孩子相关的地位。我们是他们非常微妙地发展的情感得以锻炼的刺激物。

对于理智,我们有许多客体、颜色、形式,等等,但对于精神,客体就是我们自己。孩子纯洁的心灵必须从我们这里获取营养。如同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爱的一些刺激物上一样,他们应把全部心思扑在我们身上。通过爱我们,他们使自己的内部精神创造得以提高。

好奇心驱使儿童拿起五彩盒,并被它们深深吸引时,盒子里的东西便被动地任他们摆布。这些色彩反映了太阳的光芒,落在这尚未完全成熟和适应的天使的视网膜上。同样,当孩子们向我们的心灵请求营养,将心思转向我们而不再转移时,我们应像消极被动的物体一样,时刻做好准备。我们绝不应由于自私而对孩子的需求置若罔闻。我们应竭尽全力,为他们那尚未适应生活的纯洁的心灵带来所需的光芒。

我们既不应责骂孩子,也不应溺爱他们,请求他们接受我们的帮助,而应像吸引他们的平滑、光洁、形态各异而有趣的具体实物那样,应像在彩色字母表和小盒里包含着计数的最基本的秘密一样,将复杂的智力练习用直观的演示表现出来。我们也应等待,但不是冷漠地等待,而应该让孩子感到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供他使用,他只要一伸手,便随时都可以得到。我们对孩子作出的“反应”应像他所摆弄的、每触摸一下都对他的智力有所提高的物质那样强烈、及时、完备。

不少人一定注意到,有时他们抚爱孩子时,小家伙像反感和被冒犯了似地逃避。许多人也一定注意到,孩子的感情冲动受到阻止时,他们便像含羞草被触摸了似的,沉默寡言,含羞忍辱。我们应像如下所示的那样,尊重孩子的精神自由:我们无论如何强烈地爱着他们,也绝不能将我们的爱抚强加于他们。我们也绝不应压制他们感情的进发,我们即使没有准备接受这些爱,也应真诚地、小心地作出反映。我们是孩子爱的“对象”,是孩子用以组织生活的对象。

有人也许会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孩子爱我们呢?我们又怎样才能使孩子感到这一点呢?

孩子如果看不见颜色,便是瞎子。谁也无法使他看见什么。因此,孩子如果不能感觉,谁也无法给他们感情。婴儿降临人间时,不只带着肉体,还带着感觉。谁爱(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动物),谁便拥有一种能永远接收印象的感官,谁能看见物体,谁便拥有视力。因此,谁能看见物体谁便能看见。爱母亲或儿子的人,就去爱,内部的感官当然不只为当时在场的物体而激动。

就连那只可怜的蜘蛛被人为地放在另一位母亲的茧子里时,也要收养、保护这些不是自己的卵,因为蜘蛛具有母爱

因此,为母亲所爱,并受母亲帮助的孩子具有一种“内在的感官”。凭着这种感官,他也具有爱。我们要让孩子理解我们,应该等待。与所有精神物质并列我们身边安安逸逸休息的那天终于将来临。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一次新生,一次与他第一次被某物深深吸引时的觉醒相似的新生。那一天、那个时刻一定将来临。我们藏在背后,不让孩子发现,但又时刻准备给予帮助,给孩子以满足精神需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一次小心的爱的尝试。我们帮助他们,给他们以巨大的满足。他们需要用语言来进一步表达思想时,我们便教给他们事物的名称。不过,我们就此止步,不要再问他们,也不要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已经告诉了他们字母的发音和数字的秘密,已经将他们与事物相联,但我们应将我们的身躯、呼吸以及外表掩藏起来,将自己限制在只对孩子有用的事物中。孩子一旦有选择和欲望时,绝不会在我们这里遇到阻碍。他们长时间做练习时,我们便会像母亲保护婴儿睡眠一样,精心保护他们,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孩子第一次尝试抽象思维时,除了在我们身上感到快乐的共鸣外,别的什么也没感觉到。

孩子有事相求时,发现我们总是有求必应,就像无穷无尽地飘逸芳香是花朵的使命一样,满足他们的需要便是我们的职责。

孩子在我们身上找到新生命,比母亲的乳汁还要甘美。随着吮吸母亲的乳汁他第一次产生了爱。母亲为了他的生存而活着。从母亲的自我牺牲中产生了他的生存和繁衍的自由,因此,有朝一日他会对母亲非常敏感。

毋庸置疑,他的精神对我们的精神敏感的那一天终将来临。从此以后,他便开始欣赏灵魂与灵魄密切接触的极大乐趣;他也不会只用耳朵听我们的声音。听从我们、与我们交流他的成功、与我们分享欢乐的能力,将构成他生命的新鲜成分。我们一定会看到他突然注意到自己的同学,几乎与我们同样深切地关心他们的同学的进步与学习。四五个孩子拿着汤勺,坐在桌旁,盯着热气腾腾的饭。但是,他们却一点也没感到饥饿的刺激,因为他们都在细心观察一个小同学,那小同学竭力将餐巾往下巴底下塞,好不容易才塞好。我们又看见这些旁观者像父亲看见儿子成功一样,显出一副宽慰和骄傲的神气。目睹这样的情景是令人愉快的。孩子们会非常令人惊异地用进步、感情和惬意的服从来回报我们。他们让我们摘撷的累累果实是无法想象的。因此,解释生命的奥秘时,你如果施与,就会得到果实。人们接踵奔涌着将把你应当收获的果子送人你的怀抱。(www.xing528.com)

二、儿童道德教育的本质

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保持和完善心理的敏捷性,像从感官训练开始的智力教育一样,良好的秩序会围绕它自行建立。

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保持和完善心理的敏捷性,像从感官训练开始的智力教育一样,良好的秩序会围绕它自行建立:好与坏的区别就会显而易见。谁也无法将这种区别详尽地教给那种看不见它的人。但是,看到差异与知道差异并不是同一回事。

但是,为了“促进儿童的成长”,我们必须合理安排周围的环境,必须对善与恶进行恰当的区分。一个善与恶混淆在一起,热心与冷漠、呆板与灵活、好与坏、幸运与灾难混杂一起的环境,决不是一个在道德意识里对秩序的建立有帮助的场所。我们就更不要提那些非正义的行为和迫害泛滥的地方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幼稚的心灵就像被污染的浊水,比酒精对胎儿的毒害还要可怕。秩序也许会和纯洁的心灵一样,不复存在。我们无法预测,等候着这种“道德的人”的是什么样的后果。“谁冒犯了这些小孩,谁就不得好死。”“你的手或脚冒犯了你,那么,砍掉它,把它从你的身上除去!”

然而,合理安排的环境并不就意味着一切,即使是在智力教育中,开发智力的不只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授课也巩固和启发了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秩序。教师在这时说:“这是红色,这是绿色。”她又说:“这是正确的,那是错误的。”如上所述有的孩子把美好和丑恶看作意识的中心,并将它置于物质和精神食粮之上。这样的孩子会提出“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的问题,这一问题对他们来说比对任何人都至关重要,这是毫不奇怪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道德教育课应当简明。

美好与丑恶也可能凭借一种“内部感官”,而不必通过对道德的理解来加以区分。当然,在这种情形下,所讨论的美好和丑恶应当是绝对的。即他们自身应该与生活,而不是与获取的社会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常说的一种“心灵之声”从内心教导我们区分这两个东西。美好带来安宁,即秩序;带来热情,即力量。而丑恶则是有时无法容忍的痛苦,悔恨不只是黑暗和混乱,而且还是热病和灵魂的疾疫。我们可以肯定,社会法则、公共舆论、物质丰富以及可怕的威胁都无法产生这些感觉。在倒霉人中间常常可以找到心灵的平静,而麦克贝斯夫人看到手上的血迹时的懊悔,撕咬着那颗获得了一个王国的人的心。

毫不奇怪,我们具有一种警告我们危险的存在和使我们辨认出适合于生活环境的内部知觉。当今的科学如果能够证明维持物质生活的手段与合乎道德的行为相一致,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将能够凭内在知觉去推测生活的必需品。生物学不是也证明了一个类似的事实吗?运用于人类的生物统计学能够再造出完全相同的人,即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比例相同的人。对医生进行的统计和形态研究发现,这些相同的比例与“正常”相一致。这类人造型完美,不易患官能疾病。按照生物统计学的标准比例来再造人的体型时,我们发现该体形与希腊雕像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这个事实有助于重新解释“美感”。很明显,只有凭美感经验,希腊艺术家的慧眼才能抽象出各个器官的标准尺寸,才能建造一个奇妙、精确的整体。艺术家的“享受”就是他对“美”的享受。但是,他却能更深刻地感到生活欢欣的享受,并将它与易于患病的自然的缺陷相区别。成功的创作给能“感觉”它的人以直接的快乐。缺陷(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缺陷)也会被看作是不和谐的。简单地说,美学教育与数学绝对平均数所取的近似值相似。这种近似值越与真实的尺寸最大限度地相接近,我们便越能感到它,就越可能有一种从考虑偏差数起见的绝对的比较方法。因此,艺术家就能在每一个细小处(即使是在别的不和谐的细节里)辨出美。艺术家越能拥有一种绝对的美感,就越能迅速地看出任何不和谐的图形。

在美好和丑恶的区别相关联的心灵上,同样的事也会发生,只要“好”在世上远比“美”更实用,那么,恶就可以说是代表危险了。动物不是具有敏锐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吗?这种本能支配着它们的一切行为,即维持生存,又保护自身。狗、马、猫,概而广之,所有的家畜都不像人类那样麻木地静候着地震的来临。它们在地震前烦躁不安。当冰层即将破裂时,拉着雪橇的爱斯基摩狗便互相分开,好像是为了避免掉进雪窟去似的。人类只能茫然地看着动物惊人的本能,而人类天生就没有这种本能。人类运用才智和对善与恶的意识感情,才建造了防御工事,才得以感知到危险。如果这种改变世界的才智使人类高于动物,那么,通过开发自身的道德意识,人类将把自己提高到多么卓越的高度啊?

相反,今天人们已不得不冷静地问问自己:动物难道真不如自己吗?当人类希望标榜自己时,便说:“我像狗一样忠诚,像鸽子一样纯洁,像狮子一样强悍。”

实际上,动物总是具有那种令人羡慕的本能。这种本能赋予了动物一种神妙的力量。如果人类缺少意识的情感,就比动物还要低劣,什么也无法将人类从过度的行为中解救出来。人类会向自身的毁灭冲去,用一种使动物茫然不解和惊骇不已的方式冲向灾难与死亡。如果动物能够的话,他们一定要竭力教诲人类的,人类也就能够和他们一样了。没有意识的人就像没有自我保护本能的动物,就像冲向死亡的疯子。

运用科学,尽量发现保护自身的规律对人类有什么益处呢?如果一个人具有完善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如何遵循强身、洗澡以及按摩的过程的方法,但是却丧失了慈爱的本能,去残杀同伴,或结果自己的性命,那么,他悉心照料、保养又有什么用呢?要是他心里空虚呢?如果是空虚感迫使他这样干了,并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那营养良好、洗得干干净净的身体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美即是生存,恶即是死亡,两者泾渭分明。

我们合乎道德的良心像才智一样能够得到完善,能够获得崇高。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能的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意识感情像美感经验一样,可以完善到能辨别“美”,最终欣赏“美”,直至尽善尽美的境界,以及变得能对最细小的邪恶趋向异常敏感。谁具有这样的感觉,谁就会得到“拯救”;谁这样的感觉少些,谁就得警惕,并尽其最大的努力保护和发展那种神妙、珍贵的指引我们区分好坏的感觉力。在不仅拥有道德规范知识,而且拥有爱的知识作为我们启蒙的源泉的同时,有条不紊地检查我们自身的意识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行为之一。这种感情只有通过爱,才能趋于完善。谁的感官没有受到训练,谁就不能评定自己。譬如说,医生可能对疾病症状了如指掌,对心脏和脉搏的跳动非常熟悉。但是,如果他的耳朵听不见,手触觉不到脉搏的跳动,那么,科学对他又有什么用呢?他诊断疾病的能力是以感官知觉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他的知识对病人是没有价值的。这种情况同样适合于诊断我们的意识。我们如果又瞎又聋,那么不胜枚举的症状就会毫不被注意地从我们的袖子底下溜走,我们就不会知道我们的评定应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单调、无用的事情一开始就使我们烦恼。

另一方面,鞭策我们走向完善的正是“感觉”。

如同希腊艺术家在美感经验的指导下显露出来的非凡的辨认标准体形的能力一样,世上也有人具备非凡的分辨好坏的能力。有人告诉我们,当坏人接近她时,她就像是吸进了一口臭气一样,感到非常难受。她进一步解释说,她实际上当然什么也没闻到。她确实感到难受而并不仅仅是在想象之中。她的痛苦是她不能容忍的真正的精神忧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