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min搞定(07年、08年、20年311选)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min搞定(21年311选)
(1)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提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3)1895—1896年,沈寿康、孙家鼐等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4)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体西用”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与《劝学篇》★★★★★
5min搞定(17年311选)
扫码回复“中体西用”听讲解
张之洞,清末维持封建社会的重臣,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1898年,张之洞著成《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2)“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指近代西方科技。
(3)“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使偏废”。
①在《循序》篇中论证了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
②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③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认为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应放在率先的地位上,然后再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
(4)《劝学篇》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如改革科举的设想、倡导留学教育、制定学制、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师资等。
评价:《劝学篇》完整地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也是改革的理论依据,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为20世纪初“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后来遭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痛批。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5min搞定(12年311选)
(1)历史作用(13年西华师大辨)
①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近代化进程。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步伐。
②在教育方面,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主要有如下作用:
a.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了新式教育的产生。“中体西用”思想推动者在民间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了留美教育等,打破了旧学形式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b.比较切实地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这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洋务运动通过教育首先引进了西方物质文明层面的内容,虽然没有深入到精神文明层面,但为后续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c.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中体西用”理论对“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新式教育的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2)局限性
①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这是逆行倒流。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地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
②在文化理论方面:中学与西学直接嫁接无法克服二者固有的内在矛盾。“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学和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www.xing528.com)
助记
凯程提示:“中体西用”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考生复习时要用一道题目来复习,即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深远影响。答题时要按照“中体西用”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来叙述,并辅之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例子,再详细回答其影响,还可以加上考生自己的论述,这样会使答案内容更加充实,更富有说服力。
真题真练
1.【2011年,第21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洋务学堂特点的是 ( )
A.以造就专业人才为唯一培养目标 B.以“西文”“西艺”为唯一教学内容
C.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教学原则 D.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2.【2014年,第18题】中国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读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学校是 ( )
A.福建船政学堂 B.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C.北洋大学 D.南洋公学
3.【2014年,第20题】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国近代教育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是 ( )
A.洋务学堂 B.教会学校 C.清末学制 D.幼童留美
4.【2017年,第20题】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以下有关他的表达,正确的是 ( )
A.最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B.系统阐述了“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C.组织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 D.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
5.【2018年,第16题】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学校中开设儒学经典课程是为了 ( )
A.满足在校士大夫子弟的要求 B.执行中国政府的相关文教政策
C.提高学生对儒家学说的批判能力 D.便于学生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立足
6.【2021年,第18题】冯桂芬的《采西学议》中提出“如以中国之伦常为名教之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其体现的思想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经世致用 C.中体西用 D.洋为中用
【参考答案】1.B 2.A 3.B 4.D 5.D 6.C
非统考院校真题
【名词解释】京师同文馆(湖南师大13年)
【辨析题】
1.洋务派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中心实行,因此洋务教育是完全的封建教育的延续。(四川大学13年)
2.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西华师大13年)
【论述题】论述洋务学堂的历史意义与局限。(西南大学19年)
【注释】
[1]本章全部参考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第十章。
[2]“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这一知识点没有体现在311大纲中,但是考试容易出选择题,它们是教会教育中最知名的学校,为保证学习的全面性,考生需要了解。
[3]考生必须阅读“教会学校的发展”,这是学习后续教会教育的背景知识,否则无法理解311大纲中“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的建立”这一知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