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min搞定(18年311选)
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传教士获取了在华办学进行教育渗透的特权,拉开了教会学校登陆中国的序幕。
1.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2](了解)
3min搞定
(1)英华书院
英华书院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8年在马六甲创办的教会学校,1843年迁往香港,后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年停办。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大陆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从传教史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于1839年在澳门成立,1842年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它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马礼逊学堂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开创了教会在华办学的先河。它开设了丰富的西学课程,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形成近代社会观念打下了基础。在马礼逊学堂接受教育的学生中,日后知名的有黄宽、黄胜、容闳等人,其中以容闳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最大。
2.教会学校的发展[3](了解)
15min搞定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学校,办医院。教会学校获得了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从四个阶段来谈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
(1)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小规模发展(1840—1860年)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他们的特点:
①规模小。教会学校大多依附于教堂,规模小,开始时一般不满十人,有的只有两到三个学生。
②办学程度低。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办学水平只有小学程度。
③办学的目的是传教。教会学校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福音,扩展传教的范围,加快宗教影响的速度。
④招生对象一般为贫苦人家子弟。一开始,教会学校招生困难,多以贫苦人家的孩子为主,甚至还有一些孩子是无家可归的难童。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食宿费,甚至还提供衣物与路费等。尽管如此,教会在招收女生时格外困难,首要原因是受中国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影响,其次,国人对西方教会学校存有猜疑,怀疑虐童。但经过很多教会人士的一番努力,1844年,宁波女塾开办,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2)第二阶段:教会学校数量激增但各自为政(19世纪60年代初到1876年)
这一时期教会学校蓬勃发展,教会学校数量由19世纪60年代初的不足200所发展到1876年的大约800所,学生人数达到两万人左右,女生占了相当的比例。但教会学校仍然以小学为主,只有少量中学出现。
(3)第三阶段:形成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会教育系统(1877年至20世纪20年代)
1877年,在华传教士举行了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强调教会学校对中国基督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大会以后,基督教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之后,传教士们建立了“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和“中华教育会”,商讨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如教科书、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逐渐建立了一个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并包括各种专门教育相互衔接的、庞大的教会教育系统。
此时的教会教育已经涌现了新特点:
①规模大而成体系。教会学校演变为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还包括各种专门教育的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系统内课程、教材、教学规定各个方面都自成一体。
②办学程度高。此时,很多教会学校达到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
③办学目的除了传教,也渗透西方思想价值观念。20世纪初,很多教会学校迫使学生信仰基督教,移植西方思想价值体系,企图把中国变成一个基督教国家,这已经含有文化侵略的性质。(www.xing528.com)
④招生对象已经转向富裕家庭子弟,收费高昂。吸收新兴资产阶级家庭和其他富裕家庭的子弟收取高昂的学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会教育的影响力,还能在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获取经济利益。
(4)第四阶段:教会教育世俗化和中国化的变革(20世纪2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教会教育日益激起人们的反感,最终,中国社会形成了向教会收回教育权的呼声和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我们在第九章还会详细讲解。)
收回教育权运动表达了中国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反对教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但最终并没有结束教会教育在中国的历史,这促使教会学校纷纷朝着更加世俗化和中国化的方向进行改革,收敛了他们文化侵略的野心。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才取消了教会教育体系。
3.“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3min搞定
(1)“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1877年,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举行。为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当时中文名称为“益智书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成立后,推动了教会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作。所编写的教科书,不仅供教会学校使用,也赠送给各地传教区的私塾使用,以此来促进基督教的传教。
(2)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的发展与演变——“中华教育会”(了解)
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在上海召开,将18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议定每三年召开一次大会。中华教育会标榜“以提高对中国教育之兴趣,促进教学人员友好合作为宗旨”,对整个在华基督教教育进行指导。
中华教育会扩大了工作范围,强调工作的经常性和规范性,后来实际上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4.教会学校的课程★
2min搞定
教会学校的课程一般包括宗教、外语、西学、儒学经典等。其中,西学主要开设数学、天文、地理等课程;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开设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物理、化学课程和其他科技课程;高等级的学校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学课程。
5.教会学校的性质与影响★
3min搞定
(1)积极影响
①在客观上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开启了中国教育接触国际的大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②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并称为新式学堂,但教会办学的整体规模大于洋务教育的规模。教会学校的广泛设立,无疑加速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进程。可见,教会学校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促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它在学校教学体制、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考试管理等各方面,都具有近代教育的特征,也促进中国人逐渐开阔了教育的视野。
④促进女子入学,实现男女受教育平等。开放女子教育,设立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从教会教育开始的。
⑤培养了大批具有西方知识的新教师和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教会学校的毕业生至少在知识结构上符合新式教育的需要,成为洋务时期乃至维新时期、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学堂教师和其他职业人才的重要来源。
(2)消极影响(即教会教育的性质):无论如何,教会学校本质上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
助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