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min搞定
1.宋代的官学体制★
10min搞定
(1)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①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
②地方官学由地方政府的提举学事司管辖。主要设立州学和县学。地方官学的大力发展始于“庆历兴学”。
宋朝简明学制图
a.国子学:也叫国子监,它既是宋朝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b.太学与辟雍:太学地位低于国子学,它是宋朝兴学育才的重点,也是中央官学的核心。宋朝太学办得卓有成效。太学主要教授儒家经典,王安石编注的《三经新义》是太学生的必学内容;辟雍是太学的分校,始建于“崇宁兴学”。
c.小学:招收8~12岁儿童入学,小学也与太学一样实行“三舍法”。
d.四门学与广文馆:这两所都是为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
e.专科学校:宋朝专科学校有六所,分别是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其中武学是宋朝设立最早的专科学校,培养军事人才;画学是宋朝的创举。
(2)宋朝官学制度的特点
①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如地方政府的提举学事司管理地方官学就是创新之处。
②官学类型多样化,并创立分斋教学制度。
③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
④宋朝首创学田制度。宋朝地方学校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被以后的各朝各代长期沿用。
2.北宋的三次兴学★★★
15min搞定(19年首师大名)
北宋实行崇文政策,重视通过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但却忽视了兴学育才,学校教育受到很大冲击,国家深感人才匮乏。所以“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80多年的时间里,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之后这个政策的侧重点转移到兴学育才。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兴学运动,意在改革科举,强化学校教育。
(1)第一次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①普遍设立地方官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三百日方许应举,以此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②改革科举考试。停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诗赋和经学。明法科试断案,重视实践能力。
③创建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
结果: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宣告失败,兴学也宣告夭折。但它促成了宋朝学校教育的兴起,且其余波荡漾不息。
(2)第二次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二是朝廷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经》《尚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结果:“熙宁兴学”也同样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是它将北宋教育事业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3)第三次兴学:是由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入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这种学制系统对元、明、清的学校教育影响深远。
③新建辟雍,发展太学。崇宁元年营建辟雍,也叫“外学”,作为太学的外舍。同时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和积分法,增加了学生的数量。
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崇宁时期的画学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这是对取士制度的重大改革。
评价:北宋以上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的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北宋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前两次,这三次兴学是对北宋文教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扫码回复“三次兴学”听讲解
助记
3.宋代的教学方法改革:“三舍法”“苏湖教法”★★★★★
15min搞定
(1)“三舍法”
“三舍法”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一种对太学改革的措施。(www.xing528.com)
①主要内容: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且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地分为三部分,学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
a.新生先入外舍。初入学为外舍生,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查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
b.升入内舍。学习一年后,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
c.升入上舍。内舍生学习两年后,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
d.取代科举。上舍生学习两年后,学行优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
②意义
a.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来的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
b.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c.“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2)“苏湖教学法”(“苏湖教法”)
“苏湖教学法”即“分斋教学法”,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太学的教学。胡瑗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①主要内容
a.教学内容: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科,属于“达用”之学,旨在培养具有专长技术和管理才能的人才,并且在治事斋中,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
b.教学目标: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胡瑗讲习解经,能联系实际,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②意义
a.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b.把一些实用科目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
c.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制度,也开创了主修和辅修的先河。
4.元代的官学体制★
5min搞定
元朝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和教育管理机构。
(1)官学体系
①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
a.国子学:专门学习汉文化的学校,实行“升斋等第法”(就是把国子学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学习程度分别进入不同斋舍学习不同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这是宋朝“三舍法”的延续与发展)和积分法(本章后文有关于该知识点的专门讲解)。
b.蒙古国子学:旨在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加速培养本民族的人才。
c.回回国子学:专门学习波斯文字的学校。这是我国中央官学中最早的外国语学校,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②地方官学:
a.儒学系统。主要按照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在地方上建立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以及小学、社学(本章下文有关于社学的专门讲解)的儒学系统。
b.专门学校。还开设了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
(2)教育管理机构。元朝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的同时,设置了相应的较为完善的教育管理机构。
①集贤院下设国子监专门管理国子学。此外,在翰林兼国史院下设回回国子监管理回回国子学,并在蒙古翰林院下设蒙古国子监管理蒙古国子学。
②在地方上设立儒学提举司管理路、府、州、县学等儒学系统。
元朝简明学制图
5.元代的教学方法改革:积分法、社学★★★★
5min搞定
(1)积分法
①简介:积分法是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来升级的方法。它始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
②方法:每月考试一次,依据成绩来积分,积到一定分数可升级,不及格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者,只要达到计分标准,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
③意义:积分法与“升斋等第法”相联系,根据学生的积分和品行依次升舍。由于积分法汇总学生平时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2)社学(17年311选)
①简介:社学创办于元朝,是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以8~15岁的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形式,并带有某种强制性;明朝继承发展了社学,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得到普遍设立,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等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清朝各省的州县都设立社学,普及面更广。
②意义:社学对于发展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元朝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助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