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教史:科举制度的建立

中教史:科举制度的建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主、举荐为辅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朝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产生。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制度的产生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科举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中教史:科举制度的建立

23min搞定(08年、11年311选;21年北师大论)

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5min搞定(15年311选)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主、举荐为辅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是隋代的一大创举,经唐、宋、明、清各朝代的发展逐渐完备。清末1905年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隋朝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1)隋朝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①隋朝统一封建国家后,为了巩固政权,迫切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充任官吏。

②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豪门士族的势力日益衰落,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得到巩固和发展,庶族地主希望参与政治、分享权力,科举制度为此提供了通道。

③九品中正制仅凭门第取士,不适应隋朝社会发展的要求,淘汰九品中正制势在必行

西魏时已经有了不全凭门第的考试选士方法,隋朝时期将此方法加以改造和扩大规模,逐步向科举制度迈进,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2)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①唐太宗时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一方面扩建校舍,振兴教育,保证科举取士的质量与数量;另一方面开科取士,网罗人才,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统治。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唐高宗规定,科举考试者必学《孝经》与《论语》。

武则天轻视学校教育,重视科举,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形式,开武举选军事人才的先例,实行糊名考试的办法。

唐玄宗时,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考试形式、科目业已定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备的选士制度。

2.考试的程序、科目和方法★★★

5min搞定

(1)科举考试的程序

①考生来源: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②考试程序:乡试—尚书省礼部举办的省试—吏部试。

(2)科举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武科举由武则天设立,兵部主考。

①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经常举行的又受士人重视的,仅明经、进士两科,这两科考试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以《五经正义》为标准。

a.秀才科注重筛选博识高才、出类拔萃的人物,隋唐皆以此科为最高、最难的科目,但后来此科被废除。

b.明经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考试形式有帖经、口试、时务策,最重视的是帖经,主要考查记忆能力。

c.进士科注重诗赋,主要考查写作能力应变能力,考试要求比明经科高,待遇比明经科好。

d.明法科主要考查关于法令的知识。

e.明字科主要考查关于书学的知识。

f.明算科主要考查关于数学的知识。

②制科不定期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生源不受等级限制,但地位不如常科。

(3)科举考试的方法。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①帖经:各科考试中普遍应用的方法,类似如今的填空考试,侧重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

②墨义: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笔试问答,主要考查记忆能力。

③口试: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口头问答。

④策问:考查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题目的范围是人事政治,也称方略策、时务策。

⑤诗赋:要求考生当场写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3.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扫码回复“科举制度”听讲解

5min搞定(20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论)

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方式。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制度的产生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www.xing528.com)

(1)相互促进:科举制度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考试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

②科举制度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学校教育培育人才参加科举选拔,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2)相互制约: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也相互制约彼此的发展

①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

②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科举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3)决定封建学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科举制度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度的产生导致学校教育的衰落。

①当统治者偏重科举制度时,就用科举制度来操纵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②相反,如果统治者将二者并重,则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封建统治。

4.科举制度的影响★★★★★

8min搞定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官吏经考试选拔,提高了官吏的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c.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d.科举制度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a.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b.促进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

c.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d.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科学的思想。

③使人才选拔较为公正客观

a.重视人的知识和才能,而非门第。

b.考核策问与诗赋有利于检验人的能力。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考试制的国家。

(2)消极作用: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科举制度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①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②科举制度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a.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的客观性

b.考官受贿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c.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科场上。

③科举制度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a.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

b.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使他们重权威轻创新、重经书轻科学、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形成了独立性弱、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

c.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畸形读书观、学习观,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这些思想长期束缚人心。

助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