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育士制度及其学校-教育学考研宝典推荐

汉代育士制度及其学校-教育学考研宝典推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8min搞定汉朝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②影响a.汉代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自始创到清末,历代的最高学府多被称为太学,可见其影响之深。汉武帝对“文翁兴学”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普遍设立学校。

汉代育士制度及其学校-教育学考研宝典推荐

28min搞定

汉朝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

1.中央官学: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

20min搞定

中央官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主要以太学为代表。在东汉,还曾设有鸿都门学、宫邸学(宫邸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另一种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等特殊性质的学校。

(1)经学教育

汉武帝独尊儒术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

①两大学术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a.今文经学:汉朝初年凭借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以董仲舒等为代表人物。

b.古文经学: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其代表人物为王充。

两派学者因治经立场和观点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东汉后期,两派最终走向融合,经学大师郑玄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经学教育的发展过程

a.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汉朝经学教育中多采用章句的形式进行教学。章句是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章句之学体现了不同经师的学术风格,所谓师法、家法正是体现在不同的章句之学中。师法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

b.经学会议与石经。两汉皇帝召集一些著名学者对儒学进行讨论,这一活动被称为经学会议,其目的是提供经学研究和教育的规范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两次经学会议是石渠阁会议和白虎观会议。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时期还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作为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其目的是将教育纳入政府所希望的轨道,借经学教育统一思想。

助记章句 师法 家法 经学会议 石经

相当于今天的讲义→著名学者的讲义 →被学术界认可的某一派的讲义→各学派一起开会→各学派协商后形成的教材

(2)太学(11年、21年311选;14年西南大学简)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东汉时,太学盛极一时。

①基本特点

a.教师与学生:太学的老师是博士,博士首领在西汉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太学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等。

b.培养目标:太学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行修”是对官吏才能和道德的要求,即必须通晓一种或两种经书,并具备“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的内涵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

c.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教材,学习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是太学法定的教材。

d.教学形式:初建太学时,太学中有个别、小组教学;后期有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博士叫“都讲”;还有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即高业生教授低业生,以此来缓解教师的不足。

e.考试制度:太学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为重要。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取“设科射策”的形式。

“ 策”是教师所出的试题;“射”指以射箭的过程来描述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答题的过程;“科”是教师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丙科,学生所取得的等级是授官的依据。

②影响

a.汉代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自始创到清末,历代的最高学府多被称为太学,可见其影响之深。

b.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始于汉代的太学。

c.东汉太学生为了反抗黑暗的宦官政治所发动的政治运动,掀开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页。(www.xing528.com)

d.汉代太学在教学中存在排除异己学说、空谈义理的现象,严重束缚着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助记

(3)鸿都门学(17年湖南师大名)

①背景:东汉宦官集团为了与太学生支持的官僚集团做斗争,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建立了鸿都门学,可见这所学校的创办是统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②性质: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③意义: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的利益,但鸿都门学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a.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了学校的多样化。

b.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c.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2.地方官学:郡国学★★★★

3min搞定

郡国学就是汉代朝廷设立的地方官学。

(1)郡国学的典型:“文翁兴学”

始创于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师进修,学成后回蜀郡为官或者为教,在地方设立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汉武帝对“文翁兴学”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普遍设立学校。东汉时郡国学盛极一时。

(2)郡国学的办学目的:①培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②通过学校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3.汉代私学★

5min搞定(19年311选)

(1)私学兴盛的原因:①汉初缺乏官学设置;②“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得士人必读儒家经典才能出仕做官,而太学路途遥远,地方官学也受限制。

(2)私学种类:私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①书馆。又称书舍。由于官学中除宫廷学校教育皇亲贵戚子弟之外,缺乏初等教育的设置,所以汉朝蒙学阶段的教育多依靠私学。

a.教学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第二阶段继续进行读写训练,但重心开始转移到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开始接触儒学的基础内容。

b.教学方法: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

②经馆。经馆是较书馆高一级的私学,是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又称精舍或精庐等。汉代的经馆出现较早,在汉武帝时期有很大的发展。东汉时,这种私人讲学的风气更甚,董仲舒、王充等都是两汉著名的私学大师。

(3)私学弟子

①“及门弟子”或“授业弟子”:是私学大师的高足,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甚至和老师一起辩论经义,商讨学术。

②“著录弟子”:慕老师之名而来,留下名字,老师承认他为弟子,以后便可在需要的时候来请教。

(4)教育方法:私学常采用的教育方法是以次相传授,即老师只对从学时间较长的高业弟子进行直接传授,再由高业弟子转相传授初学弟子。

(5)影响:汉朝私学教育不仅承担了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的任务,而且它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和官学相比也难分上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