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min搞定
1.时代背景
汉初推行“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出现了安定局面,但是各家并存,思想混乱,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想把汉初的无为政治转变为一种积极进取的政治,儒学强调“文事武备”,其积极进取的特点与汉武帝的愿望相契合,恰逢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献策,史称“对贤良策”。董仲舒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后均被汉武帝采纳。所以儒学顺应时代的要求登上历史舞台。
2.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
董仲舒提出统一思想,独尊儒术,并提出三大建议,称为汉代三大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这是文教政策的总纲领。董仲舒论证了儒学在封建统治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汉代主张其他各家学说也可以发展,但其他学说属于从属地位,不可取代儒学的官方地位。
扫码回复“三大文教政策”听讲解
(2)兴太学以养士。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为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提出“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实际上,通过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针对汉代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他提出“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董仲舒提到的“材”“德”是以儒家的经术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这些主张,对促进儒学独尊的地位有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3.具体措施
汉武帝在这三大政策之下,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立五经博士。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礼》《易》《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专立五经博士,促成了“独尊儒术”的局面。
(2)开设太学。汉武帝设立太学作为汉代的最高学府,为五经博士置弟子是太学成立的标志。五经博士就是太学里的教师,博士弟子即太学生。太学的设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后各朝各代都依例设立。
(3)确立察举制。察举制是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即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察举制到隋唐以后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4.影响
(1)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汉之后各个朝代重教兴学;(2)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3)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