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min搞定(11年311选;15年北师大简)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一,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后世儒学尤其是理学的许多概念和方法论都出于此。
1.性与教
《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就叫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使之实行就是教。所以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展,就要依靠教育。
2.中庸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即“两端执其中”和“中和”,就是说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
(1)“自诚明”或“尊德性”。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www.xing528.com)
(2)“自明诚”或“道问学”。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人无非是通过向外求知以完善本性和向内省察以助于求知来完善自身的。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
5.评价
(1)《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中庸》要求人们行事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妥帖。
(2)《中庸》提出了对后世更有影响力的为学顺序。它是对从孔丘到荀况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的完整表述,被后世学者引为求知的一般方法与途径,朱熹曾将学、问、思、辨、行称为“为学之序”,将其列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重要规定,因此产生了很大影响。
(3)局限性。中庸的思想具有保守性和缺乏锐气的弊端,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影响巨大。
助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