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重庆中小学音乐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使用国民政府教育部编订的教材、有的使用个人编订的教材、有的使用活页、油印本甚至是手抄本。这虽说是战时音乐教材独有的时代特征,但活页、手抄本的内容毕竟不够丰富。讨论抗战时期重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主要内容,笔者拟以《唱游教材》(顾绶卿)、《开明音乐讲义》(丰子恺)、《抗战歌曲集》(冼星海等)三部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举例说明。
《唱游教材》是供小学、幼稚园使用的教科书。战时,重庆小学校的教学多围绕“德、智、体”三大训练展开,以培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所以很多学校把体育和音乐科合并为唱游科,这是我国第一次使用“唱游科”来定义课程。对小学唱游科教材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战时重庆的小学音乐教育状况,也可以为当今小学音乐教育开展模式带来一些启发。
《开明音乐讲义》虽初版于1934年,但1939年再版后运往全国各地,供全国各地中学使用,其内容中只有很少的几首歌曲,主要是由音乐基本概念、音乐文化知识、音乐历史知识构成。战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以歌本为教材,也有些学校很注重音乐理论的学习,如重庆私立南渝中学等等。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一些学校的音乐教育。
李抱忱于1940年发表在《教育通讯》的《抗战期间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一文中,对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向全国各地学校分发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情形调查表”的回馈做了整理。“全国共有二百五十种不同的唱歌集和乐理教科书。这些书里,最通行的歌集是冼星海的《抗战歌曲集》,有一百二十五校采用。”[1]虽然这个调查并不能代表全国所有中小学,但总的来说还是反映出我国各地一般学校音乐教育使用材料的特点,这本使用最为广泛的《抗战歌曲集》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现将这三本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文本分析。
(1)顾绶卿《唱游教材》
抗战时期,重庆多家小学校把音乐科和体育科合并为“唱游科”,这一举措曾以法令形式,由政府统一要求。通过歌唱和游戏的结合,把体育和音乐交叉结合在一起,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使儿童在“动境”中,引发动机,扩充想象能力,启发儿童的思想。顾绶卿的《唱游教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
图2-5 《唱游教材》封面
《唱游教材》编于1944年,1944年4月初版。由重庆晨光书局出版。这本《唱游教材》适用于小学和幼稚园的儿童。其歌曲编写和动作设计适合儿童发展,其中还有很多歌曲及动作被当代音乐教材所采用。
《唱游教材》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歌曲及说明,两部分同步进行,一首歌曲有一个配套的说明。其中说明部分不只有文字,还有插图,以便儿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教材共有歌曲121首,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类、识物类、家庭类、互助友爱类、劳动类、游戏比赛类、爱国抗敌类、鼓舞精神类和其他9类。现将歌曲分类标准及歌曲名称展示如下:
表2-13 《唱游教材》歌曲分类标准及曲目
这些歌曲分类后可见,识物类歌曲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爱国抗敌类歌曲,再次是游戏比赛类歌曲。
表2-14 《唱游教材》各类歌曲占比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国民政府要求学校音乐教育要以抗战歌曲为核心内容,但对于小学校音乐教育而言,抗战歌曲又不宜过多。因为“儿童是天真的,活泼的;悲伤、忧郁、及情绪过于激昂的歌曲,儿童唱了会因此失却他们的天真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的健康。所以必须选择活泼、美丽、雄壮的曲调给他们唱,才合乎儿童的性情”[2]。所以在战时大部分的小学教材中,识物类歌曲和游戏比赛类歌曲往往占据上风。如《唱游教材》中识物类歌曲《一个蝌蚪》,歌词“一个蝌蚪一个头,两个眼睛黑油油,一个尾巴在后头,摇摇摆摆水里游”[3]通俗易懂、活泼押韵,是最适合教习儿童来演唱的。让儿童从歌曲中认识世界,符合儿童活泼、天真的本性,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从乐谱上看,《唱游教材》中选择的大部分歌曲无论从结构、音乐、歌词等方面来说都比较适合儿童演唱。歌曲所有乐谱均使用简谱[4],拍子多为简单的拍子类型,结构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一段体,音域基本控制在适合儿童小字一组c至小字一组d之间,歌词活泼亲切、通俗易懂。如《吃果果》一曲,E大调,简单的2/4拍节奏,歌曲最低音小字一组e,最高音小字一组b,音域适中,音程无大跳,歌词“小弟弟,小哥哥,手牵手儿排排坐,排排坐,排排坐,大家坐好吃果果,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给你来你给我,吃果果,吃果果,吃好果果再唱歌”[5]通俗易懂、天真活泼。
吃果果
但由于当时音乐教育整体水平偏低,再加上战时纷乱的社会环境多少会对音乐教育的质量造成一些影响。所以战时的音乐教材中也经常会出现不宜儿童习唱的歌曲。比如这本《唱游教材》中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乐谱中未出现力度、速度、表情符号;2.部分歌曲使用的音偏高或偏低,如《夏天的虫儿》一曲,最高音到了小字二组的e,从理论上讲已经超出了儿童最适宜的音域;3.音程跨度过大,不宜于儿童对音准的掌握,如歌曲《欢喜见面》,上行大六度、小六度音程儿童很容易唱不准,导致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4.歌词使用有待斟酌,歌词的使用要活泼天真、亲切友爱。有待斟酌歌词如歌曲《打黑狗》中的歌词:“黑狗汪汪叫,张牙又舞爪,凶狠不讲理,见人就乱咬,我们大家举起拳头来,打死他,打死他,叫他不再汪汪叫,教他不再见人咬。”
欢喜见面
打黑狗
歌曲说明可以说是本部教材的亮点,每一首歌附一说明,要求学生如何唱、如何演,使儿童通过肢体动作更加深入地了解歌曲内容。歌曲的说明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人数设定;2.阵式的排列;3.动作说明。如歌曲《飞将军》中的说明:
1.人数……不定;
2.阵式排列……一路圆阵;
3.动作说明……“飞将军真英勇”两手叉腰上体左右摆动,“架起飞机”两手侧举,“嗡嗡嗡”两手放耳上动数次,“飞到敌人阵地中”两手侧举向前,用足尖跑七步,“看准敌人的行踪”两手交换作看状,“轰隆轰隆”左足向前踏一步,两手握拳向下打一次,一颗弹也不落空,右手大拇指伸直摇手数次,“冒着敌人的枪弹”东躲西藏的向前慢走,“砰碰砰碰”作握枪向天上打状二次,“敌机都滚落在田中”两手侧举,再向外倒地上作飞机落下状,“全国儿童望着你”两手作大圈,右手食指指中央,“望你救国救大家”指一下中央后,两臂画大圈一次,“轰隆轰隆”同上,“轰得敌人都送终”两手握向前打一次,右足向前踏一大步,大家立即向后倒下,睡地上作死状。[6]
又如歌曲《扫帚舞》说明:
1.人数……二十一人,三十一人或四十一人(用单数,不能用双数);
2.用具……扫帚一把;
3.阵式排列……排成两列横队,面相对而立,两队相隔距离大约十五公尺,两左右肩相距一二公尺,两队分妥之后,选出一生站在两队的中央,手握扫帚一把,然后听琴声,唱歌,同时开始动作;
4.动作说明……“一二三四五六七”先左足重踏地一步,再向前跑六步,右足靠拢(跑时用足尖)“我的朋友在那里”同“一二三四五六七”,憔退后行之[7],“在上海在北平”同“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这里”同“我的朋友在那里”,“拉拉拉……至歌尾”在“我的朋友在那里”末一拍时,两队学生都向前跑。各找一人做朋友,但必须向队行中找取,握扫帚的同学则迅速投去扫帚,任意找一生作朋友,每人找得朋友后,每二人左手握左手,右手握右手,未找着朋友的一生,握扫帚一把,排在队后,然后用跑跳步绕圈跑,至末一拍为止。
(附注)1.这个歌词“在上海在北平”可以任意更换地名。
2.出场前可用march进行曲走步数圈。[8]
《唱游教材》的歌曲说明中,除对人数作了规定外,还对队形、队形间的距离作了要求,另外,歌曲每一句话应搭配的动作也都逐一进行了介绍。
《唱游教材》的这种创作方式与作曲家黎锦晖(1891—1967)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一、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采用大量口语,甚至出现很多复沓的“娃娃腔”(如排排坐,排排坐,大家坐好吃果果……),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想象,适合低龄儿童接受及演唱;二、抓住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理,创作多种识物类歌曲,将歌词与动作结合,为儿童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三、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在动作设计中,迎合儿童活泼爱动,喜欢跳跃、欢呼、奔跑的生理特点;四、将美育贯穿整个创作过程之中,让儿童在歌唱和表演中认识世界、律己敬人、热爱生活。虽然黎锦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音乐界的负面评价,但是他为我国少年儿童美育教育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甚至可以说,他开辟了歌舞结合实施“美育”的教育观念。从时间轴上来看,我们很难说,这本教材从形式的选择、儿童美育的培养观念上没有受到黎氏的影响。
这种形式在现今的小学音乐教材中也经常出现,不同的是当代的教材一般都会以彩色插图的形式出现。由此也可以说明,战时小学唱游科对我国当代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2)丰子恺《开明音乐讲义》
丰子恺早年师从李叔同(1880—1942)学习绘画和音乐。1921年赴日本主修绘画、辅修音乐。由于经济关系,仅在日本待了10个月,回国后,主要从事美术、音乐教育与写作。虽然丰子恺接受西方音乐教育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对音乐艺术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为了传播西方音乐文化,丰子恺先后编写了《音乐的常识》《音乐十课》《开明音乐教本》《西方十大音乐家》《中华民歌五十首》等著作。在《开明音乐讲义》出版之前,丰子恺于1925年还编写了高级中学使用的音乐教材《音乐的常识》,1937年又与裘梦痕合编了《开明音乐教本》等一系列学校音乐教材。可见,丰子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亲力亲为地参与到中国音乐教育的建设中。他认为优质的课外参考书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望。
从《开明音乐讲义》的编辑例言中可知,丰子恺参考了日本伊庭孝所著的音乐读本,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的补充和删改编辑而成。总体来说,这本书鲜明地反应了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其中也包含着他对西方音乐的总体认识与思考,是丰子恺音乐观的具体体现。[9]
图2-6 《开明音乐讲义》封面(www.xing528.com)
丰子恺先生编写的《开明音乐讲义》,出版于1934年。本来这本讲义仅是供开明函授学校使用的,开明函授学校的前身为开明讲义社,“由开明书店创办,特聘富有中学教学经验之各科专家,依中学课程标准,变成浅明易解之讲义,使有志上进之失学青年得于职务余暇,修得中学程度之全部知识,并使在校就学者亦得课外修业,补益校课之机会”[10]。后开明讲义社更名为开明函授学校。并且《开明音乐讲义》编者丰子恺先生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将其定位为“音乐科参考书”,他在讲义的编者例言中写道:“一、音乐是技术的学科,不能全凭理论教学。本书所述,为音乐的知识。读者可以此为基础而进修音乐的技术。二、本书以初中学生为对象而讲述,说理务求浅明。宜作初中音乐科参考书。三、本书材料大多数内容来自日本伊庭孝的音乐读本,但由编者另行补充删改。特声明于此。”但是这本讲义一经问世,就被很多中学拿来当作代用教材,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1934年我国已经受战争影响,政府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使得各中学没有统一的音乐教材;二是《开明音乐讲义》涵盖了所有普通中学音乐科的教学内容;三是开明讲义系列全套有《开明英文讲义》《开明国文讲义》《开明算数讲义》《开明历史讲义》《开明音乐讲义》《开明美术讲义》等等,这一系列讲义的编者都是当时文化界名人,如夏丏尊(1886—1946)、叶圣陶(1894—1988)、丰子恺、宋云彬(1897—1979)等,所以讲义质量十分优质,在当时如此高质量的音乐教材也是很少见的。所以《开明音乐讲义》问世后,一直备受各中学青睐,据统计,此讲义在我国畅销长达15年之久。《开明音乐讲义》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已远远不止“开明中学讲义”和“初中音乐科参考书”了,而是真正意义上被全国各中学广泛使用的音乐科教科书。并且,《开明音乐讲义》在战时的各中学中使用率依旧非常高,笔者所搜集到的《开明音乐讲义》就是1939年开明书店所发行的第二版。
《开明音乐讲义》共分为乐谱的知识、音乐与乐谱的由来、音乐的材料、音阶的构成、和声与乐曲、乐谱的读法续说、人声与乐器、古代与中世的音乐、近世的音乐(上)、近世的音乐(下)共10讲。其中并未涉及唱歌和欣赏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本纯乐理的音乐讲义。该书主要以“音乐的发生”“音乐的基本知识”和“音乐的发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目录中也使用“主题”的形式明确地表达教学内容。
为保证不通五线谱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学完这本讲义,丰子恺先生将第一讲定为“乐谱的知识”,其中包括乐谱上关于音的高低的表示法、乐谱上关于音的历时长短的表示法、音名、阶名、调子记号、乐谱的移变等做了详细的文字和图像说明。书中提出,声音具有高低和强弱两个特征,人的内心(心理)亦会随着声音的升高降低,加强减弱的运动而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感受。当我们听见振动频率高的声音时,会觉得心情活泼明朗;相反,听见振动频率低的声音,心情也会跟着消沉下去,产生坠落的感觉。丰氏善用对比的方法,为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性提供参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们听见汽笛的声音,似乎觉得高音的时候心情活泼力强;低音的时候心情也跟着消沉下去,好比乘升降机下来的时候的心情”。
第二讲“音乐与乐谱的由来”开始正式进入主题。首先从“音乐的产生”作为开端,“在没有文字,没有言语,没有造形技术的时代,人类已营造社会的生活了。那时候,他们欢喜了用手打拍子,悲哀了发出裂帛似的怪声,或可怕的叫声。又如男女两性相悦的时候,一定发出今日的我们所不能想象的魅惑的叫声。在这种叫声之中,一定含有着今日的音乐的根源……人类在动物中最富于社会性,便是人类能有独特的艺术的显明的证据。所以原始时代的叫声,手拍子,足拍子等,从艺术的立场看来,完全是主观的,自发的,非为传达情感于他人而发的,没有当作艺术而存在的价值。欲成为艺术,必先具有客观性。凡音欲成音乐,其所唱的或所奏的音非有一种意图不可。即言所唱或所奏的音,必须是依照了一种计划而作的,方可成为音乐”[11]。之后又对“乐谱的今昔”做了介绍。与第一讲不同的是,第一讲“乐谱的知识”是讲乐谱是如何“造”出来的,而这一部分是讲乐谱的由来,其中包括了音符的演变等内容。
在“音乐的材料”一讲里,主要从音乐的性状、旋律的发生、音的同化作用和tempo四个方面来讲解。音乐的性状中,丰子恺以美术和诗歌作为参照物,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构成音乐的材料是音。但这和别的艺术的材料性状不同。从表面上看,绘画以色彩和线条为材料,诗歌以言语为材料,音乐以音为材料。其实后者的性质与前二者不同:绘画(除了最近的新兴艺术未来派等绘画除外)的材料色彩和线条,是当作绘画的手段,用这手段来表出人物山水花卉等状态的;诗歌的材料是言语,也是当作吟诗的手段,用这手段来表出诗人的一种观念。但在音乐就完全不同:在音乐中,音不是手段,而是音乐的本体。音乐中除了音的结合以外更无别物。音乐是全靠几个音的结合给吾人以一定的观念。即音的活动直接发生作用于吾人的心情上。音乐艺术的全部知识音的结合……音乐的材料是直接的,不像绘画、诗歌的材料是间接的,这一点是音乐艺术的特殊点,也是音乐艺术的高贵的地方。不借别物的力而直接用音表现的艺术,最为微妙、深刻。故自来的艺术论者,都说音乐是最高级的艺术。”[12]通过对照,直接说明音乐的直接性。音乐可以通过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来触动人的感官和心理。后又在“旋律的发生”一节中,通过与自然界风声雨声的对比,来凸显音乐的有序性、科学性,而不能像自然界的某些声音一样可以自由地滑进、升降。“音乐的同化作用,更有复杂的状态,我们听音乐时,必然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着音的暗示,方能确实地享受音乐的美。”说明音乐具有联觉的效能。“音符本身只有长短的比例率,是死的东西。有了拍子与速度,死的音符才有了美的运动和价值。”tempo一节中主要说明了速度与拍子在音乐中为何如此重要。
前三讲结束后,开始对乐理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丰子恺用很大的篇幅来讲述音乐中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丰子恺这样形容道:“强弱的音的统一,是人对于音的世界征服力的表现。”节奏将不同的音高的音有规律地组织起来,使听着能够把握音乐。不仅如此,从人的心理感受而言,声音强弱的交错可以使人感受到统一稳定,产生愉悦的快感,这种强弱循环的原则,就是节拍。有了节拍和节奏,音乐便有了根基。[13]丰子恺在书中清晰、详尽地讲述了关于节拍、节奏的知识,从他对节拍、节奏的重视来看,他在力图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认知。该章节还包括音阶的构成、音程与和弦、和声与乐曲、乐谱的读法续说。西方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古希腊人对音乐的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之上,所以丰子恺在讲义中也倾向于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音乐基本知识,使中国学生对音乐建立科学的意识。如在音程与和弦部分,他明确指出:“确定的音程,其两音的振动数的差异,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明白地算出来。”1940年,邱望湘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读谱法》《音乐常识》和《初中音乐和声学初步》,其整体顺序与《开明音乐讲义》的乐谱、乐理、和声顺序如出一辙,但丰子恺在和声后又增加了读谱法的内容,该内容涉及到了二声部合唱、四声部合唱、各调式调性的乐谱等内容。
乐理知识结束后,开始第三个阶段:音乐的发展。丰子恺认为,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与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思考原理的前因后果、变化过程以及内在规律。从根源上挖掘音乐的基本要素,更透彻地了解音乐并最大化地发挥音乐的社会性。从古代与中世纪谈到近世的音乐,丰子恺不仅将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坐标,而且在编写过程中还体现出他对西方音乐的独到见解。
《开明音乐讲义》是一套以教授西方音乐知识和概念为主要内容的教科书,丰子恺不仅分析了音乐与人的关系、音乐与科学的关系以及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还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一番思考。该讲义内容通俗简洁,知识全面,语言精准又不失文化品质。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增加普适性和趣味性。丰子恺深厚的艺术文化修养和对音乐独到的见解保证了《开明音乐讲义》的质量,使其多年流行于各中学校园。
(3)冼星海等人《抗战歌曲集》
《抗战歌曲集》是战时中小学校流行最为广泛的一本教材。在这本书的前记中,记有出版意图:
图2-7 《抗战歌曲集》封面
我们编选这本歌集的主要意义,是要使每一个士兵,工人,农夫和商店的小职员,小伙计,不必费多大的气力去学习,就能自己学会唱歌。在国难非常严重的今日,我们尤其希望这本歌曲集,能够提供一点实际的歌唱教材,给一般的中小学教师,可以拿去教他们的学生。因此,我们特地把唱的方法,也写了出来,附在每一支歌曲的背面。这对指导和学习的人,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吧。
选在这集里的,都是一些很流行的,大家都听得懂,容易上口的歌儿。我们选择的标准,不注重词句的高深奥妙,而注重怎样使大家便于接受,怎样才有广泛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收进几个歌唱曲,这是替比较进步的歌咏团预备的。因为有些歌咏团,已经逐渐要求技术的提高,而苦于没有合唱曲。[14]
可以说,这部歌集是面向社会的,是一本大众歌曲集,并不是完全针对中小学。但从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情形调查表”反馈意见看,却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使用率最高的一本书。这首先是因为音乐《抗战歌曲集》的编者冼星海、张曙、塞克(1906—1988)、罗蒂塞都是音乐界的名流,他们都曾发表过很多抗战歌曲,所以使这本书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其次,由于战时学校音乐教材紧缺,急需一部可以“应急”的教材,而虽然有些学校很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但在当时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中,都会选择适应时代的以抗战歌曲为核心的歌集来做教材,所以这本优质的《抗战歌曲集》便成为了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选择。
《抗战歌曲集》除了歌曲之外还在前言后附了3篇文章,分别是石林的《怎样教大众产生自己的歌曲》、陶行知的《什么是大众歌曲》、张曙的《唱歌的声音与情感》。这3篇文章对使用这本教材的师生影响非常大。
第一篇,石林的《怎样教大众产生自己的歌曲》一文,提倡激发大众自己的创造力,让大众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并提出了具体操作建议:使大众以集团方式聚集在一起,教者教唱大众喜欢、简单、朗朗上口的歌曲,并解释歌词的含义。之后试着激励他们写自己想要说的话,教者加以检查和修改,留置备用。再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授一些音乐知识,使其主动地去研究音乐的奥妙,然后激发其作曲兴趣,为自己所写的歌词谱曲。在操作中教者需以“不让大众学习他,而是组织大众在集团的方式下启发大众自己的创造力,产生自己的歌曲”为原则。换个角度想,音乐老师就是教者,学生群体就是大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的《什么是大众歌曲》认为,音乐和文学天才应该站在大众的战线上,感觉大众的艰难、了解大众的需要、说大众要说的话、唱大众要唱的歌。战时,很多音乐教员会自己写歌给学生唱,那么如果采取陶行知的建议,到大众中去感受,再将大众的呼声反映在乐谱上,必会为教员所创的歌曲增色不少。
该书编者之一张曙写的《唱歌的声音与情感》,先将呼吸与唱歌的关系讲述得很清楚,然后又写了如何通过正确的呼吸来获得好的声音,最后张曙认为“唱歌要注以生命”,要求在多用敏锐的感官去观察和感受生活,一字一句地体味歌词的意思,然后将情感注入其中。这篇文章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极大的帮助,使中小学生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丰富的情感支持下演唱每一首歌曲。这3篇文章是编者悉心挑选出来方便使用者更好地进行歌唱的,其作用丝毫不小于后面歌曲内容。
歌曲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编“纪念歌”;第二编“救亡及普通歌曲”;第三编“儿童歌”;第四编“翻译歌”。
全书共91首歌曲,其中涉及音乐家冼星海、张曙、吕骥、沙梅、聂耳等15人。这些人都是音乐界十分杰出的人物,其歌曲创作水准十分高超,使用这些人所创作的歌曲,无疑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障。翻译歌的四首歌曲全部由塞克配词,除此之外,还有沪西纱厂工人集体创作的一首《工人自叹》。这91首歌曲中,救亡及普通歌曲的数量达到了67首,如此多的优质抗战救亡歌曲汇聚于一书之中,也是战时大量中小学选择它来作为教材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符合编纂使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以抗战歌曲为核心”的要求。
这部教材中仅冼星海的歌曲就选了37首,占了全书的40%之多。冼星海自幼生活贫苦,1926年,他离开广州到北京进入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师从俄籍教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1928年北洋军阀饬令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停办,于是冼星海到上海进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在此期间,他曾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普遍的音乐”[15]。这篇文章直接表明了他对中国音乐发展的态度。1930年初,冼星海去法国留学,生活困苦的他一边学习音乐,一边做各种杂活。在巴黎,他守过电话、抄过乐谱、帮别人看小孩,还去当杂役等等,可以说是在饥寒交迫之下以极大的毅力坚持学习音乐的。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杜卡作曲班。“星海从欧洲回来的时候,正碰上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他住过巴黎的贫民窟,生活早就使他认识了代表两个阶级的两种不同的音乐艺术的差别,所以一回到上海,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热潮中,创作了很多抗战歌曲。”[16]
冼星海的作品多为群众歌曲,大部分都反映了当时抗战的现实生活,这也反映着他最初对中国音乐发展的态度。1937年8月20日,冼星海离开上海,跑遍河南、湖北、浙江、山西、江苏等地宣传抗日。在此期间,他亲身体会到了战时百姓的生活状况,又进一步促使他的作品风格更加大众化、民族化。笔者将他的37首歌曲进行分类后发现,冼星海不仅写了很多纪念曲和救亡歌曲,还分别从平民和妇女视角出发来作曲,多方位角度使我们从冼星海的歌曲中更能了解到战时社会的整个风貌。
首先,纪念类歌曲,《九一八纪念歌》《鲁迅先生挽歌》等,除《鲁迅先生挽歌》之外,另外5首内容全部涉及抗战救亡运动,如《九一八纪念歌》,反映了抗日救亡是当时时代的主题。以群众为基础的歌曲一共有11首,包括《流民三千万》、《农民进行曲》、《苦命人》、《炭夫歌》、《拉犁歌》《耕农歌》、《搬夫曲》(二部)、《亲爱的老百姓》、《劝用国货歌》、《可是我问你》、《谁来跟我玩》。这些歌曲从群众视角出发,描写在抗战时代背景下,平民阶层的苦难生活,如《炭夫歌》,旋律低沉却有力,节奏鲜明,以中板速度来映衬炭夫劳累的身影,与歌词配合得恰到好处。另外,冼星海歌曲中的另一类歌曲值得提及,那便是描写妇女生活的歌曲,虽然这一类型本该归类于群众阶级,但由于战时妇女社会活动开展之热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歌曲来展现战时女性形象,是中国广大女性生活发生转变的历史见证。《抗战歌曲集》共收录了冼星海所作的4首以女性为对象的歌曲,分别是《山茶花》《女性的呐喊》《妇女进行曲》和《女工救国歌》。这些歌为我们展现了战时女性反压迫、崇尚自由的呐喊,描绘了女性同胞为了民族的存亡,破除陋习,抛下柔弱后的“硬朗”面貌。
除冼星海外,该书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与田汉、光未然并称“中国歌词三大家”的塞克。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歌曲成为人们在抗日斗争中的精神食粮。诗人、剧作家塞克于1934年夏天创作了著名话剧《流民三千万》,其同名主题歌《流民三千万》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曾经有许多人为这首歌谱曲,但是最终流传下来的只有上文我们提到的冼星海的版本。抗日战争时期,塞克和冼星海多次合作,写出了很多流传甚广的救亡歌曲,这些歌曲旋律铿锵有力,歌词振奋人心。拿当时最流行的《救国军歌》举例,其中心思想是“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维护中华民族统一”,提出“枪口对外”“不打自己人”“维护中华民族”。塞克把爱国主义、全民抗日在自己的作品中诠释得淋漓尽致,再与音乐相结合,便产生了优秀的抗日歌曲。若使学生获取向上的精神和进取的精神,非选择一种雄壮的教材不可。这本《抗战歌曲集》比前两本音乐教材更加注重抗战歌曲在书中的比例,可能是本身创作时设定的出发点及对象不同,这部面向社会的《抗战歌曲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它使学生了解社会各行业、阶层的生活状态,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更加坚定地团结一致、坚持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部教材虽同处一个时代,但其内容各有千秋。抗战时期音乐教材使用不统一情况是战争状态的特点,也可以看作是正常音乐教育的一种非常态,这种变态因为区别于常态,特征尤为明显。战争与音乐、音乐与战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与教材生产出版,还有更多战时音乐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1]李抱忱:《抗战时期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教育通讯》1940年第3期。
[2]卢国勋:《小学唱歌教材的选择》,《进修》1940年第2期。
[3]顾绶卿:《唱游教材》,晨光书局1944年版,第25—26页。
[4]本书将简谱均转化为五线谱。
[5]顾绶卿:《唱游教材》,晨光书局1944年版,第25—26页。
[6]顾绶卿:《唱游教材》,晨光书局1944年版,第25—26页。
[7]“憔退后行之”为原文,可能有误,推测应为“然后退行之”。
[8]顾绶卿:《唱游教材》,晨光书局1944年版,第27—28页。
[9]胡旖旎:《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学音乐教科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6月。
[10]参见开明中学讲义广告内容。
[11]丰子恺:《开明音乐讲义》,开明书店1939年版,第9—11页。
[12]丰子恺:《开明音乐讲义》,开明书店1939年版,第21—23页。
[13]丰子恺:《开明音乐讲义》,开明书店1939年版,第25页。
[14]冼星海等:《抗战歌曲集》,生活书店1938年版。
[15]梁爽:《冼星海抗战歌曲的艺术特征》,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6月。
[16]祁文源:《中国音乐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