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每个国家、民族和群体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且很难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要比人类的肤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差异深刻得多。这样的差异既有思维方式上的,也有行为活动上的,既有精神情感上的,也有物质形式上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交流代码差异
它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它们是交流的载体,用来代表和象征各种具体的和抽象的意义。每一套独特的语言和非语言系统又受着该文化规则的约束,即使用符号的方法。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在形式和使用规则上面的差异首先就是交流的一大障碍。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传统的积淀,文化与文化之间在风俗习惯上面千差万别,即便同属于中国文化,其56个民族也各自保有着在服饰、饮食、建筑、节日、音乐舞蹈等等习俗上的独特性。
(三)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在人的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会指导着其言行。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便很自然地影响着他们在表达和做事上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
(四)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也是相对最稳定的一部分。它和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概况,肉眼无法看见却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萨莫瓦尔(Samovar)和波特(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价值系统,在同一文化交流中,交流的双方有统一的价值观,交流起到维系和加强这种价值观念的作用;而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则很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因为一种文化里受到鼓励和宣扬的价值观念很有可能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受到压制和排斥。
在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价值观可以说是核心。人类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家对于价值观的研究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霍夫斯泰德(Hofstede)认为,人们之间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越大,人就越难适应新的环境。一般来说,在语言、习俗等方面要适应另一种文化并不是最困难的,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而价值分歧论也一直是解释文化震惊最主要的理论。(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初,霍夫斯泰德对IBM公司自1967年以来53个国家和地区的雇员进行了细致、系统的调查(共计116000份),并利用这些材料对不同国家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提炼出来四个衡量价值观念的文化维度,即个体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因素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特征—女性特征(Masculinity—Femininity)。
按照这四个维度,霍夫斯泰德分别计算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各自的指数,并将其按顺序排列。表6-1是从他的列表中抽取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材料。
表6-1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指数及位置列表
(资料来源: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从表6-1中的指数和位置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个体主义方面占首位,日本在男性特质方面占首位,马来西亚在权利距离方面占据榜首,而在不确定因素的回避方面,占首位的是希腊(未包括在表内)。总的来说,从指数上看,英语国家比较接近,而亚洲国家共同点较多。
知识链接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荷兰著名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曾加入IBM公司的人事部门,后进入学术界,先后在欧洲多所大学任教。1968年和1972年,他在IBM员工中做了两次研究,调查了11.6万名员工,这是当时针对员工态度的最大规模的研究,其观点在研究跨文化差异时被广为引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