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震惊
当人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迁徙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在文化方面感到不适应以至于经历“文化震惊”几乎是普遍的现象。文化震惊也被称为“文化休克”,它是由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奥博格(Oberg)于1960年首先提出来的,用以概括人们对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所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的心理反应。他指出,当一个人从一地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原本熟悉的一套社会交往符号如语言、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等被另外一套自己不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所代替,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这就是“文化震惊”。当移居不同文化氛围或在异国逗留时,人们常常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文化震惊。一些人经过一段适应过程后,会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一些人则持续地把新环境视为梦魇,排斥或回避新的生活方式。
其后,当代社会思想家托夫勒(Toffler)对“文化震惊”进行了更加生动、具体的解释:文化震惊是某人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是”的意思变成“否”,固定的价格变成了可以讨价还价,微笑还可以表示气愤。人们发现自己所处陌生的环境,无法对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不能问路,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人的问题,气候和自己家乡的气候完全不同,以及食物几乎不认识等,这些给人们带来的震惊犹如经历一种动乱,一场内在文化积累或文化构成上的动乱。实际上,所谓“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她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知识链接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著有《未来的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权力的转移》(1990),被称为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是一个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一国领导人与另一国领导人会晤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外贸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商谈判是跨文化交流;导游接待外国旅游者当然也属于跨文化交流;学校里,本国教师同外国教师、外国留学生的交往同样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事实上,即使不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仍然可能从事跨文化交流,例如,在观看外国影视节目或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为观众或者读者,与影视节目的导演和演员,或是小说的作者之间,仍然存在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www.xing528.com)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事实上,每个民族的形成过程都充满了丰富的与异族相互接触和融合的经历。中华民族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紧接着是印度佛教的传入,唐代鉴真高僧的东渡,再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以及近代历经数百年的西学东渐,其间都包含了复杂的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流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移民复杂、文化多元的美国兴起。许多学者把人类学家霍尔(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在该书中,作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和表达意义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此后,他在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且深刻地影响到了其他的学者和学科。
知识链接
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美国人类学家,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主要著作有:《无声的语言》(1959)、《隐藏的维度》(1966)、《超越文化》(1976)、《生命之舞:时间的另一个维度》(1983)、《空间关系学研究手册》《暗藏的差异:和日本人做生意》(1987)、《爱德华·霍尔自传:生活中的人类学》《理解文化差异——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1990)、《三十年代的美国西部》(1994)。
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通信手段的发展,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更加频繁而紧密地接触和交往,使得针对跨文化交流的培训和民间咨询也应运而生。例如,为保证出国人员能够在不同环境中有效地工作,美国和平队在派出志愿者前开始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文化适应能力;而跨国公司针对跨文化管理和交流的商业性咨询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当今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频繁交往已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美国学者哈姆斯(Harms,1973)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信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人类交流的第五个阶段,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