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遗产旅游:吸引游客的历史遗迹

遗产旅游:吸引游客的历史遗迹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遗产旅游者遗产旅游者是指那些以观光遗产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因此,当“遗产”和“旅游”发生作用时,需要对遗产进行重新解译,但是在解译中,两者却很容易发生“冲突”。历史遗迹或遗产是游客外出旅行的主要吸引物,游客们常常被自己的或他人的“历史”所吸引。

遗产旅游:吸引游客的历史遗迹

(一)遗产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遗产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将遗产旅游定义为“深度接触其他国家和地区自然景观人类遗产、艺术哲学以及习俗等方面的旅游”。学界通常将遗产旅游理解为“以世界遗产地为对象的旅游活动”,这些都属于供给的解释视角。从需求解释视角,遗产旅游是指一种基于旅游者动机与认知的旅游类型,是一种基于怀旧情绪和希望体验多样化的文化景观和形式而产生的旅游动机。从供需两方考虑,具体而言,遗产旅游是指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者来到遗产地欣赏景观、体验文化的一种特定形式和内容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在精神、文化层面获得极高的感观满足和身心体验。

2.遗产旅游的内涵

遗产旅游从旅游者角度来看,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方式,是旅游活动的高级阶段,主要获得一种文化上的审美体验和景观欣赏。对遗产旅游产品供给者(旅游企业、当地社区、遗产管理部口等)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理念,是一种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对地方政府部门来说,是以注重保持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保护遗产地的原生态文化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发展地区经济,让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遗产旅游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教育,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现方式。

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每一项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质,并标示遗产在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最高价值。遗产资源的这种唯一性正是源于它的真实性。

遗产资源属于社会,从遗产公平发展的价值观出发,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均依照法定标准和程序而产生,具有人类共同遗产的共享性质,即具有基本公共财富的均衡共享性,是全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表现在旅游的权利上,即要实现人人共享。因此,遗产资源属于社会,也应当回归民众,以增加社会福利,这也体现了遗产旅游的完整性。

(二)遗产旅游者

遗产旅游者是指那些以观光遗产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遗产旅游活动的兴起,遗产旅游者也受到关注。遗产旅游者被分为六种类型,即受教育的游客、职业性游客、家庭游客、团队游客、学生、寻根游客。遗产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行为特征比较复杂,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特征,无论哪一个年龄段都比较喜欢遗产旅游活动。但不同文化背景的遗产旅游者偏好大不相同,如中国人赴欧洲喜欢参观历史文化与建筑遗产,对宗教遗产如教堂等并不怎么感兴趣,而欧洲人则对宗教遗产具有浓厚兴趣。

(三)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是现代意识的产物,它强调的是动态性。遗产资源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携带者,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是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当“遗产”和“旅游”发生作用时,需要对遗产进行重新解译,但是在解译中,两者却很容易发生“冲突”。遗产和旅游相结合将会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社区居民和游客对遗产的理解、遗产营销、遗产地规划、遗产旅游与当地社区的相互依存。近年来,中国国内出现的“遗产旅游热”在为遗产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环境污染、景观破坏,以及遗产地的人工化、商品化、城市化,甚至还引起社区居民与游客的文化和利益冲突等。从社会文化层面上来理解,“遗产”和“旅游”的关系是“传统”和“现代”所发生矛盾冲突的延续,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并不奇怪,重要的是要认清遗产旅游的本质和出现问题的根源。在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传统价值的连续性一定要适应现代旅游所要求的动态性,这就要求遗产展示手段的科学化,如欧洲发达国家近年来兴起的遗产信息业。历史遗迹或遗产是游客外出旅行的主要吸引物,游客们常常被自己的或他人的“历史”所吸引。游客在“遗产”和“旅游”的互动过程中,能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与过去进行信息交流,重构历史场所感,并且发现新的生活意义和找回自我。

遗产旅游缘何如此流行和具有吸引力,原因之一是遗产旅游所展示出来的形象代表了一种过去的状态,人们能在其中找回自己的归属,其最大吸引力是能够超越时空,使人们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其二,遗产资源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带有大量的历史印记,又因其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这正好可以满足人们对传统社会文化和过去的怀旧心理,他们追求的正是一种场景真实性和身份认同。

案例分析

剑川木雕

我觉得,去剑川,一个绕不过去的词,就是木雕。在云南,在滇西,木雕与剑川这两个词是相连的。我们无论在哪里谈起木雕来,自然会想起剑川,那些别致的梁柱、门窗和橱柜上意趣盎然的雕刻,就会出现在脑海,那些看似拙朴却不乏智慧的木匠,也会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一向觉得,很少有一个地名像剑川这样与一种工艺联系得如此紧密。

从剑湖出发,时间是上午,搭载我们的汽车在小镇的街头停了下来。雨后初晴。好雨是知时节的,细雨纷纷后,阳光挥洒在剑湖畔的村庄和田野,四野峰峦沐浴阳光雨露。站在剑湖畔具有乡村气息的木雕小镇前,瓦屋、泥墙、炊烟等具有田野风味的事物,都与木雕、歌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剑湖畔的生态结合在一起,让人神清气爽。这时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感觉到阳光亮丽而潮湿,迎面吹来的风,是那样的温柔而清新。当随行的文友兴致勃勃地走进了街道,穿行在木雕的长廊之中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停下了脚步,驻足张望。

眼前是黑色的瓦房,屋檐灵动,坊廊风雅,古色古香的门窗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当然还有音乐白族韵味的音乐和歌舞里,流露出异域的欢快与情趣,就是这种音乐,歌舞与建筑,让我感觉到了特殊的地理坐标。同时,感觉有一种情结,在雕刻里凝固,在音乐里流淌,在舞蹈里弥漫。

缓缓走进街道。我感觉世界万物都是飘浮流动的,只有木雕在凝望,用一种不露声色的线条在镌刻,在流淌,在婉转地表达。我觉得,木雕适合一个人静静地观赏品味,站在一个灵动的木雕前,你会浮想联翩,想起田野、庄稼、岸柳、音乐和诗歌。在这里,木雕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词,它让我们想到建筑、宗教、美学,想到一个地方的人文关怀,心生感动。

我明白了,为什么剑湖木雕艺术小镇要举办木雕大师评选活动,搞如此规模宏大的木雕展示场所了。剑湖木雕艺术小镇,就是要完成一种使命的。其实,这种行为是要让木雕回归与升华。它要让我们知道,木雕小镇是精致的,是开放的,是真情讴歌的。所以,小镇一开始就吸引着剑川的木雕大师们。因此,木雕摆满了街道两边,木雕艺术品布满各个展室。那些有着木匠们体温的木雕,在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一件件精美的木雕在眼前停留,徘徊,流淌,看似行云流水,却让人想到莺飞草长,此时,我感觉到木雕是有生命的。剑川木雕,让没有生命的木头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剑川木雕就是要表达情怀,它不但能记录历史,还能向我们讲述历史,它才是乡愁的真正记录者,历史的符号,雕塑生命与理想。在木雕里,我能看到自己的情绪。这里不只有完美,也有缺失,还有一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情绪,代表着特定的艺术追求,包括了经济发展状况。

因此,在这里,我无法去考证剑川作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的外延和内涵,我也没有真正去探寻剑川木雕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深远的意义。当然,我也不去考证剑川木雕的具体形式、名称。在这里,圆雕、透雕、镂空雕、浮雕等十多种技艺让人眼花缭乱。这些词语,对于我这个木雕的门外汉来说,没有更大的意义,我只能仰望。

在剑湖木雕旅游特色小镇漫步,我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叔叔。多年前,我曾经在《剑川木匠》里写过他。叔叔是剑川人,因为木匠与木雕,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丽江永胜县安家落户。那一年,他背着木匠工具,千难万难走过那条神秘的茶马古道,靠木匠手艺在我们村子里谋生,再后来便与我的孃孃结婚,入赘到我们这个家族。

叔叔这个剑川木匠不只是木雕手艺精湛,重要的是他把木匠手艺从年轻做到年迈,直到拿不起斧子那一天。陪伴了他的一生的,还有那些光滑的斧头、锋利的锯子和执着的木马。他身后留下的,还有村子里的房屋,木雕。也还有房屋上淡淡的炊烟,那是对叔叔深情的怀念。是的,村子里的房屋,寺院,大多是叔叔这个剑川木匠设计画墨。那些古老的亭台楼阁的装饰,都是叔叔带着徒弟,他们一边想象一边雕刻。至于村子里女子婚嫁时的木床、箱柜,甚至化妆箱等家具,大多是由叔叔来做。我曾记得,一些女子结婚那天的柜子箱子上,木匠叔叔都在上面雕刻上鸳鸯蝴蝶、梅兰竹或牡丹

在村子里,木匠叔叔以做木匠活十分认真细致而闻名乡村邻里。在木匠叔叔那里,任何木匠活,从来不马虎,即使是锄头楔子、犁杖、牛打脚,都做得规规矩矩。从他手里流淌出来的木匠活,从来都是艺术品。

村子里都忘记了他的姓名,都叫他“剑川木匠”。剑川木匠在丽江展示了他的才艺,赢得了尊重,种植了木雕,收获了爱情

在我的印象里,作为剑川木匠的叔叔十分文雅。他不只是做木匠,他还是文人,除了木匠活,叔叔还会书法,逢年过节,忙着帮亲朋好友写对联。我真的不知道,叔叔是在什么时候练就的书法。我只知道,村子里那些古老的门楣上,贴着叔叔书写的大红对联,乡村一片喜气。

直到老迈了,叔叔还是留一个背篼,头发白了,也稀疏了,但梳得整齐,一丝不苟。他穿着十分干净整齐,对襟衣里面是白衬衣,戴金丝眼镜。如果不是在乡村道路上,你怎么也不会把他与木匠相联系。

那么,叔叔这个剑川木匠,是怎么从剑川到达永胜,做木匠活,搞木雕,并在永胜安家落户的呢?那时候,剑川到永胜,道路漫长,没有一寸公路,要跨越金沙江,要经过土匪出没的茶马古道,如果没有非凡的毅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是难以完成这样的跨越和到达的。所以,想起叔叔,“木匠”“木雕”,这两个词让我想起剑川,也是这两个词,让剑川男人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说到剑川的木雕,我就会与剑川木匠、剑川男人,剑川文化联系到一起。

当然,丽江的剑川木匠不只是叔叔一个。据我所知,在丽江安家落户的剑川木匠非常多。丽江的许多房屋和木雕都出自剑川木匠之手。丽江的寺院、经堂,房屋的木架、窗户门窗、家具,都会与剑川木匠发生联系。在丽江,似乎只有剑川木匠做的木活,才能印证一个时期建筑艺术的价值取向。在过去了的一些岁月里,如果修建房屋,有剑川木雕,有剑川木匠参与,那是一种时尚,是身份的象征,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所以,云南留下的木雕艺术品,都与剑川木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滇西,每一个村落,不可能不留下剑川木雕,每一条道路,都会留下剑川木匠的脚印,他们的汗水,他们的情感空间,爱恨情仇。我不知道,在滇西,有多少建筑和木雕属于剑川木匠,这些建筑和木雕里,有多少剑川木匠的故事,有多少剑川木匠的传奇。(www.xing528.com)

剑川木匠让我们记住了乡愁。

后来我才明白,剑川木雕是贯穿于更多领域里的。在剑川的日子里,我们还参观了剑川古城,剑川石宝山,千狮山和沙溪古镇,欣赏古建筑,木雕和石雕。我一直在想:剑川的石雕与木雕是否有联系?是先有木雕艺术,还是先有石雕艺术?为什么剑川的建筑、寺院、景点,都与木雕和石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首先是剑川石窟让我肃然起敬。这些石窟分布在沙登村、石钟寺、狮子关。我看到的石雕,精美大气,都是依山开凿,可谓巧夺天工,被誉为“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虽然,这些石像多为佛、菩萨、明王、天王、力士佛教题材,但也有南诏王等世俗人物,让我们从这些石像中看到白族人的风格和精神风貌。特别是当我到了剑川石钟山石窟,其年代的久远、工艺的精良、造型之优美,不能不被古代白族人民精湛的雕刻技艺所折服。早在1961年,石钟山石窟便与北京故宫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难怪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到了石钟山,便欣然题词,誉石窟为“南天瑰宝”。

再就是剑川的千狮山,也是石雕的杰作。我从石阶上一级一级攀登到山顶,经历了3个小时,沿途看到的,都是精美的石雕。山顶还有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石雕“狮王”,高25米,正面宽12米,侧面宽15米,这是以一块天然巨石依山而凿、依势而雕,气势恢宏。你很难想象,在一座山上雕有1281头石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狮雕刻群。我站在狮王面前,山风吹来,松涛阵阵,恢宏的气势,让人叹为观止。

这时,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石雕,似乎是木雕的深化,一种超乎寻常的艺术创造,是空灵与质朴的乐章,它们是拙朴与幻想有机融合的过程。

我们欣赏古建筑群的时候,很难把剑川的石雕和木雕分开。我们赞美石雕,但不能忽视石窟上木匠们的寺院建筑。依山而建,在悬崖上立柱,盖瓦,保持了稳定,又不失美观。特别是宝相寺,被称为“云南第一悬空寺”,整个主体建筑悬建在一堵高耸险峻的大石崖上,可谓是巧夺天工。

再看剑川古城和沙溪寺登街。我们看到的是,剑川古城内21院明代民居建筑和146院清代民居建筑,站在这些古院落前,你必须向古典致敬,向剑川木雕致敬,是木雕和木匠造就了一条街,因“有完整无缺的戏台、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而荣登“2002年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什么是茶马古道上的古集市?只有像这样至今还完整保留了前铺后院的旧时商业建筑风貌,又有古戏台、寺院等建筑群落的古城,才能当之无愧。

沙溪古镇更不用说,当我们走过古镇的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马店、古老的红砂石板街道时,百年古树、古巷道、古寨门这些风物,不能不想起剑川木匠。剑川木匠、剑川木雕,从历史的角度上说,它们让我们记住了远古的乡情,它是乡愁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不是剑川木匠的建筑和木雕,我们的房屋、庙宇,不会如此地富丽堂皇。剑川木雕,就是要把一个乡村的发展轨迹,通过木匠的情感,艺术地保留下来,留下记忆、留下历史的温度。时代不同,他们的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在不同的木质,不同的表达对象上,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做到完美。

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建筑和音乐来体现和记录的。依托音乐和建筑,剑川木雕艺术特色旅游小镇固有的氛围和气息便显现出来。这里的剑川木雕,有着剑川男人的体温、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

如果不是剑川人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哪里来的石钟山石窟、千狮山?哪里来的沙溪古镇?艺术是相通的,它需要的是沉稳、平静、内敛,对事物的情怀。剑川男人,似乎要与精美、细致结缘。他们需要的是精雕细刻,把日子过成艺术,把世界变得有情趣。

我明白了,剑川木匠们,他们就是要追求不平常的生活,做不平常的乡村人。他们喜欢平淡,不喜欢平庸,他们在乎内心的博大,增添人生的乐趣,他们要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生动传神。他们把看似平淡的东西艺术化,而且是在轻松的环境中做事、喝茶、聊天、歌舞之中,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并且用一种特殊的形式保留下来。他们用艺术养活自己,美化别人;在偶然中创造必然,给我们留下惊喜。

一个地方的建筑、宗教信仰、甚至饮食习惯等文化的形成,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剑川也如此,历史上的剑川,风景秀丽,人灵地杰。翻开剑川史志,我便知道,剑川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完成了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据考证,早在秦汉时期,剑川就与中原、东南亚地区和中、西亚地区发生商贸文化往来,是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要冲。剑川的文化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9年。从汉武帝征服滇池地区,派楚将庄桥入滇开始,剑川这块边陲极地就接受了中原文化,历经南诏国、大理国两个重要时期,他们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熏陶的同时,并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剑川地处西南边陲,但他们不是闭关自守,而是用积极向上的开放姿态,迎接新的思想和文化,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新型文明。

历史上,剑川人崇尚文化,崇尚读书入仕谋求发展,读书风气蔚然。翻开清《康熙剑川州志·风俗》有这样的记载:“士生其间,多聪俊雅驯,城乡处处,皆设塾郡中,诵读之声不绝,是以人文蔚起,科甲接踵,足称翘楚。”据考证,从明清科举制度时期,剑川产生武进士21人、文武举人145人,拔贡、岁贡、恩贡392人。剑川文史资料记载:“自元代起,杨朝栋、何可及、段高选、赵藩、周钟岳、赵式铭、张子斋、欧根等一批白族知识分子,走出剑川,古时入朝为官,后来或参加革命,为国为民,在群星璀璨的中华民族历史人物史册上,留下了剑川人的名字。”

剑川文物古迹之多,且大都保护完好。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5处,州级2处,县级47处。剑川木匠的别具匠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他们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其建筑风格和中原一脉相承,又明显体现出白族人自己的特色,如今闻名中外的剑川木雕,其风格、内容、雕刻手法,保持了内地风范的同时,民俗作为文化的世俗表现形式,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文化的发展轨迹。

剑川木雕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同时,剑川木雕从来不会故步自封,剑川的木匠、木雕从来都是开放的,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面对未来。剑川的过去是什么?据史书记载,剑川木雕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到了宋代,木匠木雕的技艺便趋于精湛。随着时间的推移,剑川民间的木匠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至今,民间仍流传“剑川木匠到处有”的说法。到了明嘉靖之后,各地豪门贵族需要大兴房屋,他们要修建水榭亭阁,修建庙宇祠堂,剑川木雕和木匠工艺得到了大力发展。到了清代,是剑川木雕的鼎盛时期,剑川木雕随着剑川木匠的足迹遍及“茶马古道”,遍及滇西北各地州的城市和乡村。据介绍,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以及昆明金马碧鸡坊、圆通寺、建水孔庙、保山飞来寺、香格里拉归化寺等不少著名古建筑上的木雕装饰,便是剑川木雕的经典之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充分说明了剑川木雕影响的久远和广泛。

剑川木雕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与积淀,可谓“千斧百炼”。目前,剑川木雕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形成了嵌石木雕家具、古建筑装饰、室内装饰、旅游工艺精品等四大门类产品130多个花色品种,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身,以其精湛的技艺、古朴典雅的风格和上乘的质量闻名于世。

我虽然离开了剑川,依然对剑湖木雕旅游特色小镇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清楚地记得,在剑湖木雕旅游特色小镇上,看到大丽高速公路跨越剑川带来的生机。在剑湖畔,我看到剑川山水、人文风貌,正以崭新的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剑湖木雕旅游特色小镇,趁势而上,不负“全国木雕艺术之乡”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荣誉称号,把木雕艺术作为历史文化,作为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作为乡情,作为剑川厚重的礼物,贡献给世界。

资料来源云南政协新闻网。

【案例提示】

1.剑川木雕作为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资本在进行市场运作。其资本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请以剑川木雕为例,探讨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

本章小结

随着我国旅游休闲经济井喷期的到来,文化旅游的优势也日渐凸显。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文化遗产造就了文化遗产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势头。本章论述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梳理,并理清了传统工艺的概念、分类,对其文化价值进行了剖析。最后,从概念、形态、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对文化资本进行了阐述,并对遗产旅游的内涵、特征以及遗产与旅游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梳理。

重要概念

文化旅游:以文化为核心吸引力和内在价值依托,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中贯穿文化内在价值体验的旅游活动。

文化遗产:从宏观上理解,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创造或者借助自然力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从微观上理解,又可称文化资产、文化财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保存价值,并经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指定或登录之物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统工艺: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文化资本:一种文化资源的总和,这种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产品、习性、制度等多个方面,它们往往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教育素质、语言能力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遗产旅游:从需求解释视角,指一种基于旅游者动机与认知的旅游类型,是一种基于怀旧情绪和希望体验多样化的文化景观和形式而产生的旅游动机;从供需两方考虑,指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者来到遗产地欣赏景观、体验文化的一种特定形式和内容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在精神、文化层面获得极高的感观满足和身心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