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成思危先生指出,在农耕时代,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当工匠和手工业者们出现时,则省下了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了蒸汽机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将休闲时间增加到23%;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件工作的速度,因而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如今,人类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中国自从1995年5月起实行周五日工作制,从1999年起又开始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这不仅从制度上保证了人的自由时间,而且对人的实际生活、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休闲已成为中国居民一种新的追求,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在农耕时代,休闲只是贵族们的特权,审美对于农民来讲还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在蒸汽机时代,休闲只是上层“有闲阶级”的专利,审美对于工人来讲还远远无法融入日常的生活。那么,到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休闲对于平民已不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审美通过休闲进入生活已是生活的普遍现象与必要需求;而到了21世纪,“全民有闲”使休闲在公民的个人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休闲活动涵盖了游憩活动和旅游活动两个部分。其中,游憩活动包括基于家庭的游憩活动和日常外出游憩活动。家庭内看电视、聚会,外出看电影、体育锻炼、参加社交活动等都属于游憩活动。游憩活动中,人们一般并不出行或移动距离较近,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是家庭或者当地。旅游活动包括当日游和离开常居地、工作地的旅游活动。当日游出行范围通常为本地区或是周边城市,如郊游、野炊等,游客不作投宿,当日返回。离开常居地、工作地的旅游活动总体来讲出行距离更远,涉及的地理范围分为国内或者国际,以观光、度假等为目的的旅游都属于这一类型。不难发现,旅游活动发生在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之内,其发生动机总体上以愉悦为目的的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旅游活动也被称为愉悦旅游。愉悦旅游和商务旅游共同构成了广义旅游活动。
(一)闲暇、休闲与旅游时间
从人的时间构成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时间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工作时间,二是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三是必需的社会活动时间,四是闲暇时间。根据上述时间构成,可以把人类的全部时间划分为两大类: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把人在不同时间内的活动加以区分,可以分为必须限制性活动和自由活动两大类。实际上,闲暇时间是指除了工作和生活生存必需的活动之外的时间。闲暇时间的存在是休闲的前提,在闲暇时间中用于休闲活动的时间即是休闲时间。旅游活动属于重要的一种休闲活动,因此,旅游时间也包括于休闲时间之中。郭鲁芳(2009)提出,休闲消费是物品和时间结合产生效用的过程,休闲状况取决于个人配置多少时间和物质产品以一种有效的方式用于休闲的生产。对休闲品的需求,并不完全在于物品本身,还在于物品与时间结合过程中提供的特殊服务。物品和时间是休闲消费过程中两种对称的要素,缺一不可。闲暇时间、休闲时间、旅游时间的包含关系见图3-5。
在休闲与旅游的影响因素中,闲暇时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长,人们的旅游意愿越强。旅游是典型的休闲活动,旅游决策受到个体闲暇时间的制约。实际上,休闲时间和旅游时间都属于闲暇时间。在闲暇时间中,大部分时间是休闲时间,休闲可以利用小块、零散的时间;休闲既可以是一种态度或自由的感觉,也可以是一种社会活动,同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特定的时间片段。它打破了日常生活的机械的时间模式,突破了仅把时间作为一种矢量的观点,时间成为意想的空间概念,生活节奏因而发生了变化。休闲时间分配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收入多种因素的影响。闲暇时间并非可以全部用于旅游。相比之下,旅游摆脱久居的环境,是切断日常居家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条牢固的事物链条的新感受。这两种人类活动的表征因闲暇时间的多寡及频率高低而产生本质上的差异。
图3-5 闲暇时间、休闲时间、旅游时间的包含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行为本身就是处于休闲目的(商务旅游除外),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展游憩活动,享用服务设施也就成为旅游城市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特征,这种共同性的表现之一就是旅游者消费示范行为效应。因此,旅游城市在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时必须统筹考虑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在这种前提下,休闲成为人类在自由支配时间内主体自由选择的普遍活动方式,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发展需求,在空间上并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地范围以内。
(二)旅游时间的意义
1.旅游时间的含义
一是旅游实现从工作时间到休闲时间的转换。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仿佛生活在“工作时间/休闲时间”两种时间制度中。“工作时间”是人们维持生存和谋求利益的时间段,而“休闲时间”则是人们追求放松、追求美的时间段。现代旅游是人们实现从工作时间到休闲时间转换的重要方式,也就是使人从精神紧张的状态向精神放松的状态转换的重要方式,旅游时间实际上是日常生活链断开的状态下体会自由的时间状态。
现代社会的自由时间总量持续增长,就中国而言,法定假日增加、每周的工作日由六天减为五天、每天八小时工作制等。但是,由于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自由时间增长的同时感到生活更加匆忙。其原因在于日常的居家生活至少要面临三个问题:其一,日常生活所从事的生产,其目的是获得物质财富;其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以物质关系为最终的根本关系;其三,以财富的增加为目的的物质关系,将生产、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从不同层次展开到不同领域表现的事务可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旅游是现代人从日常生活中转换节奏,实现日常生活链的断开的重要方式。旅游文化的功能之一是使人真正实现从工作时间到休闲时间的转换,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
从休闲时间的利用方式来看,旅游是使人从时间的消磨转换到积极地追求某个目标的方式之一。纳什对人们休闲时间的利用状况分类,他认为最低层次的休闲方式是反社会的行动,其次是放纵行为为主的伤害自我的行为;中间层次的行为包括以解闷为目的的娱乐、寻求刺激、摆脱单调、消磨时间等行为;较高层次的休闲方式包括作为欣赏者投入感情地参与某项活动,作为追随者积极参与某项活动;最高层次是以发明家、画家、作曲家等为主的创造性地参与某项活动。旅游属于中间及较高层次的休闲时间利用方式,因为旅游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从消极地度过休闲时间向积极地利用休闲时间的转换。
二是旅游是对异文化的时间体验。旅游文化是一种对“异文化”的时间体验和实践的文化,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目的地社会的“他者时间”。旅游对异文化的时间体验也是从纵横两维进行的,旅游者纵向体验异文化时,势必会关注当地文化的历史事件,也就是过去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与现在相关系的连接纽带,而且还与未来相维系。因此,“他者的时间”会转化成为旅游者自身的“现代理解”和“未来影响”。比如,当其他国家游客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时,会用根据眼前的景象去想象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场景,并且会对其用当前的知识和态度去理解这段“过去的故事”。而当他们被这种场景震撼的同时,会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重新思考。旅游者横向体验异文化是指到异地体会时间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的节奏感不同,不同地域不同生计方式下生活的节奏具有较大差异,比较普遍是乡村与城市生活节奏的差异。因此,城市游客来到风景宜人的偏远之地,也会在相对宁静的氛围中体验更加悠闲的生活,会感到时间的节奏明显放慢了。另一方面是不同空间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如保留完整的历史风貌街区,人们置身其中会感到仿佛过去的时代,而当人们参观科技博物馆时,各种先进的设备和超前的思想又会使人感受到未来的魅力。这种时代感同样会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或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的时间维度。
2.现代生活对旅游实现时间转换的影响
一是交通工具对旅游时间转换的作用。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的重要差异在于“时间”的概念和“时间”安排上的变化,这主要来自交通工具的改变。现代快捷的交通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创造”或“赚取”时间,增加了空间的快速跨越和转换。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交通工具的快捷所表现出的时间紧张感,却又使人失去了“优哉游哉”的优游之乐。因为在这种紧张感受、快速感受中,人们的旅游时间、方式和工具却无法与自然节律保持一致的状态。
二是现代旅游行为对旅游时间转换的影响。旅游本是人们从工作时间逃离出去,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方式,但是现代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旅游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又妨碍了时间转换的真正实现。如现代社会发达的通信工具,一方面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增加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却又使人难以摆脱外界的打扰,这就使旅游者很难在旅游时真正实现“工作时间/休闲时间”的转换。生活时间组成及闲暇的结构见图3-6。
图3-6 生活时间组成及闲暇的结构
(资料来源:李广仲.休闲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66.)(www.xing528.com)
案例分析
古道旅游是一种正在兴起的休闲方式,它与当代城市生活者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如公共假日制度、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修身养性的价值取向等。浙江古道的行者多数来自浙江省内古道所在地的市县以及与浙江接壤的福建、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民众。据随机访谈可以发现,这些游客选择走古道的动机是:亲近自然、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追求新的休闲方式、增进亲情和社会关系,以及从众、满足好奇心等。
徽杭古道的商业化:成功还是失败?
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区马啸乡,位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北侧,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山,全长15千米。鱼川村是古道的入口,入口处有徽杭古道的售票点,进入之后可以看到徽杭古道的宣传牌,景区内的游步道用水泥砌成,路的对面可以看到被称为“泗州神”的天然石像,因山崖的断层处形似人脸而命名。检票口上面的木牌题刻“径通江浙”,此处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诗人汪国真的题字。检票口旁墙上绘有曾走过徽杭古道的名人,其中就有号称“绩溪三胡”的胡宗宪、胡适、胡雪岩。古道起初的路段是较为平整的石块路,路上有磨盘石和将军石,所谓“将军石”是因为山谷对面断层形似立人而取名,古道右侧是小型的逍遥水库,再往前行,出现岔路,岔路右边为逍遥栈道,在河道右侧,岔路左边为石板路,一直向上,河道被称“逍遥谷”。拾级而上,到达“江南第一关”,这是清凉峰第一个休息点。离开“江南第一关”所在平台时,可以看到“二程庙”。往前可以看到“佛掌峰”(对面山峰的形状类似一掌五指)。路上矗立一段碑文,为宋宝祐年间题刻,石碑上刻有“祝三路会”碑文,镌刻于民国七年(1918年)。“祝三路会”在晚清后期渐成雏形,它是当地祝三村村民自发组织的互助慈善的护路组织。行至“施茶亭”,可以看到一个小型的祠堂建筑,内有灵牌,上书“佛祖灵山”。走过施茶亭,古道开始崎岖不平,大多是简单平整的泥土路,路的台阶是用木头和泥土筑成(一根长木做主干,两根短木在两旁支撑)。泥路的尽头是“下雪堂”,这里的墙上挂有或写有很多组织、“驴友团”、旅行团等留下的标识、横幅或文字。“下雪堂”往下,道路变为单调的上山台阶,走完台阶及一段较为缓和的碎石路,来到顶峰“蓝天凹”。蓝天凹风景较为开阔,之后为下坡路,路上看到茶园,古道最后的一个休息点被命名为“入胜长廊”。最后到达古道终点——永来村。此处设有售票处及地图标识,表明是古道的另一个入口。
在浙江省的古道中,徽杭古道的旅游开发是最为成熟的。某旅游公司的现场经理王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说:“我们公司投入很大,但产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从旅游规划、市场营销到古道维护、景点设计等,花费巨大,但现在除了门票收入,其他的像餐饮、纪念品、住宿等产业,几乎没有收入,还被当地的老百姓抢了‘市场’,他们就在自家的门口开小店,办农家乐,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为什么“公司投入,村民得利”呢?王经理认为:主要原因是古道景观分散,无法聚集游客;游客只顾匆匆赶路,对文化景观不感兴趣;古道游客都是“有备而来”,不需要景区提供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以及地方政府对跨界古道管理的权属问题,导致旅游公司不得不付出较大的管理成本等。
当今的古道既是古人留下的足迹,也是今人沿着“古人的路”再走出来的,而古道休闲衍生出来的古道文化则是基于古道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再生产的结果。已如前述,古道文化的再生产经由三种方式而形成。第一,自然景观的文化解释。古道沿途的古树、奇石、溪流、花草、山川等自然景观无不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如徽杭古道上山崖断层处,因形似人脸而命名的“泗州神”的天然石像、因形似立人而取名的“将军石”,形似一掌五指的“佛掌峰”,乃至于涓涓小溪而为“逍遥谷”等,还有随处可见的“古杉树王”“美女峰”“龟寿石”等,这些是当下中国旅游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自然景观的“文化解释”现象。第二,历史文化要素的“资源化”。徽杭古道上的“江南第一关”“二程庙”“施茶亭”“祝三路会碑”,以及苍岭古道上的“龙王庙”;月山古道上月山村形似“月型”和隐含传统风水观念的格局,古村里的廊桥、宗祠和宗教建筑,苍岭古道上的“龙王庙”,徽杭古道上的“绩溪三胡”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名人,原本与古道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为了古道旅游文化的打造,把它们资源化。第三,再生产/构拟新的文化景观。譬如古道上的施茶亭、凉亭等已经再造为现代风格的景观建筑;构拟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的杭徽古道上“三胡走古道”的文化想象;把徽杭古道上原本属于祠堂建筑的文化特征视为“佛祖灵山”等。
西方自然旅游崇尚野径的“原始性”“自然性”和“环境主义”的价值观,为什么浙江古道的休闲旅游却热衷于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再生产呢?显然,古道休闲旅游的开发者试图以此唤起古道行者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开发以游客和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商业市场。其实,实地调查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古道行者对古道历史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相关的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对古道上人文景观的满意度较低,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解释”认同度更低。可见,当下古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再生产的方法、内容和呈现方式等均无法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文化景观的再生产与地方社区的民众及其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亚太地区的民众传统以来就认为自然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自然”不但被视为人的“文化信仰及其文化实践”的一部分,就连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文化景观中融合了人、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环境有关的生态景观,是一种融合“自然与文化,物质和非物质,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为一体的实体,亦即中国文化语境里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资料来源刘朝晖.文化景观带再生产:浙江古道休闲文化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50-56.
【案例提示】
1.古道休闲文化旅游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浙江古道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是什么?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理解旅游时间与休闲文化,第一节主要梳理了中西方早期的“休闲”的观念,以及现代对“休闲”的理解,理解休闲关键在于是生存和生活必要时间之外的闲暇时间,并且具体表现是人类区别于劳动和工作的生活方式的动态或过程;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理解。因此,需要理解休闲文化的特征和休闲文化的意义以及休闲与旅游的关系。第二节主要理解旅游时间与休闲时间。时间和空间是理解人类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时间是具有社会性的,旅游是实现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际上,旅游时间属于休闲时间。应了解旅游时间的意义,以及现代生活与对旅游实现时间转换的影响等。
重要概念
休闲文化: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文化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从广义上来看,休闲文化是指与休闲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及其表现,它包括休闲的内容与方式、休闲的功能、休闲的历史走向和休闲的民族特色等,其核心是休闲这一社会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社会时间:以亨利·休伯特、莫斯、涂尔干为代表在时间的哲学框架中厘分出了社会学问题,揭示了涂尔干所倡导的解释性社会学所固有的循环特征,即时间的集体表征并非由于被动的集成,而是作为有知觉的人类所理解的一种现象而创造时间的可能性。涂尔干认为,时间的概念或范畴,不仅仅是对人们过去生活部分或全部的纪念,还是抽象的和非个人的框架,它不仅包含着我们的个体实存,也包含着整个人类的实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