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时间观念-旅游文化教程

中华传统时间观念-旅游文化教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华大学科学史专家吴国盛认为,由于中国人对待生命和宇宙有着与西方人完全不同的看法,没有很纯粹的测度时间概念,中国人的时间观活跃在本源性的标度时间经验中,对“时”“机”“运”“命”“气数”的领悟,构成了中国传统时间观的主体。适时者受益,背时者受损。时令、时节、农时等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顺天应时的自觉性。因此,中国古代中“时”可以是事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重要条件。

中华传统时间观念-旅游文化教程

清华大学科学史专家吴国盛(2006)认为,由于中国人对待生命和宇宙有着与西方人完全不同的看法,没有很纯粹的测度时间概念,中国人的时间观活跃在本源性的标度时间经验中,对“时”“机”“运”“命”“气数”的领悟,构成了中国传统时间观的主体。关于时间的测度,实际上在《管子·宙合》篇中已经可以看到:“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间,不可名而山,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其义不传。”文中意为天地装着万物,而时空又装着天地。《墨经》:“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暮)”。“异时”指过去、现在、早晨、黄昏等不同的时候,而“久”则是遍历它们的总和,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组成的自在的时间实体。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时”字:“时,四时也。从日,寺声。告,古文时,从之、日。”而“间”字较“时”晚后出现,首先作为会意字。古写作“闲”,“间”是后起字。金文,“闲”字从门,从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闲”的本义是“缝”,而后发展为间隔、离间等。“时间”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多是人类认识、归纳、描述自然的结果。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时间的概念涵盖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运动,《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可见“时”是用来描述一切运动过程的统一属性的,这就是“时”的内涵。由于中国古代人们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宏观的、粗犷的、慢节奏的,所以只重视了“时”的问题。后来因为研究快速的、瞬时性的对象需要,补充进了“间”的概念。于是,时间便涵盖了运动过程的连续状态和瞬时状态,其内涵得到了最后的丰富和完善,“时间”一词也就最后定型了。

“时”的第一方面的含义,是指天象、气象和物候等自然环境构成的情境、形势。《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有“春言生,夏言长,秋言收,冬言藏”,表明所测定、所标记的时日,渗透着特定含义。中国古代正式用干支纪年是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颁布四分历,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组合得到六十对干支,它的不断循环构成了一个标度体系。十个天干显示的是生命生、长、盛、衰,死而又生的变化过程,十二地支被对应于一年十二个月的物候变化,也是描述生命的一般生长收藏序列。天人相通,顺天应时成为生活原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乃人生的至高理想。《易传·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适时者受益,背时者受损。时令、时节、农时等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顺天应时的自觉性。(www.xing528.com)

时令则是按月、按季节安排政治活动,在《礼记·月令》中详细记载了天子顺天应时,举行相应仪式和活动。《礼记·月令》对于“时”的重视,不仅限于规定该做什么,而且规定不该做什么。

“时”的第二方面的含义是指机会、条件,即“时机”“时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时”的意涵,象征的“时”的概念的支配性,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时不利兮骓不逝”的语句。因此,中国古代中“时”可以是事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