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旅游的意义:旅游文化教程

中国古代旅游的意义:旅游文化教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诗经》《战国策》和《庄子》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中,“游”被广泛引用,涵盖了游行、游观、游玩、游戏的意涵,并引申为出游、淫游、嬉游。意思是驾车出去旅游以宣泄心中忧愁,已经具有“旅游”的意涵。诗中的“旅游”已经是今天“旅游”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出门前祖道择吉的风俗里面,实际上蕴含着“出行遇凶”的中国传统旅游观念。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示意图见图2-1。

中国古代旅游的意义:旅游文化教程

近乎旅游之义的“观光”一词出现于《易经》“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观仰国家大治的光辉景象,有利于成为宾王的贵宾。早期社会财富集中在极少数领主贵族统治者手中,他们进行政治性的视察,称为“巡”;休闲娱乐性的赏览、狩猎、嬉戏玩乐,称为“观、戏、猎”等;而外交事务性质的国家间交往的政治朝见、聘问、会盟,称为“聘、使”等;君主贵族的“巡、征、聘、使”带有政治性质。

“游”真正与“旅”字相通,逐渐与近现代的“旅游”概念相接近,大约是西周、春秋、战国之时。在《诗经》《战国策》和《庄子》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中,“游”被广泛引用,涵盖了游行、游观、游玩、游戏的意涵,并引申为出游、淫游、嬉游。在《诗·邶风·泉水》中有诗句:“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意思是驾车出去旅游以宣泄心中忧愁,已经具有“旅游”的意涵。事实上,《逸周书》中“于是告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津济,道宿所至如归”,东汉王粲的《七释》中“西旅游梁,御宿素粲。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其中出现的“旅”“游”尽管是作为两个词,但已经具有今天“旅游”的意涵了。而王粲的诗《从军五首·其五》中就出现了“游客”一词:“悠悠步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莲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游客多悲伤,泪下不可收。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魏晋时期《艺文类聚·卷二十一》记载建安“三曹”之一的曹植赠友人夏侯威的《离友》一诗:“王旅游兮背故乡,彼君子兮笃人纲。媵予行兮归朔方,驰原隰兮寻旧疆。车载奔兮马繁骤,涉浮济兮汎轻航。迄魏都兮息兰房,展宴好兮唯乐康。”诗中的“旅游”已经是今天“旅游”的意义。自曹植以后,南朝沈约唐朝王勃、韦应物白居易、张籍等许多人都使用了“旅游”一词,如沈约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王勃诗白居易诗“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刘沧诗“灯微静室生乡思,月上岩城话旅游”,张籍诗“过岭万余里,旅游经此稀”。

陈来生(2003)认为旅游观念的古今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时期,人们期望了解世界、征服世界、享受世界却又受制于外在世界,因而虽有游玩时的乐趣,却多受制于客观条件,产生的无奈和悲凉源自亲缘关系和乡土观念的漂泊感和忧伤感。在中国古代出门前祖道择吉的风俗里面,实际上蕴含着“出行遇凶”的中国传统旅游观念。为了出行时不受到伤害,夏代就曾“铸鼎象物”作为旅行时的指南。还会祭祀专门的神灵祈求庇护,古代祭祀行神或祖神称为“軷”。《诗经》毛注认为:“軷,谓祭道路之神。軷本山行之名。道路有阻险,故封土为山象。伏牲其上。天子用犬,诸侯羊,卿大夫酒脯。既祭处者于是饯之,饮于其侧。礼毕,乘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唐代徐坚所著《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五经要义》中就记载:“将行者,有祖道。一曰祀行,言祭祀道路之神以祈也。”同时,物质条件的匮乏,也使出游成为畏途。《庄子·逍遥游》就有“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的说法。第二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出行的速度和便捷程度大为改进,人们利用不断发展的科技力量越来越多地摆脱了自然和传统的束缚,旅游的娱乐休闲成分不断增加,人们的思想观念、旅游观念才会逐渐改变,不再以客居在外和远游为畏途,逐渐摒除思乡愁绪和漂泊悲苦,而具有越来越多休闲娱悦的色彩。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示意图见图2-1。(www.xing528.com)

图2-1 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任唤麟,何小芊.旅游概念界定与中国古代旅游发展论略[J].旅游论坛,
2011,4(4):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