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业的多样性与分散性致使旅游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旅游研究缺乏独有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旅游文化的相关研究实际上也借鉴了各个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其研究内容关系到旅游行为的整个过程和旅游形成的各要素。
(一)旅游文化的内容与分类
按照旅游的过程,旅游文化可以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时空文化,涉及旅游的地域和时间,研究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城镇、建筑、宗教、民族、文学艺术、餐饮等在地理空间和时间中的分布情况及其景观。二是旅游行为文化,它是研究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的文化动机和文化行为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包括旅游者的审美、刺激、学习、怀旧、占有、体验等文化动机及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对文化保护、品牌、商品、营销、形象塑造的动机及行为。同时,研究在这些动机及行为发生时出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三是旅游环境文化,它是研究在不同的旅游环境中,包括城镇、民俗、宗教、艺术、景观、历史、民族等环境中的旅游文化展示、交流与冲突。四是旅游产品文化,它包括旅游文化产品的创造与营销,其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也包括旅游文化产品的价值与收益,以及影响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旅游文化资源的产权定位、结构及管理等问题。
按照现代旅游的要素划分,旅游是由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与旅游交流三大要素组成,因此,旅游文化也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念或行为,以旅游者的文化心理为基础,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职业、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消费的文化表现等。体现为旅游主体的消费文化、审美文化和休闲文化等。
二是旅游客体文化,旅游客体作为旅游活动中的要素之一,以旅游资源为载体,旅游客体涉及范围广泛,有不同角度的分类。按旅游客体的存在形式划分,可以把旅游客体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客体;按旅游业发展方式可以分为原生性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按旅游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休闲型旅游客体、探险型旅游客体、观光型旅游客体等。总体而言,旅游客体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旅游资源,因此旅游客体文化就包括自然旅游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
三是旅游介体文化,也可以说是旅游载体文化,实际上旅游介体文化重要体现在旅游业的经营文化,包括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商品文化、导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是沟通和连接旅游主体和客体文化之间的桥梁,包括旅游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客源地文化与旅游接待地(目的地)之间的相互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二)旅游文化的特征
1.交融性
旅游文化在人类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特征,因此,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交融性。历史上,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冲突、交流和融合从未中断,旅游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系统的交流和交融。
旅游主体在追求自由与休闲的本能力量的驱使下,不断跨越两个或多个文化空间和社会环境,并吸附大量的旅游中介体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动态的线性结构,并呈现出移动性。旅游文化系统的交融性特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移动性和传播性。移动性特征,是指旅游主体由于其永无止境的探索与超越精神,总是使自己处于运动状态之中。旅游主体的这种动态本质,使旅游文化系统的各个环节因其移动而呈现出移动性特征,使旅游出发地、旅游客源体、旅游中介体乃至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连在一起。传播性特征,是指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旅游主体的运动而漂移和扩散,旅游主体是其所在民族、地区文化的载体。由于旅游主体的移动,其所承载的文化,也随着旅游者的运动而传播。与此同时,旅游主体在移动中所接触到的异质文化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旅游主体将会把目的地文化传播到出发地,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
2.时代性
不同时代旅游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有差别的。古代中国人表现为拘谨和内向性格,而今天的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旅游者则表现出开放和外向性格。古代休闲性旅游者多为上层贵族,而今天则以普通民众为主。对于同一旅游客体而言,由于旅游审美的标准不同,古人可能并不视为美景的,而今人却有可能赞不绝口。可见,旅游文化主体的时代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3.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其主体的旅游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例如,中国大多数的旅游者比较内敛稳健,而西方大多数的旅游者则比较外向和具有冒险精神;中国人旅游注重内心的感受,而西方人则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探究,更看重知识的价值,富有科学精神。中国人比较看重旅游的道德功效,且富有人文情怀。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
1.保存功能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是对各种旅游文化事项的记录和存储,是各种旅游文化成果的凝聚和沉淀。主要以物化形式和符号形式为主,其保存功能体现在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既包括物质的,如我国的诸多历史名胜古迹(长城、故宫、苏州园林等),都是以物化形式保存的旅游文化;又包括精神的、无形的,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民族性格,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沉淀于潜意识底层。文化的承袭性使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旅游者能够领略不同地域千差万别的文化景观,就有赖于文化的这种特性。实际上,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承袭性,不仅在于沿袭,更重要的在于变化和演进。如我们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和现代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这种文化的变化和演进在旅游过程中是随时可以感受到的。
2.认知功能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文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旅游文化作为人类物质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了解认知功能。人们通过旅游文化对历史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解和认知。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旅游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了解和认知功能。例如,通过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我们可以了解远古时期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蒙古族的帐篷,我们可以了解到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特点;通过兵马俑,我们可以了解秦王朝的军事建制。这些都是旅游文化认知功能的具体体现。
3.教化启智功能
启智功能指的是旅游文化可以启发人的思维和智力,有助于人类知识的不断创新。旅游文化发挥积极功能对旅游者进行教育或者教化。例如,旅游者在看到长城时,往往会被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所折服,而听纳西古乐、念东巴经、看东巴文时,会被纳西族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动。以旅游主体而言,可以从物化旅游文化资源中得到教育,也可以从精神旅游文化资源中受到启示。旅游是人们求知识、求新异、求康乐的文化活动。要求旅游产品应具有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并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才能引人入胜、长盛不衰。另外,由于旅游文化有着不同的主体,而且不同的主体在旅游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表现出来的旅游文化的功能就有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地域气候各异,不同民族各有其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往往是因地制宜地发挥各自民族文化的优势来表现自己的特点。如哈尔滨,以北国独特的冰雕文化闻名遐迩。再者,现代旅游文化既要继承和发扬各国的传统文化,又要通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和发展更加新颖的旅游产品,体现出现代崭新文化的特点,达成教化启智的功能。
4.交流功能
旅游文化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相互沟通。就旅游主体而言,旅游者可以把客源地的文化传播给目的地,也可以将目的地的文化传播给客源地;就旅游客体而言,可以通过目的地文化影响旅游主体,也可以吸收旅游主体带来的客源地文化。就旅游介体而言,既可以将企业文化带给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又可以吸收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文化。
交流的方式是通过多种形式得以实现的,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是旅游者参加旅游团队,与导游人员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空间。旅游者有可能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都处于这样一种空间当中,导游人员通过照顾游客的食、住、行以及为其讲解旅游景区而与游客建立起一种交流关系,因此导游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就对其代表的城市或地区对游客留下的印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游客的一言一行也会体现出旅游客源地的某些特点,使导游人员和东道主从中获取一些信息并产生某种判断。
交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游客参加旅游目的地组织安排的庆典或大型娱乐项目。宾主双方的行为在这些活动中享受着一种新的状态和身份,在交流中,这些精心安排和组织的活动得以实现。如在各类旅游节中,大巡游、大狂欢、国际音乐烟花节、啤酒节等活动,为八方游客及当地居民营造了交流空间。而且,在这样的空间关系中,宾主双方的行为往往在向自己和他人展现。
还有一种交流方式是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日常的交往,这种交流方式使游客更贴近当地居民的生活,更能深入地体验当地的文化。如游客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当地居民的方言、思维方式、基本的价值观等信息,通过体验当地居民普通的生活品尝到地道的地方美食,体验当地大众的娱乐方式,甚至学会某些当地人的特殊技能。同样,在与旅客交流的过程中,当地居民也会受到旅游者所带来的某种文化的影响。这种由体会日常生活而形成的交流空间是现代旅游新的趋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即使和东道主没有直接交往,但通过观察和体验旅游地的精神与物质文化载体,如语言、风俗、建筑、餐饮等,仍然能够产生主客交流的社会空间。即使旅游者到语言不通的地区,尽管行程短暂,仍然能够感受到跨文化交流的原因。
上述的交流方式都是通过旅游实现的,旅游活动中,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所建构的关系空间是一种基本的交流传媒,它聚集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成为不同文化实际接触与交流的空间背景。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创造了主客交流的空间。
案例分析
一
一位年迈的老祖宗,没有成为挂在墙上的画像,没有成为写在书里的回忆,而是直到今天还在给后代挑水、送饭,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一匹千年前的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而是直到今天还踯躅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当然无法相信。但是,由此出现了极其相似的第三个问题——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仍然无法相信,但它真的出现了。
它就是都江堰。
这是一个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说,把它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也毫无愧色。
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其实细细想来,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万里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展现了一个民族令人震惊的意志力。但是,万里长城的实际功能历来并不太大,而且早已废弛。都江堰则不同,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
它细细渗透,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万里长城短。或者说,它筑造了另一座万里长城。而一查履历,那座名声显赫的万里长城还是它的后辈。
二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要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是本能地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去。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骤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唰地一下裁割为二,直蹿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www.xing528.com)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三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三世纪出现过一项并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据我所知,这项任命与秦统一中国的宏图有关。本以为只有把四川作为一个富庶的根据地和出发地,才能从南线问鼎长江流域。然而,这项任命到了李冰那里,却从一个政治计划变成了一个生态计划。
他要做的事,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灌溉。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镭,站在滔滔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没有资料可以说明他作为郡守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但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行政纲领。
中国后来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杰出学者选拔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竭力钻研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汽淋漓。而比他年轻的很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难以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偷换成了治人的谋略。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都将成为战场。他只知道,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故事,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
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啊?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做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四百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三米的“三神石人”以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居然就是李冰的雕像。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用于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其最合适的岗位。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镭。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
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女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镭在握”,她由此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四
我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是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
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一定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吓,后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能感觉到它的砭肤冷气,估计是从雪山赶来的吧。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一片慈眉善目。人对自然力的调理,居然做得这么爽利。如果人类做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做了哲学总结。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进行了一次集中呈现。
因此,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成了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
那天,我带着都江堰的浑身水气,在青城山的山路上慢慢攀登。忽见一道观,进门小憩。道士认出了我,便铺纸研墨,要我留字。我当即写下了一副最朴素的对子: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我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资料来源余秋雨.文化苦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9-34.
【案例提示】
1.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城山被称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都江堰和青城山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2.余秋雨文中所写“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成为都江堰和青城山旅游的推介宣传语。分析旅游文学与旅游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本章小结
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本章主要厘清旅游文化中的关键概念,第一节首先解读“文化”的基本内涵,需要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分析。理解文化结构、层次、要素以及基本特征。从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第二节解读旅游系统中的“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与文化的关联,以及旅游文化系统的构成。第三节主要概述国内外旅游文化的研究历程。
重要概念
“广义”的文化:本质上是人类作为社会主体在处理社会与自然及社会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体表现。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社会意识形态等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念或行为,以旅游者的文化心理为基础,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职业、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消费的文化表现等。
旅游客体文化:按旅游客体的存在形式划分,可以把旅游客体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客体;按旅游业发展划分,可以分为原生性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按旅游活动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休闲型旅游客体、探险型旅游客体、观光型旅游客体等类型。旅游客体文化包括自然旅游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
旅游介体/载体文化:旅游介体/载体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媒介或载体,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包括旅游客源地文化与旅游接待地(目的地)之间的相互文化传播、影响,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注释】
[1]该书在此处的原文用的是“Cultural tourism”一词,应该翻译为“文化旅游”,这和广义的“旅游文化”是有区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