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历程精要

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历程精要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文化的定义仍存在分歧,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旅游文化研究也开始出现重视区域特色的研究趋势,对城市旅游、古都旅游、区域旅游均有开展。此外对中国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观、旅游史料等传统旅游文化也开始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和探讨。我国学者逐渐认识旅游文化研究应该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表1-421世纪我国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及内容

国内旅游文化研究历程精要

由于文化的定义仍存在分歧,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按历史分期,我国旅游文化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

在中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旅游文化”被用来与“旅游经济”一词相并列甚至相对立而使用,用来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一面。针对80年代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发展思路,开始重视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领域集中于旅游文化史、旅游文学、旅游民俗学、旅游美学、旅游教育等方面。此外,对旅游活动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娱乐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等领域成为研究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概念探讨与研究范围,逐渐向更为广泛的领域扩展。1991年汇集出版了《旅游文化论文集》,标志着旅游文化领域研究出现第一个高潮。21世纪以来旅游文化的研究领域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扩展到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哲学、旅游美学等方面,同时也包括物化于各种旅游设施中的文化因素。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日渐增多,特别是对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引起较多关注。旅游文化研究也开始出现重视区域特色的研究趋势,对城市旅游、古都旅游、区域旅游均有开展。旅游形象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对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内涵和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实证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旅游形象设计与旅游城市、文脉传承的关系,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与偏好之间的差异性,旅游形象受到感知距离和目的地的人文事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旅游形象要素进行营销策划等问题,提出了旅游感知形象的策划设计内容、方法和旅游感知形象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对中国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观、旅游史料等传统旅游文化也开始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和探讨。

(一)20世纪80年代

我国现代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诸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的文化现象,并对其进行界定与探讨。这个时期从研究分类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文化史;二是旅游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就旅游文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分期、起源及发达原因、作家作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三是旅游美学和旅游民族学的研究;四是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挖掘。

表1-1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及内容

续表

(二)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前期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形成了两类:一类认为旅游文化是与旅游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类认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我国学者逐渐认识旅游文化研究应该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研究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但许多学者仍然偏向于用“总和”的思维和概念来界定。

表1-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及内容

(www.xing528.com)

续表

(三)21世纪

进入21世纪,旅游文化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这一时期旅游文化仍然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普遍强调文化系统的总体观,注重旅游主体及其活动在旅游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表1-3 21世纪我国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及内容

续表

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人类学是极为重要的理论来源,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了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研究旅游的视角与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人类学旅游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被视作中国学者的集体发声。2001年由杨慧等主编的会议论文集《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标志着我国第一次尝试将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们对旅游和中国社会的研究集为一体。之后从人类学角度考察旅游与中国社会成为一个新趋向。旅游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三十年实际上逐渐形成人类学对中国旅游发展研究的重要影响,至今仍旧是研究旅游问题的重要范式

表1-4 21世纪我国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及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