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塘河从莫枝堰、沙家垫起就有八字桥、黄苏桥、沙家桥、五港桥、杨树桥、报恩桥、泗港桥、潘火桥、杨家库桥、横石桥等古桥,虽然有的已不复存在,但多少还能发现一些沿河居民的发展轨迹。
潘火街道的蔡氏,在清末已是大族。族人在原有的老祠堂旁,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女祠堂,用以祭祀女性先祖,两祠合称蔡氏宗祠。这堪称中国妇女解放之先声。民国时期,许多蔡氏子弟经商发迹于上海,来来往往于家乡这条内河上,因常于码头搬货,随后造桥取名为“搬货桥”。后来,“搬货”演变成“潘火”,所以潘火人没有姓潘的。后来才有潘火桥村的地名,直至现在的潘火街道。蔡氏在上海建立旅沪蔡氏同乡会后,为维护其家族兴旺,在家乡置义田、办义学。清末传下来的男女分设合建的蔡氏宗祠,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解放妇女思想之遗迹实物,自2005年以来始终宣传并坚持保护措施,201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没有近水的中塘河,很难想象蔡氏会走到什么地步,他们在河上为风水之便而专门开辟带有“龙舌”的河漕,蔡氏走向了天下。蔡氏宗祠建筑打破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别处妇女连进祠堂的资格都没有,潘火桥蔡氏宗祠中不但蔡氏媳妇们可以从此进出,而且还有同等于丈夫的神殿权利。
蔡氏宗祠的水系和陆路布局呈坐西朝东的格局。宗祠建在塘河北岸,祠前自城中而来至潘火桥的今宁横公路,过去是古道,通往鄞南金峨山至奉化。祠后有“漕头漕嘴”,祠北称祠堂弄,紧临村庄。新村建设不断变化,但宗祠得到全面的保护并修复。2003年,宗祠建筑曾被列入改造地块,并与外商签好合同。当时的文保部门和蔡氏族人想方设法,向各方解释、协调,苦口婆心地努力“斗争”,终于在2014年10月13日,使蔡氏宗祠得以重新修复落成。(www.xing528.com)
蔡氏先民于宋朝在此生根落脚。之后迁入的各姓相继于沿线傍水而居,人口繁衍大都在这条原始的水系交通要道旁,加上与宁波城乡南北往来之需要,逐渐完成河岸水系的中塘河,多处架起了石结构桥梁。陆上与水上交通更加繁荣,“水路转陆路,陆路转水路”,自然形成了鄞东南及近邻县(象山、奉化)进出宁波城的水陆交通要塞,且延续至今。
蔡氏宗祠
潘火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