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塘古韵:穿越时空的肃敬故事

六塘古韵:穿越时空的肃敬故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座形似鳖浮水面的小山,被称做为鳖山。七百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一件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镛因失援被困,挺身与元骑接战,从上午8时至下午4时左右,终因力不支而被擒。元将怒,使刑而取竹箕穿洞,架于其颈,纵火燎之。欲以一己力,代国相颉颃。石塘的翁文灏故居,已是区级文保点。

六塘古韵:穿越时空的肃敬故事

他们的命运,一个是南宋进士,在宋元朝交替时忠君爱国而死;一个是民国行政院院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毅然选择了北京。他们是袁镛和翁文灏。

一座形似鳖浮水面的小山,被称做为鳖山。那是政和七年(1117)前,当时广德湖鳖山东对白鹤山,南对望春山,西隔田畈小村落,即西山庄,也就是现在的山下庄。这鳖山、白鹤山、望春山是广德湖中的小岛,垦湖为田后四周形成了许多密布的水系。城西南塘河、中塘河、西塘河三条主线,与一条仍留有湖沟迹象的南北走向的湖泊河,似银河散落在鳖山与白鹤山之间。这些河流南向望春山逶迤而去并接中塘河,北向石塘山而去接西塘河,构成了城西平原上的发达内河水系,有利开垦、居住和交通发展。今天的绕城高速就是从石塘山麓绕向白鹤山麓至望春山麓而弧了一个大弯。垦湖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在这鳖山前本来就宽阔的湖泊河上,四河汇合,宛如一个小湖。七百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一件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此又增建了一座桥,取名“解袂汇桥”。事情就得从南宋进士袁镛说起,他为懦弱无能的南宋王朝献上最后一曲挽歌,同时给宁波历史文化注入了刚毅的基因。

袁镛家人遇难处

袁镛(?—1276),字天与,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授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因居丧未仕。元军南下,宋宗室赵孟传以沿海制置使镇守庆元(宁波),将作少监谢昌元寓居城厢。袁镛与赵、谢两人交往甚密,誓以死殉国。景炎元年(1276)三月九日,元兵已到了车厩(原属慈溪,今属余姚),先遣游骑兵18人,进驻鳖山西北的资教寺(明迁石塘山南麓)。袁镛进士悲愤激烈,约赵孟传与谢昌元共出御敌。而二人对袁镛说:“君先往,我二人当以兵继之。”袁镛遂奋然独往,遇元兵骑将,开陈大义。第二天,元大军又增至车厩,赵、谢因惧怕,密以兵献于车厩。镛因失援被困,挺身与元骑接战,从上午8时至下午4时左右,终因力不支而被擒。元将爱其才,胁令劝降,袁进士不但不从而且怒斥:“吾为宋臣,决不降!”元将怒,使刑而取竹箕穿洞,架于其颈,纵火燎之。袁发须燃尽,词气愈厉,怒骂益烈,遂遇害。时值此年三月十日,属清明墓祭,他的家人正扫墓乘舟刚出鳖山至湖泊河,闻公噩耗,一船内三子、二妇、三孙、二孙女、兄子衡之妻胡氏,与其子妇、二孙,并姑之子及妾、婢,合17人,悉惊悼赴水以死。惟仲子袁泽民,甫六岁,亦在溺中。仆人沈兰解袂将他救起,藏于鳖山黄猛洞土坟里,用青糍、黑饭食之。一直过了五日兵退后,才回到家并由仆朱援照顾。

为了纪念袁镛一门可歌可泣的事迹,旧时于鳖山北面的山麓中建了座“弃孤庙”,唯一遗孤袁泽民保住了袁氏香火,后来宁波城西袁氏都为袁镛之后。誓不贰臣的大儒王应麟,专门为袁镛写了首《西山吊袁进士诗》:

天柱不可折,柱折势莫撑。九鼎不可覆,鼎覆人莫扛。

袁公烈丈夫,独立东南方。欲以一己力,代国相颉颃。

适遭宋祚移,耻为不义戕。奋然抱志起,誓欲扫搀枪。

拔剑突前麾,手回日月光。贼势愈猖獗,山摧失忠良。

鸣呼绝伦志,不得骋才长。妻孥悉从溺,枯骨谁为襄?

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山水倍堪悲,抱恨彻穹苍。

穹苍幸一息,庶几纪星霜。西风白杨路,哀猿号崇冈。(www.xing528.com)

解剑挂墓柏,泣下沾衣裳。惜哉时不利,抽毫述悲伤。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石塘村人。石塘村现在已是绕城高速公路的枢纽区。翁文灏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地质学家,在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翁氏家族因商起家,曾富甲一方,但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却是翁家后人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世界范围内都赫赫有名,在各自的科学领域中做出的学术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科学界。

翁文灏,作为一名学者和科学家,他一生取得了许多个“第一”:

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察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他担任过私立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前身)的校董,曾以名学者之身份在国民政府内任职,在抗战期间主管矿务资源与生产。翁文灏是20世纪30年代“学者从政派”中官位最高、经历最曲折者。作为一名杰出的地质学家,翁氏本是一粹然学者,却一度做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高位,晚年又翩然海外来归,以政协委员终老。

新浪网上这样描述:“翁文灏:究竟是你负时代还是时代负你?”由于历史的错位,一个科学家,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为国家利益驱使,不惜牺牲自己的专业,弃学从政,官至一品。但最后留在历史上的,竟是一纸辛酸。

在翁氏家族中,有许多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和名人。如中国地球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和石油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是其堂弟。曾任美国总统顾问、美国钛合金专家翁心梓亦是其侄子。

还有翁心植,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内科学与呼吸病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领域都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我们熟悉的ICU,即重症监护室,就是由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他创办的全国呼吸专业医师培训班,20多年中培养了800余名呼吸专业医师,为抗击SARS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在国内最早倡导控烟工作,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

翁文灏故居

除此之外,翁氏家族中还有曾任石油部总工程师、“中国输油第一人”的翁心源等等。

翁家先辈早年经商,老宅依石塘河而建且比较气派,屋旁就是临街(过去)临河的航船码头,商船来往频繁。过去还能见的“兄弟登科”牌匾亦已不存。今兴文化建设,村里的西塘河旁新建了一个文灏广场。石塘的翁文灏故居,已是区级文保点。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庭院式二层花园楼房,前后两进五开间左右厢,建于清末民国初。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西至石塘山麓,东临后塘河,迄今风貌依旧,砖木石仍保留有当年精致的工艺。

石塘翁氏家族走出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自清末至现代,人才辈出。在城里的月湖西区,也有一个翁文灏故居,现亦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