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河命脉一线牵的伟大发明

内河命脉一线牵的伟大发明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它被称作是内河命脉一线牵的伟大发明。他坚持通过实地考察地形水势状况,总结各地闸堰埭的作用,所以决定“皆为修改”,并以统一标准水位线实施工程,“常以三尺为平”,“过平以上则当泄”,立“平水则”于“郡治西南五十步”的月湖东北端,都保官吏不需来回奔跑,“内河命脉一线牵”,各地水位调节遥控于郡守之手中。

宝祐间(1253—1258),吴潜出治明州三年,其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建于月湖的平水则。它被称作是内河命脉一线牵的伟大发明。“则”为“准则”,用“平”字来衡量水位高低,规定涨水淹没“平”字,即开沿江各闸泄水,落水露出“平”字就关闸蓄水,使内河水位一目了然,预防干旱、洪涝灾害。

水则,即中国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汉代李冰修都江堰,就在河中立了三个石人,以水淹身体某部位来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宋代采用刻画线,即二画间距为一尺,以后普遍设立水则。淳祐二年(1242)八月,明州太守陈垲委派官员建它山堰回沙闸,九月初八日开工,十一月七日竣工。在回沙闸石柱上刻画“每九条短线后有一条长线”,石柱遗存至今。同时,陈垲在江东大石碶中也设立了水则,但方法又不一样。他发现天童、育王两山之水本自此入江,但由于岁久湮塞,陈太守遂即作平水石堰,而在堰外的江沿上置闸立桥,内可以泄水,外可以捍潮。这就是以石堰的形式为平水则,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元末浦口潮涨,堰闸皆废,水入演武场,东七乡之民遭遇灾难。嘉靖三十九年(1560),古林张家潭人张时彻尚书向宁波府和鄞县提出建议,才重新置闸。

明清时,江河为了报汛、防洪,往往上下游都设有水则。古水则有三种形式:一是无刻画,如都江堰石人,宁波月湖的“平”字碑,明万历时绍兴重修三江闸改设的金木水火土五字水则,随若干孔所需而放;二是只有洪枯水位刻画,如《水经·伊水注》载三国魏黄初四年(223)伊阙石壁上的刻画及题词,唐长江涪陵石鱼上的刻画等;三是有等距刻画的水则碑,如宋至明太湖出口、吴江长桥刻有横道的石碑水则,宋明州陈垲它山堰回沙闸柱以及各地配套中的闸旁刻画等。

回沙闸今貌

它山堰对于内河水系的调节一举成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月湖水则碑,成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部分。月湖平水则与它山堰遥相呼应的内河水系工程,是吴潜继承王元、陈垲之后又一科学的治水之法。宋时宁波基本形成平原内河水网,城中月湖立水则,书“平”字于碑,视字之出没为启闭,即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控制城西水网的同时,又掌握了城东、城南等整个水位状况。水则碑创意独特,选址考究,乃“四明水利之命脉”所系,“四明碶闸之精神”所在。这种带有古代科技含量的灵感,是吴潜在其职谋其位的具体体现。

宁波海洋性气候,汛期水位瞬息万变,开闸闭闸,需“田农告之都保,都保告之县,县告之郡”,往复耗时,统一各地碶闸的高度标准,按“平水则”要求进行改建,就提高了碶闸启闭的指挥效率,改变了往复耗时“动经旬日”,“万壑之水已浸泡于稻”之局面。

吴潜认真考察前人的治水成果,发现淳祐二年(1242)夏,经“霪雨不止者,两月余”,虽积涝但谷米蔬果一无所伤而且仍然丰收,是因为郡守陈垲筹置平水尺的功劳。平水尺是以“朝夕度水增减以为启闭”,掌握了郡城河滨水位之故。吴潜遂推断郡城内河大概以“三尺为平,余可类推,过平以上则当泄”。陈太守当年“数夕暴雨,水骤涨至四尺有奇”,而“夜听雨声,日视水则”,仍获得农业丰收。但于启闭指挥,仍要郡守“率官吏四出,斟酌尺寸”,才有后来刻画于各闸旁的水位线标准。(www.xing528.com)

吴潜据此初步推断出内河大概以“三尺为平”的水位。他坚持通过实地考察地形水势状况,总结各地碶闸堰埭的作用,所以决定“皆为修改”,并以统一标准水位线实施工程,“常以三尺为平”,“过平以上则当泄”,立“平水则”于“郡治西南五十步”的月湖东北端,都保官吏不需来回奔跑,“内河命脉一线牵”,各地水位调节遥控于郡守之手中。

吴太守考虑问题全面周到,为便于观察,时时刻刻掌握水位情况,于“平水则”旁留出空地,“使守令车马过辄见之”,避免阻挡,提高指挥效率。后人为了纪念吴潜功绩,在水则亭前建造了吴潜祠。但是到了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府郑威上任后,可能没有想到前人“留空地”的良苦用心,“建社学于空所,失初意矣”。“平水则”由此逐渐埋没。

水则碑亭

顺治七年(1650),海道王尔禄开掘见之,后因“堆塞衢路终忧”而完全湮没。嘉庆二十四年(1819),巡道陈中孚疏浚城河时,将吴潜祠向东移位,“而亭始露出水则于瓦砾”。正商议“以今河之浅深,度古则之高下,亭基视昔加高,碑亦随上,故虽积潦不过平字下列,各乡碶闸不得仍准旧则矣”,陈道尹调任而去,所以又未能成事。

道光中,“亭废,水则复堙”,慈溪人潘出资重建,另刻“平”字碑石“贴附碑阴,署守杨钜源撰记刻石”。

1999年,宁波市考古研究所通过考古发掘,再现水则碑(亭)旧貌,并重修碑亭,恢复平桥河,与月湖水系相通。重建后碑亭仍有“平”字碑两块,亭柱对联亦请宁波著名书法大家曹厚德先生依据依稀可见的字迹重撰并书丹。水则碑(亭)于2013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大运河世遗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