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中塘河基本处于海曙区西塘河望春桥西,折南转西,直至横街林村。中塘河源于横街镇泥峙村,起于横街镇隐仙桥,终于望春桥,总长12公里,均宽约30米,均深约1.5米。
这条汇合于后塘河望春桥西侧的中塘河,东端直入西山林村,将沧海桑田的原广德湖区域分成南北两边。广德湖的前身叫罂脰湖,简称为罂湖,亦称莺湖。它是个原始的潟湖,海侵以后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海岸线离开山麓地带后,潟湖转化为淡水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于元丰元年至四年(1078—1081)任明州知州事,其间写下《广德湖记》。罂脰湖因与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罂”形似而得名。这一命名,反映了古人对酒与水的联想。中塘河的源头横街镇林村,在宋朝已设立酒务司,且已有作为贡品的好酒。如“双鱼”贡酒,如今是王升大博物馆老字号非遗项目。
泥峙堰(自西向东拍摄)
望春桥
“罂”是汉代兴盛的盛水贮粮之具,可用来汲水、存水,后来干脆以酒器为大宗。脰,即器物之颈。可见,盛酒的器物有其有颈和无颈之区别。罂脰湖,顾名思义是湖像个腹大颈细口小的盛酒器物。湖形成于齐梁间,曾巩写到湖名的变化经过。县令储仙舟于773年上任后,进行全面开拓围堤,使小湖广而惠德于民成为大湖,至此人们感其恩而称之为广德湖。而中塘河基本处于广德湖废湖改田的直径线上。
王升大博物馆里的“罂”
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听从道士风水之说,下诏在京城东北角仿效杭州凤凰山修筑万岁山,命宦官梁师成主持此事,至宣和四年(1122)方竣工,历时6年。山峰高九十步,周围广袤十余里,“山林岩壑,日益高深,亭台楼观,不可胜纪。四方花竹奇石,悉萃于斯,珍禽异兽,无不毕有”。
就在这年,朝廷已摇摇欲坠,且国库贫乏。当时,楼异在知明州事任上“奉御笔开垦广德湖为田,岁收其米以给甬东所屯之水军焉”。(见同治《鄞县志》)乾道《四明图经》也载:“湖田原充高丽使供应,后改给水军。”中塘河集士港段北岸的广德庵内,有原南岸楼太师庙迁入保护的宋徽宗御笔碑,见证了中塘河的诞生,也显示了广德湖的直径位置。
总之这一年,楼太守一声号令,持镐扶锹者如蚁云集,将东至望春桥不到的汇源处、西至林村的东西向中塘河,与南至清垫夹塘、北至高桥的南北向“官河”中的原始广德湖,辟成“十”字形的河港。古代称“十”字形的河为“官河”,因官方发动所开挖。其他水路由村落聚居各取所需,渐进式推进实施,这就有了水网交错的西乡:西北的观家港、湖泊河,西南的西洋港、前新塘河,东北的芦港、树桥头河,东南的杨家港、楼太师河等等。中塘河两侧平原上密布的水网河流,累计长达约二百公里。内河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命脉。
广德湖南岸的田野风光
曾巩《广德湖记》所载,填湖之前,“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填湖改田后,沧海变桑田,通越仍以西塘河达姚江。西塘河有如杭甬运河的复线,成为浙东运河的重要通道。
这城西内河“十”字形河港的形成,方便了城乡物资的广泛交流:南北果品从东而至、席乡古林的草席船从南而至、大雷的山木竹货从西而至、高桥芦港长面从北而至,形成了“十字港市”,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十字港遂为集士港。由此,古时的集士港又成为繁华的集市中心。陆路交通也围绕中塘河而兴,至21世纪后,这里终成宁波卫星城。
广德湖遗迹碑
湖泊河
广德湖中心集士港
楼异垦湖而得田八百顷(宋制),时入租米两万石,实现了对宋徽宗的承诺,解决了高丽使节接待等对外交往费用。湖田的岁收直接由明州掌控。楼异在月湖建造了高丽使馆,接待高丽来使,还积极发展海船业,以应对政治、商贸往来。当时高丽几乎年年都遣岁使前来朝贡,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服饰、音乐、绘画、科技、宗教等各个方面,开始更广泛地传播、影响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北宋末期,这种交流达到一个高峰。由于北方战争引起的交通阻塞,使明州一度成为对高丽等国官方往来以及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港口。
从历史上看,明州与高丽的友好往来早在汉、三国时期就有。佛教东传,朝鲜半岛的新罗僧人来浙东拜佛求经。唐时,新罗海上贸易家张保皋来甬贸易时把浙东越窑窑工带回国,从此把制瓷技术传到了朝鲜半岛。也就是在广德湖废改时期,因北方海上交通受阻,明州成为两国交往不断推进的主要口岸,楼异在宁波大力发展造船业,造画舫百艘以迎来送往。特别是两艘“万斛神舟”,宋人从三江口古船码头启程,驶往友好邻邦,抵达高丽国时,令全国轰动,史载“倾国耸观,欢呼嘉叹”。
林村万安桥
为使运河更加方便通顺,南宋朝的吴潜丞相在担任明州州官时,对这批由楼异开垦的农田又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以发展农业,改进水利设施。其文章中专门记载了“己未,劝农翠山……”吴潜在明州任期三年,于1256年四月上任,“己未”就是开庆元年(1259),所以吴潜的“劝农”是他最后一班岗。翠山,即“翠山寺”,在今海曙区横街镇庄家溪内的新洞山。
吴太守为鼓励农业生产,“自林村由西门泛舟以归”,意思是坐船来回于这条中塘河。林村又是当时的桃源重镇,繁华之地。这次的考察因走城西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带中塘河,使他了解了整个河网水位线的高程。
月湖
水则碑
他在自己的记录本上写道,回来后,略作休息,又用船自月湖沿竹洲向城南方向田野上再核了一遍水位状况,也就是用土办法来计算高程,所以其“度水势其平于田塍下者刻篙志之归,而验诸平桥下(即今月湖平水则位置)伐石为准,榜曰‘水则’而大书平字于下方”。可见吴太守的工作责任心,在即将调离时刻仍然操劳于明州的农田与内河水位的关系。在细心测量水位时,利用撑船的竹竿工具刻录做记号,再到平桥下与中塘河水位情况作比较,才确定水则碑亭中“平”字水位,确立了宁波城“水的准则”。
中塘河是宁波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塘河流水来自桃源溪,再上游就是庄家溪,也就是吴潜“劝农”之地。以前曾有位学问高深的老人在此讲学,号为鄞江先生,即王致。在此听讲的曾有王致侄子王说,慈溪杨适(今属余姚大隐)、杜醇(今属江北慈湖),奉化楼郁(后居月湖)等,后来都是宁波著名的文化人。王说在林村的酌古堂(后改成书院),教授乡里生徒30余年。再后来,其孙子王勋将此事上奏了朝廷,于是神宗皇帝御笔赐题“桃源书院”,这是宁波历史上最早且最正规的民间书院。
在王致教授乡里45年中,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的父亲张祁,古代启蒙读物之一《神童诗》的作者汪洙,史氏一门三宰相的太公史简等百余人,都是他的弟子。王安石在担任鄞县县令时,邀王致在城里办学,古时庙学合一,即于鄞县孔庙任教。这鄞县孔庙即在今第一医院的位置,惜县学仅剩南大门作为文物保护下来了。县学街的名字就出于此。历史上以王致、王说、杨适、杜醇、楼郁五人“出山”讲学的那个朝代年号,而称他们为“庆历五先生”。五先生开宁波教育之先河,也堪称宁波文化之滥觞。
后来的王应麟、全祖望等大家,对“庆历五先生”以及后来的“淳熙四先生”都非常崇拜。中塘河源头人才辈出,为繁荣昌盛的宁波之文化增光添彩。沧海桑田,罂湖扩成广德湖,广德湖又变成河网密布的农田,今河网密布的农村又走向了城市化,这座集士港卫星城是实实在在从湖底上升起来的城市。
世间事物瞬息万变,河网赋予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内河出发,以舟楫划向人生理想的彼岸。正如万斯同《西竹枝词》所说:“杨家”是指栎社的杨氏一门。华家华石窗,胡家胡百药。华石窗名爱,字仁卿,自少嗜学,家乡四明山石窗“四面皆明”,因以为号。以儒学举于乡,中正德甲戌(1514)进士,后官至桂林知府。后不欲为官,回家乡与二三故人游于日岭与雪窦山之间。其为诗学杜工部、王右丞二家,几入其室。书法尤重一时,得者宝之。著有《石窗集》。而胡百药则出自与华石窗一弄之隔的东邻胡家,名叫一桂,百药是其字。他是万历年间的著名诗人,隐居不仕。其四言诗奇文奥义,识学兼造,为后来词人所绝无者。他俩的事迹在《甬上耆旧传》中有详细记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万斯同便有“水阔山低幽赏多”之词,且说是从有了他俩,宁波的山水亦“山增岩岫水增波”。
浙江东渡是宁波,人物由来此地多;
欲识吾乡风俗好,请君细听竹枝歌。
人物杨家称最奇,一门诸老出同时;
村前流水澄千丈,想见群公冰雪姿。
昔年曾向华胡过,水阔山低幽赏多;
自得石窗与百药,山增岩岫水增波。
西村资福古招提,岩岫为楼岭作梯;
门外碧波千涧落,檐前翠影万峰齐。
从解放桥向横街方向的中塘河
原广德湖区今貌
“西村资福古招提”,中塘河西端的林村泥峙堰旁,也就是武陵溪与桃源溪之间的这座堰坝北侧山麓上,曾有一座“资福寺”。王安石《鄞县经游记》中曾记载由它山堰、洪水湾而至泥峙堰、资福寺,然后北至高桥,进西门。万斯同写《西竹枝词》,不光是应对李邺嗣的《东竹枝词》,他对城西故土别有一番情意。有明一代,万氏以军功世袭,“一门忠烈”多葬于中塘河西端南侧的西山应岙,那似乎是万氏忠烈世家的秘密军事基地。后来据民国时期教育家杨菊庭的考证,认为白云先生万斯选墓在管江村,认定那里即是白云庄。其实,明亡后,城中的万氏府第都被清兵霸占了,而地处西岙的真正的白云庄,至跨世纪后才被揭开面纱(详见笔者题为“白云庄考”的文章,刊登于宁波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的《三江文存·学汇中外——“鄞州文史”精选》)。
堰上为资福寺遗址
万斯同对西山的怀念,其实也是对先祖的怀念,而更多的是对大明的怀念。
中塘河水系里,有说不完的“乡愁”记忆,且不说河姆渡文化那样的5000年前的芦家桥、横港岸遗址,就从宋朝说起吧。
宋时,广德湖东岸的薛氏开启了依水而居的新庄村,从此临河而居的氏族也多有名门望族。中塘河西端向南流淌的那条玉带似的西洋港河,也人气渐旺,形成了西洋港村。
西洋港人陈槐,号半湖,中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十四年(1519),陈槐在抚州知州任上,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后代藩王朱宸濠叛乱。危急之中,陈槐与时任都御史的王阳明等朝廷重臣一起并肩作战,平定了藩王叛乱。陈槐升为兵备提刑按察司副使。
西山麓银山至十三洞桥的湖田风光
薛家村新庄明代周弘宇墓前石刻
陈槐在刑部做官时,听说广德湖旱涝频繁,湖田官赋太重,湖田上“流亡者十且八九”,于是通过各种渠道,让皇帝了解真情。最后,皇上下旨同意湖田田赋“全折”,使农民税负大减。流亡的农民也纷纷回来,大家争着要为为民请命的好官立祠祭祀,但陈槐坚决推辞。陈槐卸官后家居二十年,1544年逝世于西洋港畔老家。
再如陈鸿渐,乾隆四十五年(1780)恩科进士,知福建汀州,后为台湾南城兵马司指挥。他教子有方。其子陈仅善治蝗,道光帝赐其“大清治蝗第一人”匾额。陈仅虚心好学,博学多才,历任县令、通判,编著《捕蝗汇编》,堪称捕蝗教科书,填补了当时植保科学的全国空白。他长年在陕西为官,于治水、治沙、治蝗、治安之“四治”屡建功勋。
仓门埠头位于古林镇西洋港村仓门自然村,这是一个清代仓储运输埠头。埠头为石板筑就,结构完整。埠头上原有亭子,现残存三根石柱,另一根石柱被用作不远处河岸的岸石。此埠头印证了村名的由来,也证明了此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粮仓。徐氏宗祠就位于仓门自然村,清末建筑,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布局规整,牛腿、雀替、月梁等木雕精美。
徐氏“仓门”不但保留了这个历史上的名称,而且还能找到曾经粮船满舱的繁华印记。
这里聚居着徐堰王的后裔。徐堰王隐居于东钱湖后,徐氏中有一分支居于此。徐氏宗祠的仪门上有“是亦为政”的砖雕字样,似乎在告诫子孙们:默默无闻于西洋港河边上务农,守护国家粮仓,其实亦是“为政”。
中塘河旁的西洋港确实是个大港,这里的茂新村还出了“一门八御史,耕读传家声”的林氏。在广德湖南边,有5000年文明的芦家桥遗址旁,宋政和二年(1112),林保从湖畔上船,过高桥进入浙东运河,带着圣旨,以迪功郎的身份去安徽宿松县任都尉。
西洋港村仓门埠头
原广德湖南岸
林保官至吏部侍郎,后来回到老家,花十余年时间,撰成《中兴龟鉴》。这本书从夏朝少康写起,一直写到唐朝肃宗皇帝,时间跨度达2673年,总结了历朝君主的得失。此书引起宋高宗皇帝的关注,亲自“敕书褒答,赐服金紫”,并让“召赴”担任都堂审察。这也是林家八御史的开端。此后,林氏一门名臣迭出。
林,知书达理,曾任韶州司户。建炎四年(1130),闻金兵寇四明,明州城毁于兵火,他不忘家乡,卖掉自己及亲族的房产“捐钱数十万”修学宫,“出自己田半顷”作为“养士费”,被记入家乡的史册。
此外,有四品官“承直郎、监行在文思院上界门”的林勉,五品官朝散大夫林邵,二品官户部侍郎林祖洽,九品官会稽县主簿林祖坦,抗击蒙古铁骑兵而捐躯的林泽,痛父死难、改儒为道的林公辅,继承儒学、筑清隐山房讲学的林公弼,等等。
林氏一脉誓不仕元,有元一代,隐没于山野田间。明代崛起后,林氏又继承林保太公忠良之遗训,遂又出七御史,史上传为佳话。
林可成于万历八年(1580)任太康知县,后升任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林祖述于万历十四年授刑部观政,十八年官河东巡盐御史,以整肃盐政闻名。林栋隆官至御史中丞,初任于1619年,史载其掌海澄粮饷,“以廉闻名”。一次,家人航海探亲而遇群盗,被询知是林栋隆妻子时,群盗皆曰:“此廉节推使也。”相互惧讶,都说“不敢犯”。林时跃于“甲申(1644)国变”时,矢志勤王,1645年以太学身份晋御史。林时对于南明福王监国时,召为御史,后升太常正卿兼佥都御史,监军西征,又晋副都御史。
原广德湖西端山下庄田野(www.xing528.com)
此外,林氏还有始终保持忠君之节的都御史林玺庵,坚持抗清斗争的南明御史林必达。
茂新村的张马河南岸曾是项羽后裔迁居地,至中华人民中国成立以来,此地项氏后裔有曾出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也是今天宁波慈善总会会长项秉炎。
茂新河(即御史河)向南流向蜃蛟河,向东汇合里龙港,其北就是西洋港河。南宋时期的魏杞丞相,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不受金人的贿赂,连宋皇帝赏赐的金银、缎帛也不要。东汉建安元年(196),任兖州刺史的魏斌迁居鄞县蜃蛟,魏杞后来则归居于临近南塘河的小溪旁,人称碧溪先生。其子孙拿着宋孝宗授的“太廉堂”匾额,又回到热热闹闹的魏家蜃蛟河旁,挂到了魏氏宗祠的厅堂上。现在在蜃蛟发族的以周氏为大姓,古代出了许多官员,如北宋“四休居士”周锷,亦称鄞江先生,经史百家之书,无所不读。元丰二年(1079)进士,文彦博、司马光咸器重之。历任濠州户曹,累官至知南雄州。当然值得一说的古代人物还有闻氏,蜃蛟村石马塘闻江岸,据全祖望《甬上族望表》载,最著名的当数闻渊。全祖望与闻渊虽年代相隔较远,但均为祖居城西,亦有宅第于城里,月湖桂井巷全氏、马衙街闻氏,可谓实实在在的邻居,所以全祖望对闻氏是很了解的,且写有许多文章。官至吏部尚书的闻渊,“吏部统八僚”,以“天官”称之。闻渊又以“石塘”自号,故在闻江岸就有一桥二名的“石马塘桥”和“尚书桥”。以这座古桥为中心又形成了“石马塘市”,至今老街依旧人声沸腾。
闻尚书,65岁封太子少保,69岁加封太子太保。朝廷八次举其拜相,皆被力辞。“晚扼权相,功名颇损”。70岁时恳求辞职。嘉靖帝赞公:“凝重深沉,端毅有守”,“谕驲归家,仍给一品俸”。家居14年,于84岁(农历三月十九日)无疾而终,谥庄简。元配曾氏、续配方氏,都诰封一品夫人。长子闻思学,官太常寺少卿;次子闻思尹,官中书舍人;三子闻思政,官广德州判;四子闻思宪,官光禄寺监事;五子闻思治,官光禄寺监事。长女嫁屠太宰即孝闻街附近的吏部尚书屠滽之子,次女嫁光禄寺监事陆泉,三女嫁汪都堂,四女嫁张邦奇尚书,五女嫁杨方伯,可谓一家人登峰造极,也为朝廷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而且他的从弟闻泽官至江西布政使参议;胞弟闻源官至朝列大夫,后告老还乡于月湖芳草洲,与文人墨客雅集于“碧沚”书屋。
1.鼓楼
2.3.4.广德湖西南岸
石马塘桥(尚书桥)
邵家声《石马塘桥图》
在里龙港与西洋港河交界处向东,为五港新村河,有五港口,又有南北向的庙后港河,还有伸向东北侧的古林街河。这里有座三孔石拱桥,叫五港桥,有宁波独树一帜的椅背式桥栏。宁波话里的“桥头老三”,据说典出于此。这里也是黄古林席乡的标志性地段,处于黄古林镇的西端葑里村。在这湿地葑草蔓水之地,清光绪八年(1882)出了名举人,叫张桢泰,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盐政使。张桢泰中举20年后,他的儿子张原炜也中举人,被誉称为“父子登科”,门楣显赫,传为佳话。号称“葑里老人”的张原炜,是著名书坛泰斗沙孟海的启蒙老师。张原炜曾评点《史记》和《五代史》,与章炳麟、冯君木并称国学大师。他曾执教宁波府中学堂、甲种学堂、钱业学堂、斐迪学校近20年,被称为甬上名儒。他的学生中除了沙孟海之外,还有著名文史专家童第德、1927年5月任宁波市市长的罗惠侨、教育家杨菊庭,以及汪焕伯、吴泽、袁孟醇等宁波著名人物。张原炜文章典雅,书法宗欧、虞,著有《葑里剩稿》四卷。抗战爆发,张原炜沿中塘河转南新塘河至古林老街,于五港口老家隐居,避日伪纠缠。
沙孟海对这个名儒之村情有独钟。1919年,他在效实中学学书画,遇到的书法老师张琴便是黄古林人。张琴字峄桐,号留叟,清贡生,系晚清“甬上四大家”(施竹晨、张于相、张琴、冯君木)之一,鄞县旧志载:“其时,县城书法首推张琴。”张琴书法外柔内刚,风骨嶙峋,用笔大胆、结体纵逸,气势磅礴,既有曹全碑之劲健,又有史晨碑之灵动。吴昌硕、康有为曾对他独创的由篆入隶的笔法推崇备至。陈布雷、沙孟海得见张琴《留斋藏砖》一书,并称其“晚年惊世力作,书坊无人可匹,实乃晚清书坛第一人矣”。
原广德湖南岸黄古林老街
五港桥
在庙后港畔的施家,五港交汇水系如星罗棋布,孕育了一位水利专家——施求臧。1925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系,遂在沈阳奉汉铁路公司工作,1929年毅然回到宁波,担任了市政府工务局工程师,致力于城乡建设,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工程的设计,实施拆城墙改建成环城马路、铺设城区下水道、兴建宁穿公路、修建栎社机场、开发北仑港等重大工程。他还参与德国水利工程专家主持的灵桥设计、建造工程,为1936年6月灵桥的竣工通车竭尽全力。后国民党军队轰炸宁波城区,市军管会再次邀请他设计扩桥工程,以4只土堡加固桥脚而使灵桥免遭炸塌。该方案后受到国家重视,曾予以记功立传,桥东侧纪念碑中就有他的名字。
宁波沦陷后,他拒任伪职,避居乡里。抗战胜利后,历任宁波复兴建筑公司经理兼工程师、鄞西水利会主任,主持整修鄞西后塘河至奉化江的碶闸堰坝。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宁海胡陈港、象山大塘港、鄞县皎口水库等水利工程筹划。1986年获全国从事水利工作50年以上老专家称号,成为我国久负盛名的老一辈水利工程专家。
与中塘河相交的湖泊河
从五港口向北,顺后庙河而上,就是俞家河。这儿也是古代广德湖的南岸,10年前还能看到俞家夹塘。夹塘北侧就是湖田,今已成望春工业区了。俞家村,俗称桂林俞家。宋时,皇帝曾称赞浙东制置使俞鼎“材资雄毅,器量闳深”,俞鼎于扬州江都丞调任明州参军,在浙东颇有政绩,博得皇上赏识。自宋朝俞鼎落户丹桂湖畔,桂林俞家一门进士迭出,如父子进士俞伟、俞袤。俞伟任南剑顺昌(今福建省顺昌县)令,为民排忧而写下《戒杀子》一文,尤得民望。他受朝廷嘉奖后升任他郡,当地百姓“小儿”百姓“数百迎于郊外”。俞袤,登绍圣元年(1094)进士。此外,获进士及第的还有俞伟弟俞伸、侄子俞充,俞充族孙俞畴,以及俞舜申、俞道明、俞得儒,俞得儒子俞泽、俞文曦。
原广德湖南岸俞家老街
(向西)
原广德湖南岸俞家老街
(向东)
中塘河南岸,内河通达四方。古林镇因黄姑传说得名,黄姑从林村而至,从汉代起即以尽孝道闻名,是惠民济医的神。一代又一代的仁义之士接力慈善之风,播散于塘河两岸。万斯同登临五港桥上,看到黄姑林庙前的街心戏亭,在《西竹枝词》中吟道:
黄姑祠下画船新,击楫沿洄捷有神;
村户尽包新糯粽,舟人但着短梢裈。
黄古林老街
从古林街河继续向东,即属古代的槎湖段。那个叫戴家村的地方,仍保留着槎湖一桥、二桥、三桥,而四桥已毁灭,如今这三座桥已列入栎社机场的二期工程范围内,转眼将变了模样。且让我们再唠唠这条河系上曾出现过的人物吧。
戴氏先祖从河南谯国县(今安徽亳州市)来,寻来找去,至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最终落脚鄞西,这便是戴家村。那时,大概正是广德湖周围的土地开垦热火朝天的时候,或是广德湖东南的旧槎湖湿地相继改田的时候。总之,戴氏在这里扎根、发族,他们“文能著书,武能治兵,内孝父母,外无亲疏”,宗族十分兴旺。到了明代,戴槚家出了闻名四乡八里的“同胞四进士”。戴槚于弘治(1488—1505)中以贡生授福建兴化府儒学训导,后升任连城儒学教谕。受子贵而封奉直大夫、南京刑部员外郎,加四品服。戴槚在外做官,两袖清风,徒步回家仅带一书箱,一个书童相随。终年九十六。其妻子杜氏性情淳厚,勤劳善良,相夫教子,被封为宜人。这样的家庭氛围才能够出“同胞四进士”。长子戴鳌中弘治己未(1499)进士,历官韶州同知、南京刑部员外郎、浔甸知府。次子戴鲸中嘉靖癸未(1523)进士,历官福建承宣布政司左参议。三子戴中正德丁丑(1517)进士,历官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季子戴中嘉靖乙未(1535)进士,将家乡的治水经验带到工作上,以毕生的精力于工部水司主事任上,治理徐州防洪工事,凿岩筑堤,储粟赈饥,政绩彰著。英年早逝,终年44岁。这样的家族传统,坚定了后裔的信念。
戴氏宗祠
戴家村于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一位抗清将领戴尔惠,字少峰。那是清顺治二年(1645)夏,他与宁波著名的抗清英雄张苍水、钱肃乐一起在城隍庙举事,率三四千人马抗击清军入浙。尔惠英勇善战,屡战告捷,深得民众爱戴。抗清失败后,他“悲壮惨烈,满门遭诛,仅脱一孙”。乡民为其立祠供奉于街心戏亭后,将资善观改为少峰祠。乾隆四十年(1775),朝廷为笼络和安定人心,以国家的名义为抗清将士立祠,使黄古林街市多了个历史遗产,因他的号“少峰”而名祠,人称“义武将军戴少峰”。
早些年,古林街河西岸的戴氏“孝五房堂祠”墙门前,还能看到这样一副门联:“谯国分支,家声传二礼;山在望,诗兴寄双相。”据传这是戴氏迁鄞第一代太公戴石阳的遗墨,黑黑的墨汁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让人刮目相看,前面还有一对“摆门面”的抱鼓石,也堪称旗鼓相当。
男子能办到的事情,这条中塘河岸边的女子也能做到,还做得惊天动地,这在旧时代确实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南新塘河的中部南侧葑水港村厉江岸,就有这样的一名女子,值得一说。她便是诗、书、画俱佳的女中豪杰厉国香。本名瑞兰,字墨华,以号行。她毕业于鄞县县立女子中学,1938年迁居上海。先后师从张大千、赵叔孺、顾坤伯、李健、李肖白、唐云、陈秋草等名家学习诗、书、画。1940年,参加何香凝、李秋君主持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曾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东岸画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当代女书画家中之怪杰。她曾为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创作三幅大型花鸟画,为美国前总统布什创作《雄鹰图》,受到国际名人高度赞赏。家乡的田园风光精彩地呈现在她的画卷里,走向了大洋彼岸。
南新塘河中东部北岸,或许也曾是槎湖的北岸,这里有诗礼传家的槎湖张氏,一门两尚书的望族。万斯同在《西竹枝词》中云:
黄公林庙
张家潭水带长渠,万顷烟波绕屋庐。
莫道乡间无俊物,此中曾出两尚书。
槎湖张氏即张家潭村的张氏,传为宋魏国公张浚之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张原自京师临安迁居于鄞县槎湖,也有说是从中塘河的集士港井亭张分支而来,是为槎湖张氏之祖,至明代成为鄞县名门望族。此地有槎湖和二龙潭,张家潭之名即由此而来。世传槎湖张氏有“双潭效应”,说的是村中有两个龙潭,所以出了两位尚书,且是叔侄两尚书。是不是双眼龙潭在起作用暂放一边不说,能积蓄许多代的文化传承,出两位尚书,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话说元末张惠有两子张诈、张迥,兄弟俩力农致富,克家开基,成为财势显赫于乡里的豪族。张迥长子张叔谦,有才干,曾委署慈溪、奉化二县,以廉明称,自号冰壶生。天顺间(1457—1464),其子张纯、张绪兄弟二支并行而起,注重道德修养,可视为槎湖张氏家族发展新门风开始的关节点。张纯通诗书,能文章,工书法。力行孝义,忠厚谦退。遇到里族欺侮,则说“亏我是福”,听到辱骂之声,也不为之怒。对待佃租之人,也较为友善。又能时时按古方书的记载,调和药物以疗治里中病人。他虽于33岁因病而逝,但赢得了好名声。张纯死后,其子张愖才8岁,勤奋攻读,足不出书斋。长辈们看到他这么用功,有时也要嘀咕几句,但他总是笑而不答,一心扑在诗文上,以老母在堂而不愿应举,隐居家中。张愖有三个儿子。长子时敏,“务儒术,以诗书称海上”,是张氏家族中最早参加科举考试者,但三试不第便不再应试,唯在家教育儿子邦奇。老二时政,为人聪明,总因祖母中风而未应试,在家耕读,工书又善诗。其虽出继,但与兄弟供养母亲,平生尊古,崇尚“天理”。老小时孜,是槎湖张氏第一位进士,后除令东莞,因丁忧归。改令江西萍乡令,却因过度劳累患疾而死于任。他擅长古文、诗歌,著有《岫云稿》。张氏的这一支发展到张时孜,家族的读书之风已经十分兴盛。
下伞桥
族中张绪,家产遭火殆尽,人称“火烧张”。但他历尽艰难困苦,辛苦经营。他虽喜欢钓鱼,但见族中子弟读书明理,也刻苦教子。季子忭自幼好学,平生不践生草木,不杀虫鸟,善解人意,后为里长。张忭对儿子时彻的教育亦非常严格。在时彻中进士后,还常常写信教育儿子要好修力学,以清白力善为药石,以贪墨淫夸之徒为戒。
张家潭叔侄两尚书,张邦奇字秀卿、常甫,号甬川。中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后官至代理礼部尚书,至南京吏部尚书改任兵部尚书,谥文定。葬于鄞东南金溪山,严嵩为其撰神道碑。比张邦奇小16岁的这位小阿叔尚书叫张时彻,字维静,号东沙,又号九一。正德十五年(1520)中举,嘉靖癸未(1523)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为南京兵部尚书才一个月,就发生严重的倭寇侵扰事件,成为结束张氏政治前途的导火索。次年七月,他辞职,居家著述,归休时56岁,精力富强,在张家潭过着田园生活,与范钦、屠大山一起唱和,人称“东海三司马”。1577年,张时彻逝后葬于村西中塘河与新塘河之间的张江岸漕嘴北岸。墓道长达上百米,新中国成立后“平坟”毁了一点,“文革”扫“四旧”时几乎扫尽,剩下的做了生产队的晒谷场、柴屋间。十余年前望春工业区发展,填平了河漕嘴。2015年杉杉工业基地兴建厂房,剩下的一尊文臣石像被要求迁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抢救性考古发掘,得石马一对(一件头断开,另一件已无头),一并迁集复原于东侧约150米的聚才路与张江岸河间的绿化带上。
王宽诚
在原广德湖的南岸近东侧弯向东北的宋严王村,是以三大姓命名的。村里有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他的名字被永远地刻在了太空,他叫王宽诚,1907年,在宋严王村出生。自经营宁波太丰面粉厂至上海开设维大洋行,到抗战爆发后认购公债开国货公司,又因日军占领租界,转移资产至重庆,他苦心经营,绝处逢生。抗战胜利后,他返沪改创维大华行,分设中国香港与伦敦、纽约等地。1947年迁居香港,发展数十家有限公司,1949年出席开国大典,历任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常委,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8年起,历任香港中华总商会累计七届副会长和五届会长。1961年投资船务运输业,为当时内地通往世界各国打开了一道海上门户。1967年赴荷兰、日本接收订造之远洋轮船。1980年赴美国和加拿大发展地产业务。同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创立香港甬港联谊会。1985年出资1亿美元建“王宽诚教育基金会”。1986年任香港特区基本法咨询执委会副主任,为香港回归做出重大贡献。是年12月3日逝世于北京。1998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465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宽诚星”,于是,这颗在太空中闪烁的星辰就与这条内河上的宋严王村有了永久的牵挂。
横溪孔家潭张邦奇墓原址
古林张时彻墓道石刻
从宋严王河弯向东北的薛家桥河,再向东北就是新庄村、望春夹塘,也就到了中塘河与后塘河(即西塘河)的交汇处了。这一段是原广德湖的南岸,从俞家村略弯向布政村,继续往东北至新庄村,如在15年前,还可以看到夹塘遗迹,如今夹塘越来越接近湮没或者改为单线的河道了。夹塘对于探寻河流演变的历史轨迹来说很重要,对于分析古湖遗迹更为重要。想要了解夹塘,如今在俞家西段至清垫、藕缆桥村东北至望春桥还能观察到一些遗迹。处于中塘河北侧的河流都要汇至这里,薛家与新庄两个村现在虽是分属两个镇的,但从古代来看,却密不可分,都属同一区域。所以说到这里,地界可能一时在新庄,一时在薛家。
薛朋龟(1074—1146),字彦益。宋政和八年(1118)进士,历官监登闻检院,兼权工部郎中,又兼权吏部,出知兴国军,于衡州担任知州。绍兴间(1131—1162)期满,告老还乡。薛朋龟托基业于新庄,开创了薛家在宁波的又一大户。现在的宁波客运中心基本处于薛家村的东端,曾有“四明五老”结社于此,看准的是湖东岸之水域与田野。
月湖诗社由来已久,自唐即始,至宋朝时,薛朋龟曾在城南冷静街拓基。他告老还乡、归休林泉后,于今薛家买地建屋,创立村落,并在薛家北侧另建别业,与宗正少卿王珩、朝仪蒋璇、郎中顾文、大府少卿汪思温等遗老结社,时称“四明五老”。其别业即现在的高桥镇新庄村的浮石塘庙,那时候属新建庄园,故地名为“新庄”。薛氏家族子孙繁衍,慢慢地延向南面。这里从明朝起有新庄周氏崛起,两个村落慢慢有所分隔。但明代翰林院学士周弘宇墓仍在薛家村西南老虎坟滩上,紧临薛家河。墓室虽毁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刻面部在“文革”中亦有所毁损,但总体上神道石刻造像保存基本完整,神道坐南朝北排列的石羊、石虎、文臣等,均两两相对。这些石料的运输完全依托了薛家河从西而来的水系。
西塘河望春桥段,左为北新塘河,右为中塘河
薛朋龟的儿子叫居实,旧称浮石薛氏“义门瑞室,奕世同居”。薛居实,历官朝议大夫、直秘阁、淮东安抚使,以廉明称。其孙子薛扬祖,官刑部;曾孙薛师点,嘉定元年(1208)进士,官县尉。还有族人薛靖,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县令;薛敏思,隆兴元年(1163)进士。入元后,则提举薛明道,又成望族。至明代,运河水系更为发达,河与江之间形成复线,薛氏中的一支迁镇海县城,有薛三才(1555-1619),为明末大臣,镇海志载其祖为“浮石薛氏宋薛朋龟之后”。薛三才于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官至礼部给事中、户部左给事、兵部都给事中。因上疏论政得失,被贬湖广右参政使。万历三十七年(1609),晋右副都御史。继升兵部尚书,卒谥恭敏,赠太子太保。
中塘河从新庄至望春夹塘与后塘河交汇处,这块广阔的湖田还留有夹塘的印记,而内河上精彩纷呈的桥梁则往往是昔日垦湖的标识。如后塘河西端接湖泊河,可窥见莺湖之末端,在这里也有河上的栲湖桥,十字港官河的南端有控湖桥,处于古林的南新塘河与石碶交界的河面上又有绕湖桥,中塘河西端与桃源溪交界的河上有广德湖桥,中塘河东端又有湖涨桥。这些桥梁亦与夹塘一样描绘了沧海桑田后的古湖的轮廓与经纬。
涨湖桥现叫“红光桥”,为单孔水泥梁,而金刚墙仍旧是石砌的,可见原是古涨湖桥之地。经考证,红光桥于1967年3月,由望春区水利会建。这处交汇于中塘河、后塘河的南来夹塘河叫前塘河。红光桥呈东西向横跨前塘河上,其东北为后塘河上的望春桥,西面连接紫薇新村,位于中塘河南岸。“红光桥”带有点“文革”气息,而“湖涨桥”令人联想到昔日碧波荡漾的湖面。《鄞县通志》载该桥的北侧有汇源桥,可见这里又是前、中、后三条塘河的汇源之处,出望春桥便可进城。前塘河至布政接前新塘河,东出石碶街道通南塘河,前新塘河西通俞家、控湖桥、清垫,至解放桥接中塘河西端。
浮石塘庙
绕湖桥
中塘河东端望春段
红光桥东通姚、干、傅诸村,西通樟树下村,桥下北侧与中塘河相汇。7年前的姚、干、傅诸古村已为望春街道姚丰社区,而樟树下古村20年来成为紫薇新村。过红光桥南行约300米,前塘河夹塘上有个三开间的龙尾亭,在此右转便到了龙华寺。龙华寺前身为三官堂,近些年,因村人集资重修,民间以“龙华讲堂”名义保留了古寺。寺内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古碑并嵌在扩寺后的墙内,额篆“塘桥碑记”,首行以“重修横山里石夹塘湖涨桥碑记”为题,记述夹塘、湖涨桥修缮缘起和乐助人名、捐钱数。这块碑记不但是建塘、建桥的功德碑,也是乡里的古地标,佐证了湖北及湖东的高桥镇在古代属鄞县清道乡横山里。
从红光桥上向南远眺,可见湖堤夹塘旧迹似游龙从藕缆桥而来,故夹塘中的亭子叫龙尾亭,南侧河上有龙尾桥。《塘桥碑记》中亦为我们留下了“桥跨水波,涨处脰接莺湖”,在这中塘河的开端终究为我们佐证了“中塘河上的罂湖沧桑”,见证了广德湖兴废的是是非非。
近百年来,河流上各种水利设施仍在增加,随着城市快速扩张,水利技术不断发展,月湖水则碑也已成为内河的历史陈迹,成为以中塘河为中心的城西平原内河输水的记忆碑亭。塘河也不再担负城市供水、通航重任。新时期,当宁波城市建设开始逐步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时,我们蓦然惊醒:千年塘河资源宝贵,只是它在城市中的功能期许已随时代发生改变。人们认识到内河与人的生命健康、精神家园息息相关,掌握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成为千万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也是穿越千年内河文化的回归,是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迫切需要。
旧广德湖西、栲湖桥北侧河流
十三洞桥
望春桥
广德湖西夹塘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