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鄞令的大作为,改动重影响深

知鄞令的大作为,改动重影响深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该改动较大,原始风貌受到较大影响。拦浦堰是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一直起着阻咸蓄淡,排泄洪水的重要作用。横涨桥是鄞奉路上的一座公路桥,所以这里原是连接鄞、奉两地的交通要塞,旧为杨木堰,也是它山堰下游配套工程,同样起阻咸泄洪,以及车坝等作用。水菱池:位于风棚与狗颈塘之间的海曙区石街道星光村,现存桥为2003年4月由鄞州区水利局重建。

知鄞令的大作为,改动重影响深

风棚碶,又称望碶,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车何渡村北渡,在狗颈塘与积渎碶之间,系城西河网排涝、纳淡的主要水闸。

据旧志记载,虞大宁,庆历二年(1042)进士,于宋熙宁七年(1074)以光禄丞知鄞。虞县令到任第二年即开始建造风棚碶,“积石为碶”,“却暴流,纳淡潮”,并在东、西乡修堰六所,用工1万,溉田3500余顷。后乡民感其恩德,立庙祀之。宋大观年间(1107—1110)改筑为塘。后又多次重修。

道光元年(1821),县令郭淳章再次重建,“桩于下者木必粗,磐于上者石必巨,碶有门凡五,门阔八尺,深九尺五寸,咸置板,以时启闭”。三年十月完竣,耗钱一万二千余贯。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二十八年大修。民国十一年(1932),又对其大加修葺。1971年由原址向南迁移至目前所在位置。该碶长15.3米,碶桥宽11米,水泥闸,螺杆式启闭装置,机械动力。

风棚碶自建成以来,一直承担着排洪纳淡的功能。这个水闸也是南塘河上最早的引淡工程。虞大宁对当地地形较为熟悉,合理地纳上游淡水以保障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至于后来洪水湾的吸淡功能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先进生产工具,才将江中未受潮水侵袭的淡水吸入内河。因地理落差较大而在古代无法采用机器吸淡的技术,只能采取启闭泄洪。

目前,该碶改动较大,原始风貌受到较大影响。

拦浦堰:位于海曙区洞桥镇洞桥村南面,堰东面与蕙江村交界,从现实三孔情况看,实际功能以碶为主。其始建年代无考,但元至正《四明续志》中已记载,说明建造较早。至清咸丰七年(1857),《鄞县通志》记载,这一年对隔鄞江咸水与内河淡水的设施做了维修,使洞桥新河接通了南塘河两岸,北达石臼庙李家新河,贯通了仲夏堰一带的水系。民国十三年(1924)再度维修。1955年改堰为碶,仍留民国碶额“拦浦堰”。

今碶桥全长10.4米,宽3.1米,单孔,孔净宽2.6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形式,采用螺杆式启闭装置。拦浦堰是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一直起着阻咸蓄淡,排泄洪水的重要作用。

章家碶:位于海曙区洞桥镇蕙江村东面,与拦浦堰一起成为蕙江村两翼阻咸蓄淡水利设置,北接南塘河的水利通道,现名为章家碶河。据《鄞县通志》记载,该碶始建于清初。碶以乱石和规整石块叠筑而成,与拦浦堰一样亦于清代咸丰七年重修。碶桥东西走向,横跨于章家碶河之上,长7.3米,宽3.5米。章家碶为它山堰配套水利设施之一,起阻咸蓄淡作用,如今其上游虽有皎口水库蓄洪,然其功能未减。

风棚碶(上、中)拦浦堰(下)

十三洞桥

塘家堰:在章家碶的东侧方向,地处海曙区洞桥镇塘家堰村,东西向横跨于河上。这里水系发达,南通鄞江,出罗家漕河,形成三江口,又接东西向幸福河;北通唐家河,接南塘河,形成四江口,再北通五丰河又形成三江口,接东西向的仲夏堰水域,即石臼庙李家新河。塘家堰亦是它山堰配套设施之一,起着蓄水、排涝等作用。其始建于宋代,据志书记载,亦在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1967年改堰为碶,且加修了桥梁,碶、桥一体,长4.73米,宽7米,为单闸。堰南为大池塘,解决人民生活用水。

杨睦坝: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横涨村横涨桥南。坝原长21米,宽2.3米,现为遗址。杨睦坝南临奉化江,北枕下水碶河,并与南塘河成三江口;东面南塘河上三江口,向北为横涨李家河;西面南塘河上三江口,向北为照天港河。横涨桥是鄞奉路上的一座公路桥,所以这里原是连接鄞、奉两地的交通要塞,旧为杨木堰,也是它山堰下游配套工程,同样起阻咸泄洪,以及车坝等作用。据《鄞县水利志》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乏资维持,以致停闭,鄞江各乡船自奉化江来者多感不便。民国十五年(1926)4月,由乡民腾夏林、张丕俊、张宗莲、张拜俊等重开,名为杨睦坝。20世纪70年代,由鄞江区水利会改造建成电动卷扬机牵引坝。光绪《鄞县志》曰:范家塘堰,嘉靖宁波府志》作“檑木堰,今俗称羊卵袋坝”。1989年废,杨睦堰坝是宁波水利、文化、通航史的实物遗存。(www.xing528.com)

水菱池碶:位于风棚碶与狗颈塘之间的海曙区石碶街道星光村,现存碶桥为2003年4月由鄞州区水利局重建。碶桥长7.6米,面宽17米,共5孔,为船形墩水泥闸,系机械式启闭装置。碶建于南塘河与千丈镜河交汇的南端,临奉化江,承担阻咸蓄淡任务,功能类同于风棚碶。1964年建成,设计过闸水量108立方米/秒,闸门5孔,总净宽12.5米。

小堰头:位于水菱池下游的海曙区石碶街道联丰村。该堰采用条石砌筑而成,长约100米,宽约4.2米,高约5.2米。堰西连奉化江,东为大堰头河,其东南通屠家河并接屠家堰碶,其西接花厅港通南塘河,是古代重要的防洪、防涝设施,民国十一年(1922)邑绅冯丙然、张传保、冯俊输、戴敦纩等重修,并修永宁塘,以水泥钢骨砌成。现废。

章家碶

塘家堰

杨睦坝堰

水菱池碶

小涨堰坝:位于海曙区段塘街道丁家,长48米,阔27.2米,泄南塘过量之水。1924—1925年,邑绅张传保等重修。现废。

段塘三孔碶:位于海曙区段塘街道,系南塘河河网排涝入奉化江的主要水闸。1968年建成,设计过闸流量110立方米/秒,闸门3孔,总净宽13.5米。此后,在内河上所设计的相关设施更为先进和科学

综上所述,滨海之地,三江六塘河蓄淡御咸,泄洪排涝,全赖沿江筑碶闸调节内河水系。内河于唐始筑,历代均有修建。新中国成立后水利设施建设规模大增,分布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水平。

沿江碶闸图

泥峙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