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位冒险县令的大手笔-六塘古韵

一位冒险县令的大手笔-六塘古韵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的车轮回到公元833年,一位汉子,忽然一天被唐文宗的一道圣旨派遣到县(鄞县)担任第一把手。这位县令,名叫王元。这位新上任的县令在苦思冥想。这热血打桩的“十兄弟”传说,如今已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水退去后,一道砻糠水位高程线恰恰让王县令兴高采烈。我们再来看看王县令的大作:它山堰,堰坝全长113.7米,堰面宽顶级3.2米、第二级4.8米,总高5米。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位冒险县令的大手笔-六塘古韵

历史的车轮回到公元833年,一位汉子,忽然一天被唐文宗的一道圣旨派遣到县(鄞县)担任第一把手。新县令踌躇满志,下车伊始打出一张牌——三江之地,长年面临咸水侵扰之苦,为什么不能解决?铺盖未落地,就急急去考察城西地形。

这位县令,名叫王元。他是办实事的人,脚踏实地,不善奉承。所以一上任也管不了面禀明州府的那位上司,径自来到四明山出淡水最大的口子发呆了。

为什么不选择这里?这将是明州城用之不尽的淡水源啊!但他又不便明讲,去年上任的明州刺史于季友,为解决明州用水问题绞尽脑汁,已经在芝山东的碧溪禅寺南造了一座仲夏堰,但蓄淡效果不佳,百姓仍然需要靠雨天聚水,遇旱情还是无法保障庄稼用水。

要是在这儿建堰就好了,否则四明山的淡水都被浪费了。这位新上任的县令在苦思冥想。

他回到县衙后,也没到隔壁子城里于刺史那里去请示,毕竟上司刚建好了仲夏堰,再建一座新堰能同意吗?他鼓足了冒险的精神,决定要建一处理想的阻咸蓄淡防洪工程,在最理想的地段选最节约的短距堰址。南北之间相对而立的它山,似“小岛”,将小岛与南面大山连成堰坝,这是县令的最佳设想,由此也有了这座漫水型滚水石坝的名字——它山堰。

它山堰前的江面

它山堰在唐大和七年(833)开工,当年竣工,速战速决,效率之高绝无仅有,关键是王县令决心要给百姓实惠,不能让上司干扰。施工准备充分,分工明确,才有这样的组合式高效率。开工时,他召集了善于分析地形的堪舆家、善打木桩的木工、精于铸铁打扦的铁匠、开采石料所需的石匠、保佑工程太平无事的僧人、保障水利建设的指挥者等十大人才。在后来奉祀王元的它山庙内,这些人物的塑像立于王元像之旁,被称为“十兄弟”。这热血打桩的“十兄弟”传说,如今已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石结构的它山堰

它山庙内景

“十月十”“六月六”“三月三”的鄞江庙会,都是与治理内河的工程分不开的。这座由大块条石叠砌而成的拦江河滚水大坝,保障了内河用水,解决了仲夏堰所不能承担的引水功能。

它山堰未建时,淡水从晴江岸沿南山麓直入江中出海。咸潮涨时至平水潭倒灌于城西平原,而退潮时淡水资源大都浪费,无法保障内河的长期供水。

晴江岸

宁波三江口

整个鄞西平原地形像一只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大木盆,淡水往往会侧泄于奉化江的栎社狗颈塘地段,流经三江口入东海,这样就囤积不住淡水了。所以王元又在盆子倾斜面的口沿上建了配套设施工程。

他在开工前,挑选涨潮最高时分,将大量的砻糠倾倒于江中。砻糠被刮在了江塘边粘连着。潮水退去后,一道砻糠水位高程线恰恰让王县令兴高采烈。因为在建它山堰坝时,已将西边紧贴南山边而直冲江中的溪流,导流于晴江岸,让其直接向北山紧贴于古小溪港并出于仲夏堰,遂又在堰址东侧实施拦坝防涨潮作业。

这一配套工程,清朝万季野在《西竹枝词》中有精彩概括:“王令当年放木鹅,身营三碶隔江河;只今启闭谁相问,一任舟人偷闸过。”

王元当时灵机一动,叫木匠做几只木鹅,放于仲夏堰下游的惠明桥下,向进城方向的内河中漂去。因地形落差的关系,木鹅随急流而下,于下游7.5公里处,即今洞桥镇上水碶,木鹅旋转放缓。王县令即叫人在此处做上记号;木鹅又随水旋转而下1.5公里,至今栎社的下水碶时又同样出现缓慢打转,再做上记号;木鹅又旋转而下9公里,至今石碶街道而止,再也没有往下漂浮的迹象,故推断此处水平面基本等同于城中。王元遂在木鹅停顿过并做上记号的地方,参照外江砻糠线水位高程,指挥工匠们分别切石槽置碶闸以启闭,命名为似“乌金”之坚的“乌金碶”、可积水之川的“积渎碶”、让明州迎来春天的“行春碶”。这些碶后来成为地标,上水碶村、下水碶村、石碶街道,都由此而得名,因为采用石头起槽启闭之故,就在“契”的前面加了个“石”字,汉字中就多了个“碶”字。

狗颈塘

小道原为泥石坝

从此,驻地三江口的明州以及后来的宁波城,受益于南塘河的长年累月、源源不断的输送,饮用和灌溉无虞。

我们再来看看王县令的大作:

它山堰,堰坝全长113.7米,堰面宽顶级3.2米、第二级4.8米,总高5米。1995年经钻孔显示:堰底高程-1.95米,堰顶高程3.0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以今所存为长2米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据宋代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等有关史料记载,当年为选择合理坝址,王元四处勘察,相地度势,终选在“两山夹流,铃锁两岸”的它山边建坝。它山地势优越,溪南山脉连绵,溪北平壤,南岸之山与它山夹流,两岸石趾可据,适宜建筑阻咸、蓄淡、引水的渠首枢纽工程,把鄞江上游来水引入内渠南塘河,并在内河与外江之间围堤建闸,把江河分开。堰上之水,旱时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涝时七分入江,三分入河。置它山堰后,虑及暴雨时泄流不足,又在南塘河下游续建乌金、积渎、行春三碶而再发挥其重要作用。涝时可将多余之洪排入甬江,旱时利用潮汐的顶托开闸纳淡,以充鄞西灌溉用水。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下游,还有三座配套工程。

乌金碶:位于海曙区洞桥镇上水碶村东侧。王元建成配套设施后,于宋元祐六年(1091)重修,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又修,民国十三年(1924)邑绅朱炳蕃、张传保又出资对其进行了修缮。现存碶长14.9米,碶桥宽2.75米,共5孔,孔距2.8米。今闸门在石槽基础上又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采用平板闸、螺杆式启闭装置。该碶是它山堰下游始建于唐代的第一道配套设施,为再次引流排洪所需,迄今仍在发挥阻洪蓄淡的作用,原碶孔尚能通船。万季野竹枝词中有“一任舟人偷闸过”之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他,或许是亲身见识过的。乌金碶民国期间改为水泥闸,目前该碶保存状况良好,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积渎碶:又称下水碶,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横涨村下水碶自然村。(www.xing528.com)

上水碶,又名乌金碶,水泥结构系民国时增筑

下水碶,又名积渎碶

行春碶,又名石碶

它山堰

它山堰御旱

它山堰防洪

王县令所建积渎碶,在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邑绅朱炳蕃、张传保等疏通南塘河时又进行了维修。碶桥栏板上刻有“积渎碶”三个大字,并有“民国十三年重修”字样。碶长14.4米,宽2.15米,为东西走向。该碶是它山堰下游始建于唐代的第二道配套设施,以再次引流排洪补上面几道之不足,同时仍起阻咸蓄淡,排泄南塘河过量之水的功能。今河路改曲、取直,另建新碶闸,遂废弃,但已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而实施原址保护。

乌金碶(上)

积渎碶(中)

已新建的行春碶(下)

行春碶:又名石碶,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石碶村行春碶路1号民居前,距它山堰18公里,是王县令的又一杰作。该碶是它山堰下游始建于唐代的第三道配套设施,也是最后一次引流排洪和阻咸蓄淡于南塘河。该碶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道光二十八年(1848)、民国十三、十四年(1924、1925)多次对该碶进行维修,1962年再次重建,2005年,易地向北并奉化江而重建。新碶拓宽至2—5米,改为四孔,采用钢混平板闸门,最大过水86立方米,新址位于下游265米处。目前,原碶已废止为桥,仅留古碶槽和桥栏,额书“行春碶”,成为历史遗迹。这里原为水陆交通方便之繁华地段,碶桥在南塘河与马颈河出张家漕河的三江河上,岸上原为石碶老街。

以上三座配套工程的完成,使得外江内河的水位落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南塘河与外江基本处于平行中,江湾蜿蜒多形成于大自然,而河基本保持向东向北的直行走向。内河与外江间较窄地带,逢潮汐或者台风季节洪水猛涨时,最易坏堤。“狗颈塘”就处于这种狭窄地带,它是当时王县令“三碶一堤”的杰作之一。

狗颈塘:土塘因左河右江、短如狗颈而得名。自王县令筑配套堤塘后,历届统治者和民众对该土塘的保护和修筑尤为重视。狗颈塘处于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是鄞西平原这只大盆侧倒于江中的低洼处,“蓄淡御咸,唯塘是赖”。塘堤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讲南塘河或它山堰,及堰堤坝都会讲到这处,也往往从清康熙年间写起,因为此时已改变成石堤的结构了。狗颈塘的起源历史记录很少,笔者通过考证,将其归属于王县令当时配套工程的土塘之列。王县令既考虑到设堰位置的地理落差,又考虑到增加它山堰阻咸后的淡水灌溉面积。他从“北河南江”的险要地段开挖,将开挖河流的泥土堆积于南堤成土塘。

狗颈塘至宋朝开始打木桩以障土崩,元朝在木桩基础上加编竹篾,而明朝又在江边沉竹笼。明末修复时,才始作砌石工程,在石坎之间的土塘采用打夯填实的加固技术。康熙十年(1671),鄞县令朱士杰总结历代土塘损毁的经验教训,采用长条石错缝砌筑和石钉紧扣条石的方法,加固石塘。康熙二十年(1681),宁波郡守李煦、鄞县令汪源泽又在原来基础上,采用内河石坎上覆大条石,其两端以凹凸形榫卯相扣衔接,再作修补加固。乾隆二十五年(1760),鄞县知县高大泽带领乡民奋力抢救冲毁地段,并查漏补缺,修复闪弯、倾斜、开裂石坎,并将江岸石坎由原乱石堆砌更正为规律性向内倾斜叠砌。嘉庆十一年(1806),鄞县知县周镐带领乡民修复冲毁地段,工程总长增至约650米,使基石更为牢固,并更名为“永镇塘”。

左河右江的狗颈塘

道光二十八年(1848),绅士张恕等慷慨捐资,加固修复老塘冲坍处并加阔,采用互筑泥垄覆于新老塘相接处,使两端土塘长度再次延伸,狗颈塘更为厚重和牢固。民国十三、十四年(1924、1925)间,农民协会及南塘河浚河局,对该塘进行修理的同时,将工程向西延伸192米,至北渡,被称之为“风棚老石塘”的风棚庙前。1958年初,鄞县水利局成立工程委员会,对狗颈塘作全面整修,西端设入河石步级,6月全面竣工。立有石碑,刻“公元一九五八年六月整修钩金塘工程委员会修建”“前有隔塘,汽船缓行”字样。2007年,狗颈塘被公布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2016年6月,鄞州区水利局实施的狗颈塘加固和沿江道路绿化景观工程全面竣工。工程坚持保护为主,实施中间混凝土灌浆加固,最后呈现的即是今日所见景观。

狗颈塘外受江潮之冲,内障大川之流。洪水至时,则塘岸易决。其南面是奉化江弧形大湾头,江河相夹的险要位置和低洼地段,形如狗颈。狗颈塘又因江曲弯多而河径直而过,也称“九径塘”,而出于对工程的良好愿望,则又被称为“永镇塘”。狗颈塘分隔江河,虽无乌金、积渎、行春三碶蓄泄之功效,但起到了江河间险要屏障的作用,历来被官方所重视。狗颈塘位于石碶街道车何渡村北渡自然村,是它山堰下游积渎碶与行春碶之间的配套工程,现基石牢固,河塘长约645米,长条石堆砌,石条错落有致,每约2米有石钉紧扣。路面条石长约2米,宽0.5米,用凹凸形榫卯扣接,工程牢固。由于该堤江、河间距离太狭,虽在上游已建成皎口水库蓄水阻洪,但江潮逼冲依然厉害,所以仍有现实作用。

石作构成技术

榫卯结构

修复后的狗颈塘

狗颈塘内河全貌

历代修复亦有奇闻,如嘉庆十一年(1806)塘堤又坏,百姓不敢修筑,原因不光是耗资巨大,更有奇闻说“此塘有妖”。据《国朝(清)邑令周镐重筑永镇塘记》所载,当时任其毁废,无人报告县衙。问当地人,说此塘有妖,以前历代都有修筑,民力大困,一直未告成功,所以再也没人议论修复之事。后来,周县令自己等潮水退时考察地势状况,看到了倾圮情况后,即找出了过去历代维修未能成功的原因。周县令发现塘下有松木桩而上覆石,但潮汐于下而上,上实下虚是倾陷的根本原因。解决的办法是采用相反的做法,在其倾陷之处用乱石填之,而石与水平,然后加土,复以巨石立于两旁。针对塘基狭隘而不能持久的缺陷,采取增加土塘厚度,断流截挖北岸加固于南塘中,花了5个月工程告竣。所谓“有妖”传闻也就不攻自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