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塘河-城西南塘河的迷人风光

南塘河-城西南塘河的迷人风光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西南塘河处于海曙区东环南至西一带,起点在鄞江镇光溪桥,上接樟溪河,终点在南塘老街北端的原南水门,于向阳桥折东又延伸至澄浪堰。南塘河总长23.5公里,均宽约34米,均深约1.54米。南塘的繁华与风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这条长长的河流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风光,沿河两岸名人辈出,成就了南塘河上一段人文历史的风流岁月。洞桥二孔单墩,为石砌船形墩,如一艘船驮着桥梁行驶于南塘河上。

南塘河-城西南塘河的迷人风光

城西南塘河处于海曙区东环南至西一带,起点在鄞江镇光溪桥,上接樟溪河,终点在南塘老街北端的原南水门,于向阳桥折东又延伸至澄浪堰。南塘河总长23.5公里,均宽约34米,均深约1.54米。这条内河是宁波的最大水口,也是来自四明山的主水源。

1.鄞江光溪桥

2.南水门

3.鄞江及它山堰

故事的关键就得从它山堰说起,因为它隔断了江与河。

它山堰分隔江河,内河之水从四明山心蜿蜒而下,缓缓流进南塘河,因为它的末端是日益繁华的州城。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淡水。明州城南门为长春门,又称甬水门,边上设有水门,河水直通城内,又方便舟楫进出。于是,城外南塘河岸的繁荣自然促成了南塘街的诞生。南塘的繁华与风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她没有城内的艳丽多姿,灯红酒绿,没有乡间的旷野辽阔,鸟语花香,她在城市与乡野的分界线上,城里的流光溢彩倒映于甬水门下,老街亮堂起来了,南塘河上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这条长长的河流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风光,沿河两岸名人辈出,成就了南塘河上一段人文历史的风流岁月。

它山堰之上的河流,为山谷大溪,叫樟溪河,其下游流向平原,直至南门才叫南塘河。甘洌的四明山水经樟溪河的过滤,于南塘河一路迤逦,通过23.5公里的河道,流入明州城甬水门,灌进旧时的日湖,与中塘河、后塘河流入的月湖之水相交融,又如血脉般地再分支流经城池内河。

南塘老街

月湖居士林、关帝庙 、贺秘监祠建筑

如今,城内的旧日湖,早已湮没,而月湖几经装扮,倒是更加丰神绰约,多姿多彩,只是明州城“日月为明”的妙构,从此停留在故纸堆里,再也看不到那日月交映的真容了。至于隔江而望的湾头日湖,那是很后来的事了。

城西前塘河起点鄞江光溪段

已废弃的积渎碶

三市(夏家桥)牛市场

鄞江

“明州”得益于四明山,山上下来的清清河水流经南塘河,养育了长期受咸水侵扰的城里人。但这些都不是轻易得到的。州治迁到三江口后,王县令筑它山堰而将甘洌的四明山水引入城内,日、月二湖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城市大水缸。除人民生活用水,也惠及沿线的农田灌溉、交通运输。不仅内河繁荣,沿河、街市商贸也更加繁荣。长春门外南郭,逢三逢八为市集,后称“三市”,“三市”的竹木器具都经南塘河运送而来,至明代已相当繁荣。“三市”从地摊式繁荣走向街市的升华,为南塘老街奠定了基础。

往昔的城垣已沉淀在城市记忆的深处,但作为一个传奇水乡悠远的引子,南塘河及其“三市”的旧时格局,如今却又鲜活起来了。

南塘河像陆地驿道一样成为河驿,沿着鄞江平原,与南侧的外江相随行,弯曲行进于一派乡野风光中,最后一头撞入南门水关,迎面是一片璀璨流光之地。而城市的辐射力,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沿着条条航路,奔向四明山麓的乡村野外,乃至奉化与台州……在听不完的桨声,看不尽的灯影中,渐渐地,挟古城内外水路交错之优势,店肆作坊、殿宇祠堂、民居庭院、凉亭古桥、沿河长廊等应运而生,南塘河的风流倜傥声名远播。

古代城市四面都以“郭”称,这个南郭的街市以今天的永善亭为始端。此亭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横跨南郊路,是海曙城区仅存的过街亭。它是用八根方形石柱承托木结构梁架的硬山顶建筑,三开间长廊中,明、次间柱子各有一副清人蒋鸿铨书写的对联,其中有“城望长春步步入胜,亭过永善坐坐何妨”。向前又有甬水桥,它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重修于清光绪年间,曾是古明州通向浙南和浙西的咽喉要道。桥有南联:瑞气来它山,横亘南塘凝胜地;嘉名著甬水,高飞作通津。北联:介长春通津,闲波心辉映;为丹山赤水,胜地脉灵钟。(www.xing528.com)

继续溯源而上,有启文桥,名含“启迪文风”之意,如今仍留有“秀影跨虹甬水爽”的残联,与河水相伴相生,动静相宜。虽随着城市脉搏的跳动散发出现代的气息,但在桥脚东侧及其驳岸依然带有古时气息的纤道,还原样保留着。

甬水桥

启文桥

穿过段塘就是石碶、栎社了,这些河道上的节点都是旧时的市集。从栎社老街直至星光村,是旧时的又一繁华之地。甬上“淳熙四先生”之一的沈焕,其后裔在这里生根。那时称沈家中林里,明朝出过宰辅沈一贯,还有沈一中、沈九畴等高官。值得一说的是太仆沈光文,全祖望为他收集诗文,赞赏其人品忠骨。沈太仆是南明时期弃笔从戎的领袖人物,为郑成功收复台湾起到关键的作用。台湾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台南立有沈光文纪念碑。作为台湾传播大陆文化的先师,世人尊称其为“开台先师”。

前塘听泉桥

继续上行至北渡段,河面上是一座江南常见的三孔二墩石梁平桥,桥上“听泉桥”三个大字,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近代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所题。康有为题字一事由在上海做钟表生意的乡人孙梅堂先生一手促成,也为南塘河平添一段名人佳话。

到了西杨村,有明朝一代的“甬上望族”杨氏,其一门高官如云:吏部尚书并赠太子少保杨守阯、工部尚书并卒赠太子少保杨守随、南京吏部右侍郎杨守陈、广西右布政使杨守隅、南京兵部右侍郎杨茂元等,都是喝着南塘河里的水成长,入朝为官,逐步成为国之栋梁。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聚奎里”石碑坊,展示了杨家昔日的辉煌。

南塘之水,越接近源头越清澈。洞桥镇沙港村是浙东学派著名学者之一全祖望的故里,他晚年居住在月湖西岸的桂井巷,逝世后葬于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然全氏宗祠在沙港村,坐南朝北面向南塘河。洞桥镇和洞桥村都因浙东廊桥史上难得一见的“洞桥”而得名。廊桥上还开设有多家店铺,向南延至老街。直至2007年,廊桥街市才退出历史舞台。洞桥二孔单墩,为石砌船形墩,如一艘船驮着桥梁行驶于南塘河上。石墩上游端设分水尖,似船头,宽尾于后。这里是山谷河流,虽至平原,仍有明显落差。桥墩的破水尖设计,减轻了流水的冲击力,特别是在洪峰期。洞桥始建于宋建隆年间(960—963),历史悠久,结构稳固,建筑科学,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聚奎里”石碑坊

洞桥

洞桥村西端是浙东现存最早的双孔高拱桥——惠明桥,始建于唐,跨于北岸,将南塘河之水送入惠明江。惠明桥砌筑规整,造型风雅古朴,曾被评为宁波市“十佳”名桥之一。惠明桥西有天王寺,曾是抗日战争时期“飞鹰团”的培训基地。1937年10月,重建的中共浙东临时特别委员会(简称“浙东临特”),根据战时形势与宁波的战略地位,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和进行长期游击斗争的需要,派鲍浙朝与有抗日愿望的国民党鄞县县长陈宝麟商谈组建抗日游击团体,准备一旦沦陷,进行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经过谈判,陈宝麟同意举办飞鹰团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宝麟任团长,浙东临特委员鲍浙朝任副团长,竺扬为联络股长。训练班于11月在天王寺开办,参加学习的学员有80多人,多数是进步青年、抗日积极分子,也有大革命失败后失去组织联系的共产党员。浙东临特书记朱镜我和著名报人庄禹梅任政治教官,县社训队两名督导员任军事教官。除学习军事外,还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社会科学知识。1937年冬,在此举办的飞鹰团游击干部训练班,成为浙东抗日游击力量的摇篮。

南塘河的起点,从它山堰及其配套工程算起,这里的洪水湾、官池塘、回沙闸且不说,就那座历尽沧桑的光溪桥,也凝聚着无数个古老传说。

洞桥老照片

城西南塘河惠明桥

天王寺北门的临河埠头

20世纪70年代,电影《难忘的战斗》在此取景拍摄,让鄞江美景一时出尽风头,瞬间成名。风光秀丽、山水旖旎的鄞江旧城,给了世人无尽的乡愁。光溪桥西额题“四明首镇”,面向四明山,有桥联“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东额题“光溪桥”,面向宁波城。它山堰作为一座系统的水利工程,完美实现了阻咸蓄淡、抗旱泄洪、灌溉农田的功能,科学地处理了江、河、陆、海的关系,大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实现了自然与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共存与共赢。它滋养整座州城千余年,被公认为世界遗产。南塘河开端于它山堰的“水利灌溉工程”成为造福人类的历史标志。所以,这座工程是伟大的。

南塘河源头光溪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