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钟山风景区-明初功臣墓和灵谷寺

南京钟山风景区-明初功臣墓和灵谷寺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钟山风景区位于南京东北郊,以钟山和玄武湖为中心,是来南京旅游者必游之地。钟山风景名胜区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徐达墓李文忠墓常遇春墓在钟山风景区内,除明孝陵以外还有许多明初功臣墓,其中一部分在中华门外雨花台到牛首山一带,主要部分分布在钟山之阴。在钟山北麓,现尚有二座明初功臣墓可供游人观瞻,那便是徐达墓、李文忠墓和常遇春墓。灵谷寺灵谷寺位于钟山东麓,中山陵东侧,是钟山著名古建筑之一。

南京钟山风景区-明初功臣墓和灵谷寺

钟山风景区位于南京东北郊,以钟山和玄武湖为中心,是来南京旅游者必游之地。这一带主要景观包括中山陵、明孝陵、孙权墓和灵谷寺等。钟山风景名胜区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位于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十四年(1381年)动工,翌年马皇后卒,先安葬于此。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故,葬入孝陵,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工程始告结束。现存下马坊、大金门、碑亭、石兽、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大石桥、享殿、方城和宝城等古迹。自下马坊至方城,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22.5公里,值松10万株,养鹿千头,陵前还专设“孝陵卫”,派万名士兵守卫。

徐达墓李文忠墓常遇春

在钟山风景区内,除明孝陵以外还有许多明初功臣墓,其中一部分在中华门外雨花台到牛首山一带,主要部分分布在钟山之阴。出太平门到栖霞山的路上,沿途王侯将相,坟墓罗列,丰碑石马,陂陀相接。这些坟墓历经600多年沧桑,大多已倾记。在钟山北麓,现尚有二座明初功臣墓可供游人观瞻,那便是徐达墓、李文忠墓和常遇春墓。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灭张士诚和北上灭元,都用他为大将军。徐达墓位于板仓村附近,是诸功臣墓中保存较好的。入口处有神道碑一座,碑文标点符号,在我国碑刻史上很罕见。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和马夫、石羊、石虎、武将以及文臣各一对。最后是徐达夫妇合葬墓。李文忠墓位于太平门外蒋王庙。墓前有神道碑一座,神道石柱、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时。石马和马夫只有一只,另一只未雕成,大致成形的石料仍搁置一边。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字保儿,盱胎(今属江苏省)人。朱元璋的外甥,一度姓朱。19岁为将,骁勇善战。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明初名将。安徽怀远人,农民出身。初随刘聚起兵。1355年弃刘聚归顺朱元璋。

孙权墓

明孝陵门前有座土丘,原名孙陵岗,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陵岗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这样在营建孝陵时,仅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孙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钟山第二峰茅山南麓,东毗灵谷寺,西临明孝陵。根据孙中山生前的愿望,民国政府于1929年6月1日将其遗体安葬于此。

陵墓建于1926年1月至1929年春。有墓道、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望柱、祭堂、平台、石级、围墙等工程。墓建工程的设计师吕彦直把主要建筑放在一条中轴线上,整个建筑成自由钟形。前面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窿圆顶就像钟的摆锤。祭堂顶作穹窿状,中央有大理石坐像,是法国籍的波兰人保尔·朗多夫斯基于1930年在巴黎雕刻。坐像四周用半浮雕雕出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故事。堂内四壁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墓室内的矿穴里有大理石的孙中山卧像,为捷克雕刻家高祺所雕。孙中山的灵柩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所有谒陵者进入墓室后都很自然地俯首向孙中山卧像行注目礼。

除陵墓主体建筑外,在中山陵四周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物,是由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投资修建的。著名的如戴季陶中山大学同学捐建的铜鼎;华侨捐建,刘敦桢设计的光化亭;旅美华侨与国民党辽宁省部合捐的音乐台;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建的流徽榭;叶恭绰捐建的仰止亭(亭旁是叶恭绰墓);广州市政府捐建,赵深设计的行健亭等等。

孙中山纪念馆

原名藏经楼,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国佛教协会于1934年11月发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楼专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著作而建,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壁面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1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调、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楼前有广场和二段石阶,石阶正中是八级花台,花台上竖立一尊高2.6米的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是孙中山生前好友日本实业家梅屋庄吉赠送的。1929年3月6日梅屋庄吉亲自将铜像送至南京,竖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2年11月,汪精卫令将铜像迁于新街口广场正中。1966年迁至中山陵。

美龄宫

原名“小红山官邸”,是一座两层楼,位于中山门外明孝陵四方城以东200米处南侧的小红山上,建于1931年冬,占地120亩,由南京市政府设计建造。当时建造这座房屋是作为主席(即林森)官邸。迨至房屋落成,林森已不是主席了,所以林森始终未迁居于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把房屋维修一新,拟作总统官邸,由于附属设施不足,且四周缺少树木,孤矗显露,一直没派上用场。1947年10月大厅改名“凯歌堂”,置高级木椅和皮椅百余件,供去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休息用。蒋介石宋美龄常来此休息和住宿。现在这里是游人游览中山陵后休息用膳的佳地,设有茶馆、小卖部、餐厅。

现在二楼东首还保留着宋美龄卧室的原状,室内除一张宽大的双人床外,中间摆一张小圆桌,四张沙发红木椅,半截橱,梳妆台和床头柜等一如旧陈。

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钟山东麓,中山陵东侧,是钟山著名古建筑之一。始建于南朝梁代,明初建明孝陵时迁至此,是古代钟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惟一留存至今的。明代的灵谷寺占地500亩,供养1000多名寺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孝陵的皇墙,规模宏大。寺内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说法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可惜,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均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无梁殿东建造龙王庙,共造山门、正殿、客厅、僧房、斋堂、厨房等计25间,光绪年间,又陆续修建了宝公塔、金刚殿和天宝殿。1928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在灵谷寺旧址建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灵谷寺原有的佛像全部并入龙王庙中。此后,龙王庙就称灵谷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灵谷寺,就是清同治六年重修的龙王庙。今日的灵谷寺位于无梁殿东面,寺门对面有照壁一堵,上书“宝誌掸师应化真身道场”十个字,说明灵谷寺原是一座祀奉宝誌的佛寺。大门的门楣上有于右任题书的“灵谷寺”三字。入山门便是弥勒殿,东侧墙上嵌有“灵谷寺龙王庙记”碑,叙述了龙王庙的历史;西侧墙上嵌有“祈雨碑”,记载了明清两代南京地方官和老百姓来此求雨“应验”的事迹。

入山门穿过大院便来到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及十八罗汉像。大殿东院正厅为玄类纪念堂,供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师像,像前奉有玄类顶骨纪念塔,两侧陈列玄奘生平介绍和他译撰的佛经317册。后院的“深松觉苑”,石额为明代遗物,内有藏经楼、法堂、祖堂、客堂等。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堂

1928年11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将灵谷寺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以原万工池以北为公墓入口,改大门为拱形门三座,进门置宽广的甬道。在天王殿旧址建阵亡将士牌坊一座,坊为五楹,全部钢筋水泥结构,座基外镶花岗石,盖绿色琉璃瓦,饰水泥脊兽。斗拱三级,四角翘起,十分壮观。坊前中门门额上均饰瓷质国民党党徽。坊前石雕貔貅一对。过牌坊,沿石板路,穿过一院落,即是阵亡将士纪念堂。纪念堂址系原来的无量殿,因供无量佛而得名,明代迁寺时所建。从殿基到屋顶,全部用大砖砌成,不用寸木根钉,也无梁椽,由于“量”、“梁”谐音,人们又称它为无梁殿。1928年后,改为阵亡将士纪念堂,原供三尊无量寿佛的位置改为祭台,嵌三块石碑,中间碑刻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刻《国父遗嘱》,右碑刻《国歌》。四壁镶嵌110块石碑,镌刻北伐阵亡将士姓名,计33000多人。

从无梁殿后门出来,瞻仰过第一、第二、第三公墓,游客即来到阵亡将士纪念馆,这是原灵谷寺律堂旧址。1929年改建为阵亡将士纪念馆,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抗战时遭破坏。1949年修复,并改名为“松风阁”。阁后有一座石质精雕二层古式宝鼎,上刻“名鼎垂勋”四字。

过宝鼎沿一条100米长的雨道列了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或称灵谷塔,建于1931年至1933年,塔基是直径30.4米的大平台,平面为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杆。塔的正面有石阶,正中是一幅“日照山河”图,用白色花岗石雕成。

灵谷塔九层八面,全用钢筋水泥建成,塔身贴花岗石。底层正门横楣上有高艺林题写的“灵谷塔”三字,后面门额刻有傅焕光所书的“有志竟成”四字,外壁四周是蒋介石题的“精忠报国”。塔高60.5米,塔顶6.2米,每层外有走廊,围以石栏。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此塔是著名建筑设计师茂菲和董大酋共同设计的。从第二层至第四层,每层内壁上嵌有孙中山1924年11月30日北上时向黄埔军校官兵们作的告别辞,于右任书,共12块,第五层至第八层嵌有孙中山1924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作的开学词,吴敬恒书,共16块。第九层内外无碑。(www.xing528.com)

宝公塔、三绝碑

位于松风阁西侧50米处的丛林中,是南朝梁代高僧宝誌的墓塔。

宝誌和尚生于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据说生在一株大树的鹰巢中,被一姓朱的妇女收养长大,所以宝誌姓朱,后人把他描绘成长着鹰爪的异人。7岁出家钟山道林寺当和尚。为人聪慧,料事如神,梁武帝也常去请教他有关治国大事。梁天监十三年(514年)病死,梁武帝将他葬在钟山独龙阜,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为他建造了一座五层宝公塔。次年梁武帝又在塔前为宝誌建了一座开善寺,这就是灵谷寺的前身。

在宝公塔的正面嵌一块黑色石碑。此碑原在梁武帝建的开善精舍内,是六朝著名画家张僧繇画的诺公像。到了唐代,誌公画像碑业已风化殆尽,又由吴道子重绘,赞文由李白起草,颜真卿手书,《十二时歌》为赵子昂手迹,后人认为,在一块墓碑上同时包容诗、书、画三种时杰绝艺,在全国尚属仅见,所以后人将此碑称为“三绝碑”。可惜唐碑早已被毁坏,现在嵌在塔前的碑是乾隆年间灵谷寺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制而成。碑额上有“净土指南”四个字,是清乾隆皇帝南巡时游灵谷寺加题的。

塔前80米处是誌公殿,建于1934年,原供宝誌像,也称像堂。殿内朝北的墙壁上左右各镶一块碑,左碑是1941年重修灵谷寺誌公塔碑记,右碑是明洪武十五年礼部尚书刘仲质撰写的迁葬记。殿前还有明代遗物“飞来剪”和双龙石。

谭延闿墓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庵,湖南茶陵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12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湖南国民党支部长,湖南督军兼省长,国民党第二军军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

谭墓在灵谷寺东北的山坡上。始建于1931年9月,1933年夏完成,由著名建筑家杨廷宝等人设计。

谭墓的起点是“灵谷深松”碑,此碑原刻有蒋介石亲笔题书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前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公延闿之墓”等字。解放后改为“灵谷深松”四字,由当时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题书。墓道尽头是一个小广场,北有一座三楹汉白玉石牌坊,坊柱上原有对联“凤翔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后有一块国葬命令碑,今字迹均不存。

廖仲恺何香凝

位于钟山南麓天堡城下,明孝陵以西,背倚钟山,面临前湖,环境优美,建筑雄伟,别具一格。

廖仲恺(1877—1925),字思煦,广东惠阳人。早年襄助孙中山奔走革命,为同盟会的骨干。孙中山逝世后,他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殉难。1926年6月,灵柩由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运来南京,9月举行国葬于此。

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原名谏,又名瑞谏。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参加讨袁护法运动。1924年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拥护国共合作,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是1925年孙中山临终口授遗嘱时的在场证明人之一。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9月6日,灵柩运来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墓建于1937年,墓前有一高4.4米的墓碑,题“廖仲恺、何香凝之墓”,为廖仲恺之子廖承志手书。

航空烈士公墓

位于钟山北麓太平门外王家湾,建于1932年8月,由国民党军署建造,占地50亩。主要建筑有牌坊、左右庑、碑亭、祭堂、纪念塔等,两侧的墓地上排列着168座墓碑和坟墓,主要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航空烈士,有的是抗战胜利后从杭州上海、苏州、武汉、太原、衡阳、昆明、成都、南昌、重庆、南宁、桂林等地运来的烈士灵柩,其中有美国飞行教练肖德(肖百特)、苏联航空志愿队大队长尔拉夫孟诺、飞行员金爵洛哥、卢八丁、史托维以及我国航空大队长高志航、队长刘粹刚、分队长阎海文等烈士163名。

墓地依山设置,气势雄伟。门前牌坊为钢筋水泥结构,高8.35米,横额上阴刻“航空烈士公墓”,两侧由何应钦撰联:“捍国骋长空伟绩光照青史册;凯旋埋烈骨丰砷美媲黄花岗”。坊后背面由蒋介石题词:“精忠报国”。

中山植物

原名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实际上它也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物之一。位于钟山南麓,明孝陵附近,建于1929年,后屡经战乱,遭受严重破坏,1954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批准,定名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现在已是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观赏和植物学知识普及教育的基地

该园占地187公顷,有花木展览温室、药用植物园、植物分、类系统园、树木园、蔷薇园、地中海景区园、经济植物选育区、科普及展览区、水生植物展出区、试验苗圃、研究办公室、科学成果推广区以及自然植被保护区等,共收集培育了三千多种植物,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1980年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建立了姐妹园关系。

蒋介石墓址正气亭

从明孝陵石桥东一条石子小路前行,不多远便可看到为纪念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兴建的“定林山庄”。由此前行几十米,便可看到紫霞湖,紫霞湖因紫霞洞而得名,紫霞洞原名朱湖洞,即道书中所说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巅隐居洞中,朱元璋做皇帝后,封他为紫霞真人,洞也因此得名。

湖周林木青翠,红枫姣艳。沿湖边前行,过一小巧石桥,右转上山便可到达正气亭。正气亭在紫霞湖东岸,紫霞洞前,介于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间。亭为方亭,重檐飞角,上盖蓝琉璃瓦,苏州花岗石基础,大红立柱,彩绘顶梁,金碧辉煌。亭后花岗石挡土墙中央镶嵌一块碑刻《正气亭记》,碑文为孙科撰写。

原来“正气亭”三字为蒋介石亲书,并撰楹联一副,上联“浩气远连忠烈塔”(忠烈塔指阵亡将士纪念塔),下联“紫霞笼罩宝珠峰”(指明孝陵宝顶独龙阜玩珠峰,上款“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下款“蒋中正”。)这块墓址前临紫霞湖,后靠紫金山,东邻中山陵,西毗太祖墓。蒋氏之所以亲自选择这块墓址,据说寓意自己比明太祖朱元璋高明,故将墓址建在高于明孝陵处,又要尊重孙中山,故又低于中山陵。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即闻名的天保城上,原名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29年筹建,1934年9月紫金山天文台建成,现设有历算、恒星、行星、射电天文、实用天文、天文仪器、空间天文等研究室,以及人造卫星观测研究室、计算机机房等,开展了系统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还陆续发现了一批小行星、彗星、变星等新天体。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现在紫金山天文台还保存着天球仪、浑仪、简仪、圭表和地平经纬仪等部分古代天文仪器。这些仪器都是1934年从北京运来南京的,1935年安置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37年,南京被日寇占领,仪器也横遭厄运,仪体上的龙爪、龙角几乎全部被破坏。圭表也被锯过,至今锯痕犹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