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似声带,用气吹响它”,这是我在上课时做打嘟练习前提示同学们的话语。打嘟练习是声乐演唱训练中的有效手段,是理顺气息、放松口腔和喉腔的好办法。那么,能否把打嘟和哼鸣这两种不同的练习技巧结合起来呢?能否在同一个音阶练习中进行打嘟与哼鸣的转换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多年的演唱教学实验总结,我确定这一想法不但行得通,而且更有利于声乐演唱练习中气息与共鸣的无缝对接。在平时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采取这个训练办法来让学生体会均匀的气息、哼着“唱”的共鸣、找到声带的振动。带着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在三十多年声乐教学、演唱、学习、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实践性教学探索,使声乐演唱技术训练更加丰富、更加有效,达到声乐技术训练中气息运用的微观作用与歌曲演唱中共鸣、咬字的宏观有效融合。
(一)所取“作用”和向上“靠拢”
打嘟可以是无声的,这时只有气息经过呼吸通道传递到放松的双唇;也可以是有声的,由肺叶扩张以后,挤压横膈膜,这时下腹部给气,产生气流冲击声带,让声带振动起来,随后又遇到放松的双唇阻挡,从而形成了一连串的“嘟噜”声,之后再加上各种音符的组合。
关于打嘟练习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声乐演唱中的打嘟练习有助于歌者体会正确的气息位置,能使横膈膜、腰腹部的肌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气流吹动声带。形成持久的气流冲击力必须利用腰、胸、腹吸气肌肉群的收缩运动,后腰要立住,使胸腔下部(横膈膜)和上腹部扩展,横膈膜下降。通过这些部位的协调运作,落实“气息支点”。
第一,有利于歌者唇、齿、喉、牙、大舌等器官的相对放松,在放松的情况下,寻找呼气如抽丝的控制与声音位置的记忆;第二,有利于增强呼吸能力,使歌唱者建立起良好的运用气息和控制气息的能力;第三,为向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和获得高位置起到铺垫性作用。
经常做打嘟练习的同学,对气息支点的概念都会有较为理性的清晰认识;打嘟练习不仅有助于喉头的“气平面”的稳定,还有利于训练纯净的声带,帮助声带越来越灵活。声带是发声的振源体,要想让声带产生纯净的基音,就必须在发声时找到声门的“适度感”,这还在于进行打嘟练习时,呼吸器官产生气柱气流冲击声带,引发高频基音激起口腔以上部位声音通道中的气柱共振,随之产生的气压增大,并伴随着来自小腹、后腰的强气压,同时作用于喉内肌,这才能使喉头保持相对稳定。通过打嘟练习能使声带始终处于一种气息吹动的“自由振动”状态。
对于气息比较浅的演唱者来说,没有较深的气息支持,长时间的“嘟噜”是打不出来的。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一直需要有较深的气息支持,即便是在上下嘴唇合拢的状态下吹气,没有较深气息支撑也很难发出“嘟噜”声,这时非要打嘟噜的话,短时间内可以使用强气流的冲击从而来迫使上下嘴唇发出“嘟噜”声。但是这种“嘟噜”声对声带的冲击力较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所以,了解和掌握在气息的支持下进行打嘟噜练习的方法是演唱者必须做到的。
其方法是:
让学生坐在沙发上,头、身体、腰、全部放松下来,同时使他们心里专心致志地将嘴唇和鼻腔安放在一起,找到气息,用口、鼻缓缓吸入气息,这样练习下来,就能体会到腹部、腰部、背部有明显的膨胀感。经过几周的练习(通常三周到四周就能掌握)后,接着就可以进行站立练习。
在声乐演唱练习中,普遍认为打嘟练习主要是训练演唱者的气息保持,共鸣区的扩张,同时也是为发声练习做准备的,这已经在声乐教学中基本达成共识,很多学生在课下也是这么练习的。歌唱训练中的打嘟练习是在自然状态下打嘟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地练习美化、夸张,并且我认为,打嘟噜练习除了具备上面所说的作用以外,最为重要的是可以寻找到声带的振动,感受声带发出的音色、音质。
歌者在练习中如果吸不进较深气息,找不到气息的支撑点,八度音阶、两个以上来回的“嘟噜”是打不出来的,即便憋着把它打出来,“嘟噜”声也是短暂的。但就简单地从气息保持的角度来讲,无论哪一条发声练习都能够起到锻炼全身呼吸肌肉的作用,当然,歌唱呼吸是以锻炼横膈膜肌肉为主的。多做打嘟练习,能起到进一步加强横膈膜肌肉的作用,使气息的保持时间更长久。
另外,打嘟练习除了对演唱者气息训练有较大的作用之外,它还是最好的向鼻腔共鸣靠拢的练习。不论是简单的单音半音递进练习,还是练习三度音阶半音递进练习、五度音阶半音递进,或是八度音阶半音递进练习,甚至九度音阶半音递进练习的来回流动,从一个来回开始,大一一个来回、大二两个来回、大三三个来回、大四四个来回、研一五个来回、研二六个来回、研三七个来回。
例如在进行五度音阶123454321练习时,开始的第一个音“1”用打嘟练习,到“5”用哼鸣往下练。同时不论是上行音阶抑或是下行音阶,在整个打嘟练习的过程中,随时都可以轻松做到从打嘟练习转换到哼鸣练习。
在练习的时候分两种情况:第一,对于学习过哼鸣练习且哼得正确的同学,可以在打嘟练习保持气息的支撑下转换为哼鸣练习,并在保持气息的同时,将下行音阶的自由音延展得更长,也可以实施强、弱练习的对比。记住打嘟时的气息感受与哼鸣时的气息感受的强弱对比。正常时候,从打嘟转换为哼鸣后会感觉到气息的力量在明显减弱。也可以把打嘟和哼鸣的练习互换一下。第二,没有练习过哼鸣的同学,这时他们就有可能不能将下行音阶向哼鸣靠拢并做好,这时可以告诉他们慢慢地、把下行的每一个音往鼻腔里哼一下即可,能感觉到鼻翼在震动。
(二)反向练习所起的作用
我认为,哼鸣练习具有诸多的好处,最根本的益处就是起到了声乐教学演唱练习中调节、寻找、固定“高位置”的作用,也就是“面罩”作用。哼鸣练习能迅速找到声音的“高位置以及深气息”,使它们协调统一。“哼鸣”练习是我在声乐教学演唱中每天必须运用的常规练习方法之一。在客观教学中,哼鸣练习的感觉对于每个声乐演唱学习者都会有较大不同。有了鼻腔哼鸣的高位置,再有意守丹田的深气息,就可以在演唱发声练习中体会到气息与声音的“对抗”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要落在气息上,气息与声音的有效结合。
在进行哼鸣练习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明显的身体由内向外的扩张感,它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声音“聚力”的传播点。哼鸣练习除具有以上作用外,还能让身体肌肉建立起正确的力量运动震动规律,不断地练习加强正确的肌肉发音机能,形成正确的歌唱肌肉群记忆。学生在练习“哼鸣”时,一开始并不需要哼多高,熟练以后可以尽量哼高一些,关键是体会“哼鸣”时身体内部的运动规律。在开始进行开口哼鸣练习之前,要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哼鸣”力量支点,在力点不变的前提下,再开始进行开口哼鸣练习,接着练习张开口腔的发声练习,吐字、咬字歌唱练习,这样整个咽腔形成发声时声音的部位不变,吐字咬字部位不变,吸气后呼气时气息的支点与肌肉用力支点不变。
(三)互换交替训练(www.xing528.com)
“哼鸣”练习时,一开始多数是进行从上往下的音阶练习,这样可以避免演唱者气息的上浮,从而造成喉头的紧张。比较简单的有三度下行音阶练习,随着演唱者气息控制能力的逐步增强,可以增加练习的音域,即从三度音阶逐步扩展到四度、五度及八度(这就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定)。在哼鸣与嘟噜两个练习都熟练以后,就可以进行哼鸣练习与嘟噜练习二者间的靠拢练习。这里同样以五声音阶123454321为例,开始的第一个音“1”用哼鸣练习,到下一个“5”用打嘟下行练习。在练习的时候也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打嘟练习做得正确的同学,就可以开始在哼鸣中练习气息,并在共鸣的支持下转换为打嘟练习,对于那些没有练习过打嘟的同学,只要将下行的每一个音打出“嘟噜”即可;并在保持吸进身体内气息的同时,将下行的音阶音延展得更长,进一步体会哼鸣时的气息与打嘟噜时的气息的强弱对比。正常状态下,从哼鸣练习转换为打嘟噜练习后,气息的力量也会明显增强。打嘟噜练习向哼鸣练习的靠拢训练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一般一到两周),即可进入到打嘟噜练习与哼鸣练习的转换(或哼鸣与打嘟的相互转换)。
在目前的声乐技术训练中,打嘟噜练习与哼鸣练习都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单独的训练方法。这一训练方法在练习的初期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耐下性子。在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它对于学习者的气息与共鸣的有效融合具有巨大的辅助作用。
“打嘟练声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练声法,但在打嘟时很多学生会因为气息不流通导致打嘟受阻,或是找不到腔体振感而使打嘟无意义。正确的打嘟需要结合科学、实用的方法。站立时身体自然放松,身体稍微向前倾,有助于延长气息。喉部放松,鼻翼扩张,鼻孔出气,鼻腔振动,双唇放松、小腹用力拉。我在上课时给学生打比方说:“嘴唇似声带、用气吹响它。”吸气时要一口气吸到位,呼气时均匀给气,打嘟时双唇要放松。双唇振动是由呼气时的气流产生的。打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声带的练声方法,在做其他练声或演唱的时候,要记住打嘟的位置,利用打嘟找到演唱时声音所在的位置和打嘟时的声带如何震动,气流如何呼出,嘴、大舌、喉器、颈部是怎么放松的,以及打嘟时所发出的声音音色和音质。先做无声的打嘟练习,就是只有气息经过嘴唇的气流声。之后开始做有声的打嘟练习,先学习有声无音高的打嘟,然后再带入音高,寻找声音的位置。难点在于:第一,有声打嘟要避免挤、憋、压、撑、牵喉器。第二,气息贯穿全身,以丹田、腰腹、肺为主,要尽量保持。
十度打嘟快速音阶练习:要求呼气均匀、声音连贯、位置清晰、喉部放松。这个练习法的难点在于喉部打开与声音位置的统一。
打嘟与开口音、闭口音结合练习,一边找打嘟时的共鸣腔体,一边训练开口、闭口时喉气的稳定,将三者结合在一起练习。大舌一定要放松,不能因为三者的结合练习比较复杂就忘记之前说过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式的练习要放松身体,感觉自己的身体像一个气球,收放自如,气沉丹田,胸腔打开、双肋保持。牢记“吸气如海绵,保持在小腹,呼气如抽丝,共鸣在鼻翼”的原则。
八度打嘟与开口音、闭口音结合练习(循环往复4遍)。很多声乐演唱者都有一种感受,打嘟练习在训练声音的同时还训练了气息,最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按摩我们疲劳的声带,找到声带的震动。我们天天都做的哼鸣练习就是获得歌唱中鼻腔以上共鸣“高位置”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平时的声乐演唱与训练过程中,也在大量采用这些手段。“打嘟”与“哼鸣”两者都是声乐演唱气息训练的有效手段,为了达到合二为一的理想效果,为提高练习曲目的效率,我把这两种侧重点不太一样的声乐练习方法做进一步的融合,在一个音阶中实现了“打嘟与哼鸣”的练习转换,这样练习使声乐的技术训练更加高效。经实践性教学证明,这一练习不但行得通,使学生在技术训练中气息运用更加得心应手,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在声乐练习中吐字咬字的转换。
在练习时我经常要求学生: “双唇放松、呼气均匀、声音统一”。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对建立头腔共鸣和高位置声音起到引领和协助的作用。从生活中的打嘟到歌唱练习中的打嘟有一个练习过程。关于打嘟练习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我一直是坚持认为,打嘟练习有助于体会正确的气息支点,能使横膈膜、腰、腹、背部的肌肉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气流冲击声带。
第二,打嘟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气息保持、声音高位置的寻找记忆、肌肉的记忆和声带的震感,同时也是为发声练习做好准备,是声乐技术练习的前期准备,我要求学生在课下也要坚持这么练习。
第三,打嘟练习有利于歌唱者练习气息,培养歌唱者良好的运用气息和控制气息的能力;有利于演唱者唇、齿、喉、牙、颈相对放松,使演唱者的演唱在气息的支撑下进行,根据声乐作品的实际需要,在身体充分放松的情况下,寻找到气息与声带结合的感觉。
以八度音阶123456717654321为例,开始的第一个音“1”用打嘟练习,到下行时的“7”用哼鸣保持两拍。在练习的时候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对于开闭口哼鸣练习做得正确的同学,可以在打嘟练习气息的支持下转换为开闭口哼鸣练习,并在保持气息的同时,将下行音阶练习得更加悠长,同时体会打嘟时的气息与哼鸣时的气息的强弱对比。这种从打嘟到哼鸣的靠拢练习,可以为打嘟和哼鸣的互换练习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从打嘟转换为哼鸣后气息的力量会明显减弱。其二,对于没有练习过哼鸣的同学,可能不能将最后的靠拢做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只需要将最后一个音往鼻腔哼里一下即可,其感觉是鼻翼有震动感,鼻孔在出气。
虽然哼鸣练习具有诸多的作用,但最根本的是声乐教学中常说的调节“高位置”的作用。哼鸣能起到“高位置、念字、深气息”的协调统一,在日常的教学中,开闭口哼鸣的感觉对于每个声乐学习者可能会有差异。我们常说的气息与声音的有效结合,其实是在有了哼鸣的高位置,在有比较深的气息的发声练习中,体会到的气息与声音的“阻抗”力。
开闭口哼鸣练习除具有以上作用外,还能在进行开闭口哼鸣练习时,让练习者的身体有明显的由内向外扩张感。让练习者可以体会声音传递的点,建立起正确的鼻腔骨骼、肌肉力量的运动震动规律,从而不断地锻炼和加强正确的发音机能。关键是体会哼鸣时身体内部力量的有机运动规律。在具体指导学生练习哼鸣时,并不需要哼多高,当学生掌握了开闭口哼鸣时正确的力量支点后,在力点不变的前提下再练习张开口腔的发声练习,这样在以后的咬字歌唱练习中,才能做到咽腔形成声音的部位不变,形成声音的咬字部位不变,气息的支点与肌肉用力支点不变。
以“哼鸣”向“打嘟”靠拢为基础的二者的转换:
当“哼鸣”练习掌握得较为熟练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哼鸣”练习向“打嘟”练习的靠拢练习,其方法与“打嘟”练习向“哼鸣”练习靠拢的方法同理。
“哼鸣”练习起初可以以比较简单的三度练习进行,可避免学生气息上提从而造成喉头的紧张,且较多采用下行。随着学生气息控制能力的逐步增强,可以从三度音阶逐步扩展到四度、五度及八度(当然,在具体训练中应视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