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数字资源独特优势的互动类资源,学生在电子书包支持下的课堂上,虽然已经开始接受并逐渐适应新型学习方式,但是学习效果未能达到师生满意的程度,仍旧存在众多困境有待解决。关于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学习方式转型中遇到的困境,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目前电子书包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资源提供的要求
无论是问卷、课堂观察还是访谈的结果均显示,目前电子书包的资源供给对多种学习方式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而对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支持力度则更加有限。在数字环境的支撑下,教师开始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有按学生学习程度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愿望,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环境,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或者项目学习,一定是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作为支持的。电子书包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工具得到充实,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独特功能与特性,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从而促进自己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虽然电子书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为数不少的数字教学资源,但是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性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但是选择一定是以不同的资源作为支撑的。就目前电子书包的资源状态来讲,对于同一主题的资源,还没有实现多角度、多样化的呈现。这一方面受限于电子书包的硬件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资源建设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此,对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我们仅从实践研究中搜寻到一些零散的证据,还没有切实可靠的规模化的证据来佐证。从对学生的访谈来看,他们对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是非常憧憬的,这种需求正是未来电子书包资源、工具、平台建设的方向。
(二)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操作能力无法满足学生的高阶思维需求
电子书包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工具得到充实。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独特功能与特性,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从而促进自己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电子书包作为一种外部认知工具,学生如果能够合理操作,充分利用电子书包的特性和功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实现更高一级的思维活动。然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电子书包接触不多,对其功能没有深入了解,在操作时大多数只是熟练使用电子书包的听读功能,对于其他的功能,比如虚拟学具、实验操作、联机互动等,利用较少,将电子书包看作简单的数字化的“课本”,通过点读教师推送的任务自学较简单的记忆性、概念性知识,然后复述回答,至于更高一级的思维活动很少主动参与,仅仅实现了认知工具的第一层作用,学生学习资源利用价值不高。
(三)学生无法有效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学习资源
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同步练习、媒体素材以及教学设计五个方面。根据研究发现,无论是课前的自学阶段还是课上的自主学习阶段,还是课后的复习阶段,大多数学生倾向于依赖电子书包里的电子教材和同步练习,对于电子书包所包含的其他资源,例如多媒体教材和各种学科工具,以及拓展链接和搜索功能,只有少数学生会用到。从使用的种类可以看出,不单单是学生,教师经常在课堂上使用的数字资源,也主要为演示类图片、视频、课件等资源。这就浪费了电子书包作为海量信息载体的最大优势——信息的延伸和拓展,此外,电子书包中涉及的教与学资源,与传统信息化资源相比,仍未发生实质性变革。例如:电子教材有的并未实现文字、图片、音频的一体化,只是将课文内容电子化;同步练习题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点练习,发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习题不多;等等。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不具备足够的信息意识,导致很多时候,一节课下来收获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字词和概念学习,无法深入理解新知识的结构和内涵,构建属于自己知识框架。这就使得电子书包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陷入资源浪费的尴尬局面。
(四)学生仍然无法摆脱被动接受教师推送任务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研究结果显示,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虽然固定分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形式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方式,但讲授式教学依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大多教师无法摆脱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的桎梏,按照教学课件展开知识讲解,有时教师指定学习模块,规定时间让学生自学,同时穿插同步练习和课堂小测。这样缺乏创新的教学设计导致电子书包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换汤不换药”,电子书包所扮演的角色无异于以往的多媒体计算机。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且大多是不需要高级思维参与的记忆性、重复性知识内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缺乏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伴随而来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能感差等问题。使学习方式的转型流于形式,为应用技术而学,使技术成为了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帮凶。这是电子书包乃至整个信息技术应用以来,一直无法成功突破的困境,主要由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等多种因素造成。
(五)电子书包不能够持续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
电子书包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呈现的单一性,它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通过调动学生的视听通道,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电子书包除了多彩的教材教辅内容外,还包括了字典、学具、实验器材等虚拟学科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手点击需要的学习工具来辅助学习,方便快捷,不会因为手边没有相应的学具而影响学习进度。这样的个性化虚拟学具,不但满足了学生个人学习需求,还有利于教师更加方便、灵活地进行教学。但是,研究发现,电子书包却并不能够持续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在接触电子书包之处,学生由于好奇,会对数字资源产生相对浓厚的兴趣。数字资源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对课堂趣味的要求。可是,数字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课堂上,更多的却是作为帮助教师展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工具,学生被屏蔽在技术之外,缺乏参与。此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无非是幻灯片播放,简单的图片转换以及简短的视频补充,除部分精彩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之外,这种模式化的应用方式在学生眼中早已习以为常。最后,学生虽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习交流,分享学习经验,提交学习结果,但是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控制较为严格,只有在部分固定课程以及所谓的公开课程中,才允许学生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热衷程度逐渐降低,而电子书包也不能持续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
(六)家长对学生接触和使用数字资源的态度消极(www.xing528.com)
电子书包虽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但是家长们对学生接触和使用数字资源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家长们认为,数字化资源的运用,会分散学生对于原本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学生会游离于其他的网络资源而不关注于学习本身。认为是‘变相地玩’,也担心学生会游移于其他的网络资源而不专注于学习本身。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部分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便捷性去浏览许多与学业无关的内容,在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影响。这就要求学生自身能够严格把控课外应用电子书包的时间,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安全的浏览资源,家长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给予意见和看法,电子书包本身也不能仅仅是由一个注册号链接的手机终端,他需要有更高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家长对于学生接触信息化资源依旧有着各种各样的顾虑且态度消极。”[2]
(七)教师综合素养水平不足弱化电子书包学习效果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效果良好与否的导航者。教师在使用电子书包开展教学时,能否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能否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否顺利组织教学,使电子书包的价值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型中得到充分挖掘,都取决于教师这一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教师在总体上已经认可数字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便捷性和丰富性,甚至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数字资源的使用已经实现常态化。因此,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以及对电子书包的态度等,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型极其重要。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积极接受新型教学辅助工具的,但是教师的综合素养却并不高,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的理解具有一定片面性。由于教师对电子书包不够熟悉,使得他们在使用电子书包教学时,陷入了“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局面,无法充分利用电子书包的功能和特点,以实现电子书包教学与电子书包学习的无缝对接,要么是在练习阶段让学生使用,要么是在自由阅读时使用,电子书包被当作一个教学演示工具,远远无法达到转变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效果,从而弱化了电子书包辅助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教师所处学校的数字化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区经济条件不同,学校教学设备也会有所差异,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教师无法接受较为全面系统的信息化学习,因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师多数情况下只能使用静态的图片或是视频等简单、缺乏交互性的数字资源。而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养水平不足,则弱化了电子书包学习效果。
(八)电子书包学习方式无法推广普及
“课本作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有力工具和载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它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媒介。在载体、形式及编辑、出版、发行上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电子书包项目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信息化已然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然而电子书包在中国应用至今,十几年的历程,仍旧只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北京等地区试点应用,没能推广开来。”[3]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子书包的投放使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对于经济落后的三四线城市和区县乡镇学校来说,仍旧是天方夜谭。虽然电子书包的生产厂商一再研究新的技术,试图降低其成本,提高电子书包的性价比,但仍无法解决经济因素给电子书包的普及所带来的障碍。此外,电子书包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科。目前看来,在中小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应用电子书包的实践较多,且不乏精彩课例。然而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需要教师逻辑推理和实物演示较多,电子书包应用方式就出现阻碍,有时甚至是画蛇添足,起到了事倍功半的反作用。由此可见,电子书包的应用只是停留在实验阶段,并且在学科应用上存在局限性,没能得到普及和推广。
(九)电子书包当前发展状况无法满足师生需求
电子书包的快速发展,使得师生对信息技术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使用已经习以为常,虽然电子书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为数不少的资源便捷,但是电子书包能够提供的资源毕竟有限,仍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师生对电子书包的发展期望,也越来越高。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希望电子书包能够突破技术限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只通过教师操作呈现教学效果,也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其能够与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更加深入的接触。同时,希望电子书包能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技术支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数字化资源虽然已经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但是对于知识的重难点,数字化资源能够解决的问题有限。因此,教师对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还有很多需求。
(十)数字教学资源运用不均衡
研究显示,在数字化环境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已更加善于使用除纸质教科书以外的交互式数字资源,学生对新型的学习方式也逐渐接受。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却并不均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使用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数字资源的使用已经实现常态化,而在学生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则仍旧以使用纸质教科书和试卷为主,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未很好地运用。其二,研究发现,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生间的交互性,为学生课上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石。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学校虽然应用得当,但是在家校联通学习上的应用却相对薄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备不均,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可以利用PC、电子白板、多媒体资源开展教学,然而在家时,使用数字产品开展在线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二是家长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理解度不够,重视度不高,参与度不强,不能够很好地通过电子设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其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存在主体差异。纵观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软件、插图,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字资源几乎没有。白板代替了黑板,资源代替了课本,信息技术资源更多的是帮助老师展示教学内容,却将学生屏蔽在技术之外。这样虽然可以更生动地呈现教学的内容,但学生却只是技术的“旁观者”。纵然有相应的技术操作,也是以教师示范操作为主,学生观摩练习为主。可以预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及运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除上述内容外,电子书包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数字化资源为课堂增加了更多的趣味,增加了师生间的交互,但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压力。这些问题,仍需日后进一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