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特征由学习方式形态的变化具体地表现出来。一般说来,从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处主被动的状态来看,人的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形态;而从人生存的关系来看,人的学习方式又分为个体学习和群体学习两种基本形态。如若从技术变革引发生产方式变革,并由此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不同发展阶段的角度来审视每一阶段的学习方式形态,则复杂得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学习方式,往往彼此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如古代社会人的学习多呈现个体接受学习形态,近代社会则多呈现群体性的接受与发现学习形态。
不同历史阶段,学习方式形态之所以会发生演化主要是因为技术的变革引发构成学习方式形态中的各要素,即学习工具、学习技艺、学习关系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形态的变化过程主要就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协调到失衡再到平衡的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表2-1中,我们将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技术进步对学习方式基本要素的影响进行了简要提取和归纳。历史表明,技术进步之于人类学习方式变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把语言当成是一种思想外化的准技术,它把人类从简单无声地模仿带入到有言建构的学习时空;文字使学习时空从同步带到异步,从过去延传到将来,印刷术使学习时空大面积化;媒体设备使学习时空远距离化;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则将人类带入一个虚拟的学习时空,纵横驰骋。”[32]透视技术革新中学习方式变革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方式变革的特点和规律,为更深刻地认识技术进步推动学习方式发展奠定基础。
表2-1 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2]人体工具,即人类早期学习所使用的人类自身的器官,如手、耳朵等;自然工具,即自然界赐予人类能够用来帮助学习的东西,如石子、树枝等。
(一)原始社会的群体模仿学习到古代社会的个体接受学习
原始社会,人的学习方式并不具备独立形态,它与人的群体生活融为一体。而融入生活的群体学习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并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人的学习就是在群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调动和运用自己的人体工具,通过做中学、观察模仿学习等学习技艺,以获得关于生存的认识。在学习关系上,原始人的这种群体模仿的学习方式是实践的、全面的,具有“原始的丰富性”。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人类进入了古代社会,这时简单的身体示范和模仿式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为此,人类创造了口头语言,以方便信息交流。但是口头语言存在着信息量少,不易保存的缺陷,为了扩大传播范围,丰富传播内容,必须寻求一种更便于信息储存的传播媒介。文字的产生对人类学习方式发展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为学习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及学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承载文字的记录载体也在不断演化革新着,从龟甲兽骨、竹木简牍再到丝帛纸张,一路的发展沿革使“人们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关于生活的智慧等,以文字符号的形式汇集在一起,并经过比较、甄别和分类,形成了系统知识表述”[33]。同时,印刷术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知识交流与传播。
不同于在原始社会生产生活中,与他人、长者形成的朴素合作关系,在古代社会中,由于教者(教师)的出现,学生学习主要是在教师个别化传授、指导(一对一)中进行。除了典型的师徒制外,在我国古代官学、私塾以及西方宫廷学校、教会学校中,也普遍流行着“班组教学”(也有人称之为个别—小组教学制,是班级教学的雏形)。虽然看似有班级,但由于学生间年龄差异、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进度不同等,学生学习更多表现为教师一对一的指导。这样,人的学习就逐步由从生活中学习转向了学习间接经验,从劳动中学习转向在学校学习,从随时随地学习逐步转向规范化学习。人的学习就演化成学生在学校里围绕学习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规范的活动。
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过渡,学习方式由群体模仿学习变革为个体接受学习,具体来说,主要特征有:学习目标是成为吟诵诗人和“抄书匠”,成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学习内容以生活生产经验、祭祀礼仪、风俗习惯和儒家经典、史诗为主;学习方法是通过与教师对话或借助文本听教师讲授、阅读,个人复述和记忆,抑或是在小组内辩论,以达到学习目标;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思大多由教师决定,认知工具匮乏。(www.xing528.com)
(二)近代社会:群体接受学习的普及与发现学习的产生
近代社会是在古代社会长期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是对古代社会的超越。时间大约是蒸汽机出现之后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前。正如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变革一样,技术变革尤其是学习工具变革,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就印刷术的技术革新,从简单雕刻印刷、活字印刷到铅字印刷,再到机械化印刷机的出现,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由于印刷机的发明,“印刷书籍中开始出现目录、索引和注释,标点符号,段落标题,分段,书名页和页首标题等”[34]。同时,教科书的出现使学科领域内容更加体系化,组成逻辑也内在通畅,极大地方便了学生通过接受、讨论、练习等技艺掌握系统知识。为了解决单一的文字学习所带来的抽象、不易理解等弊端,不少教育家在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时,“自觉设计、制作和使用了专门的直观工具。如,夸美纽斯编写的带插图的《世界图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设计的直观教具算术箱;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为幼儿教育设计的发展幼儿感官、智力的‘恩物’;以及各种照片、图片、实物、标本、模型等学具,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35]
区别于古代社会时期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组织关系,近代社会走向了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学生学习群体组织形式。起源于16世纪欧洲,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后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证的班级授课制,把年龄和水平基本一致的固定学生群体,编成教学班,按照课程和教科书统一教学。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培养人才,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所以,群体接受学习是近代社会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其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考量。然而,简便高效的群体接受学习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学生学习远离实践、远离生活,造成学生发展的异化。对此,卢梭、杜威都提出学生应该进行发现式学习,其理论与实践贯穿于工业化发展进程,积极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技术发展,电教手段被逐步引入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开始体现电子化的特征。如17世纪德国人根据“影戏”原理,发明了幻灯。结合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有人开始使用幻灯来引导学生学习,开创了直观教学新时代。进入20世纪后,知识和经验传播方式,迈向了传统感觉器官所不能接收的电子传播时代。基于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幻灯等载体的视听学习,知识信息能借助声音、画面等方式被带入动态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变得更加深刻、具体。
综合分析,近代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群体间的接受与发现式的学习,这一时期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目标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内容是逻辑性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在群体构成的班级中进行,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合作讨论、观察教师演示等方法,理解和记忆教材知识,有时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分析基本原理,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仍旧主要是由教师完成,随着现代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学生逐渐参与自我评价和反思,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互动增加,但仍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各种教具、实验器材、课外教材出现,学生的认知工具逐渐丰富。
(三)现代社会:个性化学习时代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主要以一种数字形式储存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借助“云平台(包括各类资源和工具)+网络+智能终端”,数字化的知识信息更为容易被检索、提取、阅读。数字化知识信息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支持人—机—人的多向传播和情境虚拟化等特征,改变了以往知识信息传播的环境,有力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再次转型,学生个性化学习时代正在悄然走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基于每一个学生学习模型(包括已有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风格偏好等),采取不同教学指导策略。同时,在系列学科知识达标的基础上,学生个性化学习还要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感兴趣学习内容的需求。借助以往学习工具,学生个性化学习往往难以实现。基于云平台的学生学习活动开展则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具体说来,基于云平台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创新,从形式上来看,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性化接受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个性化改造及泛在学习模式可能推广与普及。第一,以掌握学科知识为教学目标的接受学习方式中,教师积极借助云平台提供的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维度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借助云平台学习数据,教师可以分析、整合学生学习行为记录,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能力发展及其潜力倾向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根据每位学生反馈的学习数据,教师能够摆脱基于自身教学经验来分析学生个体或群体在学习中偏好及可能遇到难题的局限,对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做出适合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整和改进,进而实现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目的。第二,基于云平台上优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个性化改造。学生知识或问题的初步掌握与解决,可在教学视频课前通过自学或与同学、教师、家长协作学习来完成。知识的深度理解及运用、能力培养与评价,则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当前,这一教学过程被形象地称为“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背后以学为主的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其出现并能迅速成为一种潮流,离不开技术的推动力量。第三,借助云平台各类教学资源和工具,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实现“泛在学习”。“泛在学习”模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校园内无线局域网,或者在家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借助便捷式终端,通过网络连接云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主动、按需、多样化学习。在教师引导与支持下,学生可以借助“泛在学习”模式的云平台或是围绕某一探究主题或具体项目,与本校同年级学生甚至是其他学校师生进行远程协作学习。“泛在学习”模式在目标上着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认知与学习等高阶能力;在特征上表现出学习碎片性、移动性、开放性和便捷性。云时代“泛在学习”模式可能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并被广泛普及。
回顾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技术在推动人类学习方式转变的历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日本学者精辟地总结到,人类进化史前后经历了四次大的信息革命[36],从人类获得语言到文字的产生,从人发明印刷机到如今信息的数字化,人类记载、传播信息方式的每一次革命性转变,都为人们学习方式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