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与对策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与对策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实现工程性非自愿移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研究工程性非自愿移民的重要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工程移民失败的深刻教训再次证明,确保移民基本生存条件的兑现是实现移民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基础。图5.1移民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在这个理论模型框架中,一是考察移民政策的三个维度对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作用。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与对策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实现工程性非自愿移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是研究工程性非自愿移民的重要问题。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移民的适应性? 究竟是如何影响的? 作用机制究竟如何?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文献综述表明,影响三峡工程外迁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的因素不是单一问题,而是复杂的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状况、社区环境、安置方式、文化程度、职业等属性[1]。与自愿移民比较,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在心态上是不愿意的、被迫的,因此移民愿意不愿意搬迁对以后的移民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移民的适应其中就包括心理适应[2],移民心态是移民行为的导向,能够直接反映移民适应安置区新环境的状况和程度,对移民的适应性行为的选择和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3]。移民是否愿意搬迁能够调整移民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克服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以主人公的责任感去建设属于自己的新家园[4]。这种主观能动性对其社会化过程及结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因此,移民的心态和主观能动性成为外迁移民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6]。作为非自愿性的三峡工程外迁农村移民能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必须有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移民政策的支持,保证移民的合法权益,安排足够的资金,克服非自愿移民的困难。因此,三峡工程移民政策按照国务院颁发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1993)确立了相对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方式,这个不由移民选择,在实施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条件下,政府对移民安置方式的选择尤其重要[7];不同安置方式的移民的社会适应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规律乃至不同的结果[8]。集中安置的移民习惯依靠移民原来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习俗来维系社会关系,但容易忽视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因此,容易与当地居民产生冲突。分散安置的移民与当地居民交往和交流,有利于移民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网络,融入当地主流文化,但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剥夺感[9]。因此安置模式对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移民的安置政策是实现移民搬迁的基本保障。确保移民搬迁费用、房屋补偿费用和相关的赔偿费用的落实,确保移民住房面积、质量、孩子上学条件、就医条件、水电、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实以及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灌溉设施的兑现落实,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移民基本生存的重要保障。中国历史上的工程移民失败的深刻教训再次证明,确保移民基本生存条件的兑现是实现移民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基础。

另外,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的兑现是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重要支撑。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移民认为后期扶持政策对移民稳定和适应新生产环境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得好,对移民恢复生产、提高移民家庭收入的作用越大,移民社会适应性就越高。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影响,主要指个体通过社会化,调整发展经济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过程。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移民移居立足的基础[10],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移民安置“稳得住”的关键因素[11]。移民搬迁的拉动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方面的衡量,实现移民致富与服从国家利益相一致是成为社会组织目标在社会群体内部运行并实现的首要途径[12]。三峡外迁农村移民安置以耕地安置为主,因此,移民耕地面积的大小、耕地质量的好坏、灌溉设施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移民的家庭经济收入,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移民经济适应性问题,没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成为影响移民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必然成为影响移民的社会适应因素。移民安置地居住环境包括住房面积、质量、居住地交通、通信、用水、用电、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和条件。从中国过去工程移民安置的情况来看,就是忽视了安置地设施等诸多重要因素的考虑与规划,出现住房难、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移民基本的生存无法保障,导致大规模返迁现象在新中国移民史上出现。历史证明,移民的居住环境必然影响移民的稳定,从而影响移民的社会适应。在国际移民过程中,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对移民的适应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但作为国内的跨地区的非自愿移民,在适应过程中语言的适应也尤其重要[13]。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的时候,文化适应,包括思维模式、习惯、语言、价值取向、与人交往方式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选择。因此,语言、习惯等文化因素对国内非自愿移民的适应性也仍然产生影响作用。

1973 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的《弱关系的强度》文章中,强调从互动频率、感情强度等维度来定义移民的社会关系,认为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密切。他采用的分析工具仍然是接触的频率。移民搬迁后大多数与亲属之间的往来相隔一定的距离,往来更少,大多数也没与当地的熟人或者邻居频繁接触。风笑天在研究三峡移民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时候,就把交往的频率作为测量的工具[14],并把移民安置地的邻居、干部、熟人和亲戚朋友作为移民的主要社会关系来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类社会关系中,邻居对移民的社会支持作用大,其强度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关系,当地干部对移民的支持作用也十分明显。作为移民的邻里关系,不外乎有两种类型,一是当地居民作为邻居;二是一同搬迁去的移民作为邻居,其中也包括兄弟姐妹、亲戚和迁出地原来的邻居。因此,作为反映外迁农村移民的人际关系的维度主要包括迁入地当地居民、干部、移民(包括兄弟姐妹、亲戚和以前的邻居)等三方面。移民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移民的稳定和社会适应性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理论,本项目提出并构建移民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如图5.1 所示。(www.xing528.com)

图5.1 移民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在这个理论模型框架中,一是考察移民政策的三个维度(安置方式、后期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移民安置政策落实情况)对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作用。二是考察移民政策之外的其他因素,包括移民心态、生产条件、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和社会关系对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作用。三是在移民调查和移民专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工程性非自愿移民安置工作能够实施,移民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移民政策中的安置方式、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落实和移民安置政策的落实与居住条件、生产条件、家庭经济收入的相互作用对移民社会适应性影响产生交互作用。因此,把安置方式×生活条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家庭经济收入、移民安置政策落实×家庭经济收入作为交互因子,研究其对移民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作用。四是对中国工程性非自愿移民以往的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状况、社区(居住)环境、安置方式、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等属性上[15]。针对三峡外迁农村移民的特点,本项目把安置区(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作为控制变量,考察其对移民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