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在适应过程中语言的适应尤其重要[64]。Berry 和Tischler 认为,文化相似性高的更容易融入当地社会; Ward 及其同事认为,文化适应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指是否能与当地人进行有效沟通,具有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心理适应是指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程度,是以情感反映为条件的[65]。Felix Neto 对移民适应性研究发现,原有文化、迁入地文化是否协调和冲突,语言的适应能力,自尊,生活满意度都是影响适应性的主要因素[66]。许多心理学家已经用大量证据证明文化、行为之间的关系:个人通常的行为方式是与文化影响和文化预期相一致的[67]。John W. Berry 认为,在一种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的个体,如果试图在另一种新的文化背景下生存,会产生什么变化? 倘若个体行为主要是通过文化塑造的,那么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行为方式是否会和先前的背景中一样呢? 他们是否会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呢? 或者关于如何在这个新社会开始生活,他们是否会继续沿用一些复杂的行为方式,改变另一些呢? 在这几种选择中,跨文化心理学非常赞成最后一种[68]。只有在主流社会趋向于发展多元文化,而且比较开放,包容性比较强的情况下,非主流群体才能自由选择并成功地进行融合[69]。因此,要想实现融合,双方群体必须接受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一起共同居住生活的权利,这一策略的实现,就需要非主流群体去接纳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同时,主流群体必须做好准备去调整一些国家机构(如教育、健康、劳力)来更好地满足现在在这个多元社会中所有群体共同生活的需求。
John W. Berry 在研究跨国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提出了融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四种策略框架。由于所考虑到的群组(主流派即当地居民或非主流派即移民)不同,这些文化策略的命名也就不同。从非主流群体(移民)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并不希望保持自己的文化,日常生活中想要与其他文化交流,这时同化策略就出现了。相反,如果个体重视源文化的保持,不愿意与其他文化交流,那么就产生了分离策略。倘若这些个体既要保持他们的源文化,又想与其他文化群体进行日常交流,那么就会用到整合策略,此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融合,同时,作为融合的一部分,又在寻求加入更大的社交网。最后,如果不可能也不想进行文化保持(通常是由于会带来文化损失)而且也不想与其他群体有任何关系(通常是由于驱逐或歧视),那么就可以采用边缘化策略[70]。在追求同化的社会中,个体采用同化策略就会使文化适应变得非常容易[71]。(www.xing528.com)
总之,文化环境的适应划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其中,社会文化的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的能力,是否与当地人进行有效的接触。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时,文化适应,包括思维模式、习惯、语言、价值取向、与人交往方式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选择[72]。因此,移民的适应过程除了安家立足、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更为重要的是,非经济因素需要得到发展,即必须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参与、社区关系上适应新的文化环境[73]。因此,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参与、社区关系等文化因素成为影响移民适应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