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学家Herbert Spencer 最早使用“社会适应”这一词。社会适应性主要研究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重点研究人怎么去适应社会环境,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中外专家对社会适应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18]。
社会适应性主要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特别是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斯宾塞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前就使用了“适者生存”这个短语,认为最好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在人类没有规则的竞争中出现的,它可以使最适者生存。他是主动地适应,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要较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必须主动地去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环境有效地互动。因此,《中国百科大辞典:社会学》把适应界定为,“在困难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努力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平衡过程”[19]。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新环境的认识能力和适应性应该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一种能力。著名社会学者Parsons 认为,适应是指社会系统和它们的环境打交道,要求系统必须对环境所强加的现实要求有一种顺应或积极的情景改造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 R. Rogers 认为,适应就是个人与外在环境达成一种和谐和默契,从而使个体能够充分挖掘自我的能力。Costa 和McCrace 认为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感、开发性不仅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也是人们适应社会的基本动力特征和内在的核心因素[20]。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社会适应是通过人格基本因素所决定的适应特征来适应社会环境,应付外在压力[21];T.Rotter 提出把行为适应和认知适应结合起来考察人们的适应机制[22];Daniel Goleman 认为,一个人能够适应社会环境,一般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个体有序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在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Greenspan 和Grandfield 认为,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理解和交往技能两大类,交往技能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的各种能力和技巧,社会理解包括对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的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理解[23];J.Piaget 认为,社会适应是通过主体的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阿毖·S.雷伯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促进和谐社会互动的无数技能的统称[24];美国智力落后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y, AAMR)在2002 年对社会适应性的含义做出了进一步说明,认为个体的适应行为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和实践技能[25];Greenspan 把社会适应性描述为是实际智力和社会智力的总和,即适应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能力[26]。
John W. Berry 认为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需求做出回应而发生的一些相对稳定性的变化,此外,迁移过程可能会改善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配合度,因此,“迁移”这个词并不意味着个体或群体肯定会改变他们自己去适应环境(自我调节),也可能会发生反抗并试图去改变环境或一起撤离。这样,适应的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会实现很好的适应,也可能产生无法适应,新环境中个体可能会很好地开启他们的新生活,也可能在新社会中无法继续生活[27]。(www.xing528.com)
李廷宪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对变化的事物(含主体的变化),通过生理、心理的调整和行为使自身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包括家庭生活适应、职业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28];这个过程包括环境改变和自我改变两个方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将社会适应性解释为“顺应”,认为它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它包括人际关系的调试和人与环境关系的调试两种不同的方式。人与环境的调试除地理环境外,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环境的调试,主要涉及人类社会特质的改变,重点是一种文化的调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适应性集中表现在个体与社会互动上,是通过互动形成的。一般而言,人际互动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状况和人际互动的协调模式这三个方面。
人的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人类的社会适应性是在动物的适应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主动性适应,这是人类适应与其他生物体适应的根本区别,是人类适应环境所独具的方式,不仅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而且也包括心理和社会的适应[29]。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环境以求得环境适应人的主动的积极适应过程,是主观能动的适应,表现为主客观双方的适应变化[30]。
综上所述,本项目研究的社会适应性就是人的个体特质(包括受教育程度、职业素质、心理特征等)主观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环境,实现环境适应人的能动过程。这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行为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它既是心理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也是行为作用于环境的过程的统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