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领域,适应是生物体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殊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1]。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在很长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实在是没有止境的”[2],强调通过选择与环境的适应,即适者生存[3],强调自然选择是个体适应复杂环境的有效手段;适应在一般生物学的意义上是指,有机体对其所处环境的调适,在适应过程中,有机体可能改变其活动以适应变动的环境,或是发生遗传的改变[4]。
张仲林认为,适应性是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了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是生物的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不断相适应的现象[5]。任何一种生物对所处的环境的适应总是相对而言的,对环境的适应也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只要存在差别,那么自然选择就会不断地发生作用,因此,自然选择是个体适应复杂环境的有效手段。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有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非遗传型适应,也称为现象适应,对环境的反应,在自然情况下可以因环境条件的差异而做出调节;二是遗传型适应,也称为基因型适应,需要经过遗传特殊化来完成适应作用的发挥,基因型的改变或调整与新环境形成一种新的反应关系,而原来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对人类而言,不仅包括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还包括社会和心理的适应[6]。而《生物学词典》对适应的界定为,生物具备形态学或生理学性质适合于所处的生活环境,或者是指这一适应过程。适应的现代观念认为,生物只有适应于其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下来。动物的外部形态以及内部结构与功能都适应于它所生存的环境。
综合以上生物学观点对适应含义的界定,强调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适应的目的是获得生存和发展;二是适应产生的原因是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或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三是适应的方式是调整行为以应对变化的环境。
对适应的研究最多的还属心理学领域。最早于1973 年开展研究社会适应性问题的美国心理学家Leland 以及后来的Cone,都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影响的心理适应,即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应对;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社会适应能力或社会适应行为[7]。
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迫切需要人们不断地去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类环境。张宏宇认为,适应是个体和他所生活、学习与工作之间保持适当关系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适应是一个推动或促进心理、生理和社会完整性的过程,也是一种达到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的最终状态[8]。而人类的适应突出地表现为主观能动性,体现着人的自觉性和目的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适应过程中具有积极的调节功能,而人的适应过程就是一个积极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改造环境,实现环境适应人的自觉能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三个层次以及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因此,在人的适应过程中,也表现出一种心理调整过程,在此基础上转换成为行为调整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人的心理作用,包括心理的暗示作用,或积极的、主动的心态,或消极的、被动的心态将直接影响适应行为,导致截然不同的适应行为的调整,当然适应性结果也截然不同。与此同时,人的适应还受到文化背景、年龄、个性、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9]。(www.xing528.com)
社会学家对适应的研究比较多。《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适应”就是“社会互动形式之一,在困难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努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平衡的过程”[10];常规意义上讲,适应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对环境需求做出回应时所产生的反应,这些适应可能会立马发生,也可能会延伸较长一段时间,文化迁移过程中短期变化有时比较消极而且通常具有分裂性特征。但是,对绝大多数经历迁移的个体来说,经过一段时间后,所发生的通常是一些对这个新文化背景的长期积极性适应[11]。
社会学家Sanderson 认为,生物和社会之间的主要相似点都有适应过程,这个过程产生了变迁的顺序[12],“适应是一个属于个体的过程,而从来不属于任何比个体更大的社会单位”[13];这些个体的适应表现了对“物理环境或社会环境,或二者一起”的适应性反映[14]。
美国学者Kim 认为,所谓的适应,就是移民将自己所处的新旧环境加以比较,为不断维持和改善各项生活条件而不断改变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过程,那么,适应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涵化、隔离、同化、黏合、多元行为等[15]。
美国社会学家Parsons 提出,任何系统要得以生存就必须具备四项功能(适应、目标达成、整合、维模)模式(AGIL),其中的适应功能,代表社会中最与物质世界接近的力量,即“强制”或“条件”的力量,必须面对它[1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适应过程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一,适应是一个综合的反应过程;其二,心理反应是适应的中介媒体,任何的应激源都会引发心理反应;其三,适应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其四,适应具有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两种形式;其五,适应程度受个体体质、人格特征、教育程度和行为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