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如何形成信息通路: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

脑如何形成信息通路: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在结构性通路中从无到有地形成信息通路?这些宏观的局部“中心区”内有很多神经细胞,并不能确定它们之中究竟是哪些形成了信息通路。每次脑做同样思考时,脑成像的图是不一样的,说明信息中心区的形状大小在变。脑不能精细地控制信息通路的结构,只能处于半控制状态。综上所述,关于脑是如何主动产生、形成信息中心区的,有如下几个可能。

脑如何形成信息通路:理论神经信息学初探

如何在结构性通路中从无到有地形成信息通路?人能否主动控制信息通路?这也许与思维的产生、梦的出现、性格的形成以及各种非器质性疾病的产生等有关。另外,很多奇怪的生理现象也许都与信息通路形成有关。

13.5.3.1 脑内信息通路的可控性

人是否能自己主动控制信息通路的建立(这里用“主动”而不是“自动”,主要是为了与信息科学中的“自动”这个概念区别)?也就是人能否随心所欲地在结构性回路形成各种信息通路?要真正搞清这一过程还有困难。

但是从磁共振成像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中可看出,当脑进行某种思考时,脑的某一区域的MRI 或CT 成像会改变;同时,从EEG 信号中也可观察到变化。目前在广泛研究的“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可间接证明脑可主动使局部区域的神经活动增加或减少,否则脑机接口无法实现。本书作者曾经进行EEG 实验研究,观察到脑在进行数学运算时,某些部位的EEG 变化显著,一般在一两秒之内就会产生变化。以上说明,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脑的局部神经信息活动,但并不能精细地、自由地控制信息通路。脑在思考时只能局部改变一些神经回路的周围环境,这些环境还是一个宏观的局部环境,这一局部环境就是“信息中心区”。这个“信息中心区”内某些物质的浓度可能会产生微小变化,这些变化足以影响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开放程度的变化,“中心区”内胶质细胞的变化,或神经细胞在同样条件下输出脉冲序列频率的变化。这些宏观的局部“中心区”内有很多神经细胞,并不能确定它们之中究竟是哪些形成了信息通路。每次脑做同样思考时,脑成像的图是不一样的,说明信息中心区的形状大小在变。这一方面反映出信息通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对信息通路的不完全可控性。脑不能精细地控制信息通路的结构,只能处于半控制状态。

13.5.3.2 人脑主动控制脑内信息通路的机理分析

脑内信息通路的(局部)控制是如何实现的?一般来说,结构性通路中充满着低频脉冲噪声,脑在休息时其中照样存在神经脉冲,照样有EEG 信号存在。这说明脑在没有思考时,其中同样存在着低频噪声。(www.xing528.com)

基于此,我们认为,高频脉冲的形成过程就是思维产生的过程。信息中心区的形成过程就是思考开始的过程。究竟是什么使原来的低频神经脉冲序列(噪声)成了高频神经脉冲序列(信息)?有了L 效应,才有可能在低频噪声中形成高频信息。一旦高频脉冲序列形成,高频信息产生,利用信息中心的扩展性就可以逐渐建立信息中心。

如何形成信息中心区?这由神经回路中神经周围的宏观条件来决定,胶质细胞将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文献[23]的作者观察小鼠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后发现,这种细胞的化学敏感度极高,能够感知血液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当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它们会释放化学物质三磷腺苷(ATP),刺激大脑神经中枢调整呼吸强度,以移除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从这一事实出发,猜测胶质细胞是否还可能使其他化学成分变化,以促使某一区域环境的变化,使神经元在同样的输入条件下提高输出脉冲频率。应该说,L 效应引起的脉冲频率变化的范围是较小的,也就是说,神经元只要再增加很小的频率,就可使原来的第二类脉冲序列变为第一类脉冲序列。

综上所述,关于脑是如何主动产生、形成信息中心区的,有如下几个可能。①神经元本身脉冲产生变化:神经系统本身因某些原因产生高频脉冲。②胶质细胞活动产生变化:脑在思考开始时,先使胶质细胞活动,然后促使神经元活动。③外界刺激信号的介入:脑在外界信号(如视觉所见、听觉所闻的信号)的刺激下,会产生高频信息中心区。④从记忆中产生:任意刺激都可促使记忆信号输出(见下面关于记忆的讨论)。

当然,我们感兴趣的是如何从无到有地产生神经信息中心区,所以可以暂时搁置后两种情况,先来考虑前两种情况。对于①与②两种情况,有一个问题:究竟是神经元先活动还是胶质细胞先活动?先活动的原因、机理如何?只有把这一机理搞清,才能回答脑机接口的最基本的起因,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