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通路与结构性通路的关系

信息通路与结构性通路的关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经信息通路是在结构性通路中形成的,神经信息都是实实在在通过结构回路进行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本书中讨论的神经回路严格来说应该是信息通路,由于习惯的原因,所以还是把信息通路称为“神经回路”,而把结构上的神经回路称为“结构性通路”。

信息通路与结构性通路的关系

要注意到脑内神经信息通路与神经结构性通路是相分离的(注:这不是二元论),脑内由神经元组成的系统是结构性通路(或称结构性回路),简称为结构通路,这种结构性通路中平时流通着低频噪声脉冲序列(可以说脑中是充满噪声的)。大脑暗能量的提出者明确指出,大脑中存在大量的背景“噪声”[22]。真正有用的信息脉冲序列在结构通路中流动才形成信息通路(信息回路),也可以称为高频信号通路。信息通路中,一旦信息消失,此通路又变为结构通路。

高频神经脉冲信号通过神经元以后,频率一般会大大下降,要维持这一高频特性只能借助于L 效应。因此可以说,只有凭借L 效应才能构成信息通路,维持信息通路;若没有L 效应,脑中便不可能建立起信息通路。

另外,脑内有着大量的浦肯野细胞和锥体细胞,一个浦肯野细胞的突触可以多达15 万个,一个锥体细胞也有1 万个突触。对于由这样的神经细胞构成的回路,根本无法理解它的信息处理机理。一个细胞接收十几万个信号后,它的输出代表什么?这也是前面讨论过的海量输入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任何神经网络理论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实际上,浦肯野细胞在每次输入信号时可能只用到一两个突触,其他突触处输入的都是噪声;同样,神经元输出信号时,轴突虽然有很多分岔,但是真正用来做信息处理的可能也只有几个。这说明了在浦肯野细胞中,并非所有树突都同时成为信息通路,也反映出结构回路必须与信息通路相分离。

神经信息信号通过时,如何把其他噪声排除掉?由于携带信息的信号是高频脉冲信号,它可以依靠Pr 效应排除低频脉冲噪声。高频脉冲信号经过一个神经元后,信号频率就会下降很多,这时这一脉冲序列本身已经属于第二类神经脉冲序列,如果再经过下一个神经元,其输出就成为噪声,也就是信号到此为止了。为了使信号的频率在通路中保持在一定的阈值频率ωc以上,只能靠L 效应以及各种外界条件(如增强突触间连接强度、改变细胞周围环境、调整离子通道参数等),才能使脉冲序列的频率保持在阈值频率ωc 以上。在脑中,凭借L 效应和Pr 效应,可以在结构通路中形成信息通路,并保证信息通路具有极高的抗干扰能力。(www.xing528.com)

神经信息通路并不支持群体编码理论,神经信息并不像浮云一样“一片片”地在脑中飘来飘去。神经信息通路是在结构性通路中形成的,神经信息都是实实在在通过结构回路进行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在一天之内要改变结构通路是基本不可能的(除非脑受到机械外伤),但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要改变信息通路是可能的。因为在局部区域内使生化成分在短时间内改变是有可能的,而这些生化成分的变化虽然不能改变结构通路,但足以引起信息通路变化。

本书中讨论的神经回路严格来说应该是信息通路,由于习惯的原因,所以还是把信息通路称为“神经回路”,而把结构上的神经回路称为“结构性通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