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编码问题的提出已有很多年了,到目前为止,关于神经编码的假说有很多种,对这些理论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总体上可归纳为三类。①平均频率编码。这是由Adrian(1926)提出的、最早的一种编码假说,或称为同构编码假说(isomorphism coding hypothesis)。这种假说认为神经脉冲发放频率正比于刺激强度。这种编码也被称为平均频率编码或频率编码,它将在单位时间窗口内的脉冲数作为信息码[1-3]。这种平均频率编码形式在感觉器官信息分析中用得较多[2-3]。虽然利用这种编码进行分析没有得出刺激与脉冲数的确切比例,但是得出的刺激强度和脉冲数单调性的关系还是一致的。人的感觉神经系统一般是把外界的物理或化学信号(刺激)先变换为阈值以下的分级电位(模拟电位),然后再变为动作电位。后文会证明针对分级电位变为动作电位这一环节,利用这种编码进行分析是比较合适的。但这是比较粗略的,或者说不是精细的编码,将其应用在其他地方就不太合适了。②将一个神经元发放的脉冲序列的密度随时间分布的函数作为编码,也称时间编码(temporal code)[4-5](根据我们查阅的文献,把temporal code 翻译为“时间编码”,其实是不太恰当的)。这种假说应该比频率编码更进一步,但是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其中明确的实际规律,一般只能将其用在特定的实验系统中。当然频率编码也可以归类于时间编码,它是时间编码的一种特殊情况。那为什么把它另列一种?这主要是因为它在某些情况下与实验结果很接近,而且使用它的人较多。③群体编码。有人认为单个神经元发放的脉冲不能代表信息,只有一群神经元发放的聚合起来的综合信号代表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群体编码[6-7](也称assembly code),即认为一群细胞只有“组装”起来后,这一群体的状态才能代表某一信息。这几种编码之间显然存在矛盾。但是几十年来各种理论和平共处,谁也否定不了谁。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一串串神经脉冲究竟有什么意义。
1999年,劳伦特在Science 上发表的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8]:“研究神经编码需要回答几个问题,如:信号携带什么信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携带信息?为什么是这种形式?虽然这些问题是浅显明确的,但是,这些问题中充满着未知的困难和偏见。”
2000年,坎德尔总结了神经科学100年来的发展[9],在结尾处提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常谈起现代生物学还处在非理性阶段,可是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了。”他说“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了”是因为分子神经生物学的出现。然而,虽然人们对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等的生物化学过程的分析已经有了很显著的成效,但是还不能解决神经信息的问题。现在距2000年又过去了十几年,虽然分子神经生物学发展很快,但是神经信息学还是没有新进展。即使分子神经生物学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神经信息学还只是处在描述性阶段,分子神经生物学不可能推导出神经信息编码。(www.xing528.com)
神经信息编码机制不明确,神经信息研究将永远不可能走向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