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经信息学的重要性研究成果

神经信息学的重要性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这种胜利对神经信息研究而言是无意义的。霍金斯明确指出,真正认识人类大脑是开发智能机器的必由之路[2],只有从神经系统得到启发才能促进信息科学的发展。混沌系统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混沌轨道上,混沌系统要应用于信息科学,关键是混沌轨道能够表征信息。由于这一关键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混沌迟迟没有很好地用于信息科学。

神经信息学的重要性研究成果

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曾指出,没有哪一种研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超过了对人脑的研究,因为人类对于宇宙的全部认识都有赖于这种研究。更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1.信息科学需要突破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我们对信息科学的理论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处理理论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计算机在语音识别或手写字识别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到现在已有几十年了,但信息处理的方法还只有非常有限的几种,信息处理技术一直比不上人的神经系统,与人脑的能力相比还相差甚远。几个典型例子如下。

(1)计算机下棋。IBM 的国际象棋机器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y Kasparov),曾经轰动一时。但是这种胜利对神经信息研究而言是无意义的。正像霍金斯所说,这种比赛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深蓝”的取胜不是因为它比人聪明,而仅在于它的运算速度是人脑的几百万倍[2]。计算机在国际象棋上战胜了人,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人们反而把20世纪70年代至2005年这段时间称为“人工智能冬天”——梦想幻灭的日子。2016年3月,计算机又在围棋上战胜人类(其实也没有完全战胜,棋手至少是1∶4 输给计算机,还是赢一盘),后来又有人想挑战计算机,这些都是后话,暂不提它。有人提出了“深度学习”的口号,使人感到人工智能有了希望,人工智能由此再度崛起。我们不太了解什么是深度学习,但是从报道中看出,它无非是把学习分为很多层次,解决科学家认为神经网络最难的“局部最小点”难题。基本算法还是原来的“最优化”“演化选择”等理论,基本的网络还是原来的人工神经网络,只是多几层神经网络。加上“深度学习”确实可以改善一些算法,但是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后面我们会再讨论到,神经回路与现在的人工神经网络有着本质差异。也就是说,“深度学习”并没有跳出现有的理论框框,人们对“深度学习”期望过高了。

(2)计算机美术和计算机音乐。美术和音乐都饱含情感,这是目前计算机完全无法做到的。按理说,音乐的乐谱简谱)只有1、2、3、4、5、6、7 这七个音符,再加音高以及节拍,总共的音符非常有限,所有的乐曲皆是如此。计算机处理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本是很容易的,但是没有哪台计算机能创作出好乐曲。

(3)计算机证题。四色问题的计算机证明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这属于逻辑推理,是计算机最强的地方,但是在证题过程中还需要有人帮助。

(4)机器翻译。乍看之下,机器翻译似乎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把大字典放在计算机数据库内即可。这正是计算机的强项,容量越大,越能发挥它的优越性。可惜多年来,流畅的机器翻译一直是人类的一个梦,年轻人要想出国,还必须老老实实地学外语。

信息学家都知道,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远低于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例如,蝙蝠海豚的声呐系统远比现代声呐技术好,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文字识别等方面计算机远远比不上人。于是,有人怀疑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计算机究竟能走多远。可以说,现代信息处理理论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现代信息处理手段有限,如果没有新突破,很难有新发展。因此,很多信息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神经系统。霍金斯明确指出,真正认识人类大脑是开发智能机器的必由之路[2],只有从神经系统得到启发才能促进信息科学的发展。

2.脑的工作原理正好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原理相反

从现有的理论与技术观点看,用不稳定的仪器高灵敏地检测小信号,是不可想象的。在狗的鼻子中,所有嗅感受细胞差不多25~35 天要全部更换一次[3],且其嗅觉神经系统还要受到新陈代谢的影响。这是一个极端不稳定系统,可是有的狗却能闻到几千米以外的气味。实验证明,猫头鹰能辨别出两耳间信号的5μs 时间差。一个神经脉冲的宽度约为1ms,5μs 相当于5/1000的脉冲宽度。对如此微小的时间差猫头鹰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区分的?Konishi 等人称之为“谜”[3-4],这个谜至今尚未揭开。如果说狗的嗅觉是靠高灵敏度的嗅感受细胞,那么5μs 的分辨率已与感受细胞的灵敏度无关了,要提高时间的分辨率只能靠系统本身了。问题是,系统是如何提高灵敏度的呢?

根据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现有的工程技术观点属于线性观点,强调稳定、平衡、确定性和一致性。而生物神经系统却是很强的非线性系统,以不稳定、非平衡、不确定性和非一致性为特征。线性观点和非线性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对于持线性观点的人来说,很多非线性现象是不可理解的;而在持有非线性观点的人看来,非线性现象是常态。譬如,神经系统就是靠不稳定性来实现高灵敏度检测的。因此,要重新认识生物系统,应该向生物神经系统学习,必须放弃强调确定性的线性观点,学会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来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

3.脑是利用混沌的最好专家(www.xing528.com)

混沌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以来,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是混沌系统的应用,特别是混沌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却很少。20世纪90年代初,混沌同步和混沌控制被发现后[5-6],混沌用于通信的呼声很高,召开了多次国际专业会议,可是直到现在“混沌”仍未得到很好的应用。混沌电路中著名的蔡氏电路(Chua’s circuit)发表之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各种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十年后,发明者还为此写了专门的评论性文章[7];可是又过去了二十多年,后续研究报道就不多了。文献[8]是2005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其中也可看出一些动向,但这些研究与应用还相距甚远。原因何在?

混沌系统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混沌轨道上,混沌系统要应用于信息科学,关键是混沌轨道能够表征信息。可是混沌轨道是不可预测的,而信息是确定的,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由于这一关键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混沌迟迟没有很好地用于信息科学。

我们从研究混沌电路测量技术[9-11]转向神经回路研究,从两者的对比研究中可以得出,“脑是利用混沌的最好专家”。

混沌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性,只有有了不稳定性,才具有初值敏感性和参数敏感性。系统越不稳定,敏感性就越强。脑就是依靠初值敏感性来测量小信号的。神经元是一个典型的累积—释放(生物研究者常把integrate-and-fire 翻译为整合—发放)系统[12],它存在初值敏感性[13]。系统稳定性越差,初值敏感性就越强,对测量小信号也就越有利。可是,系统轨道的稳定性越差,其不确定性也越大。这就出现了矛盾。脑本身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所以说,脑是利用混沌的最好专家。

4.脑是目前理论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是交叉学科最集中的地方

无论从杂志的数量、研究人员的人数、国际会议的次数还是参加人员的学科门类,都可看出科学家对脑的关注程度,特别是信息科学家。现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脑的关注也十分明显。有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转向脑的研究,如免疫系统专家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Edelman)[14]、DNA 发现者克里克[15]等都成为神经科学专家。

脑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同样也能促进各学科的发展。脑的研究将集合从量子生物学到细胞科学,从生物组织学、系统学直到复杂系统科学的内容,其中包含流体动力学、传热传质、电子电磁学光学、声学、生物化学、信息科学、数学等。除了相对论、天文学等之外,绝大部分现代科学理论都与脑研究存在关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科学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已被称为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与信息科学有关。“信息化”这一口号已成为一切经济领域的行动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可以用来评价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的水平。

5.发达国家投入巨资于人脑研究领域

欧盟在2013年通过了“人类大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HBP),预计耗时10年,将耗资10 亿欧元。同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启动“尖端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BRAIN)。尽管有人对这两个项目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产生很多疑问,但这两个项目至少已说明,脑科学——更确切地说是神经信息学——已经成为21世纪科学的核心挑战之一。

绝大部分信息科学家有这样的看法:信息科学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学科领域。但是信息科学很难从其他领域中得到新的概念,只有从脑的分析研究中才能得到大量新的概念和启发。有人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时代。不管21世纪被称为什么时代,作为信息和生物交叉的神经信息学将成为21世纪创新的泉源,是科技领域的理论的一个制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