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傣族泼水节起源,有一种观点认为起源于傣族创世神话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其文本描述:天神“帕雅英”派“捧麻远冉”神制定历法,忘记划分季节引起混乱,导致地上人类遭遇灾害,受到惩罚成为死尸。天神“帕雅英”询问“捧麻远冉”七个女儿如何处理她们的父亲,七个女儿用头发割下父亲头颅引发世间大火,最后只能轮流抱着父亲头颅,每逢换人抱头时便用水泼洒,每年泼水清洗。这一版本在民间并没有广泛流传(霍志刚,2019)。
另一种观点认为,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演变为“浴佛”节,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的色彩。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也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也过泼水节。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六月下旬或七月初(公历4月中旬),一般在公历4月12~16日期间举行。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完美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活动内容包括:“浴佛”“堆沙”“赶摆”“赛龙舟”“象脚舞和孔雀舞”“放高升和孔明灯”“丢包”等,各地略有不同。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后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之后,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①泼水节的由来传说之一
七美女除火魔是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他抢了七个傣族姑娘作妻子,第七个妻子善良勇敢,决心要杀死魔王。在探知了国王的保身秘密后,她和六姐妹一起,乘魔王熟睡之际,用魔王的头发拴住他的脖子,勒下了魔王的头。但魔王的头在地上滚到哪里,哪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姑娘们情急智生,她们把魔王的头抱起来,火就熄灭了,就这样,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每人抱一年,一年一换,从此傣族人们才有了幸福的生活。为怀念这七位姐妹,傣族人民每年泼水,意为她们洗去身上的血迹,祝她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所以每年都要泼一次水,世代相传,一直沿袭到现在(杨鸣岐,2008)。
②泼水节的由来传说之二
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灾。有位叫“帕雅晚”的傣族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王“英达提拉”,诉说人间的灾难。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傣语音译,意为“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据说这就是傣族祖先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www.xing528.com)
③泼水节的由来传说之三
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具有强大的魔法,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着,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火里烧不烂。他自恃法力过人,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对人民欺压掳掠,无恶不作。那时,天有十六层,他就成了其中一层的霸主。他已经有了六个美丽的妻子,又抢了一位美丽、聪明傣族少女婻粽布(也有一说叫侬香)做妻子。有一年,正是人间过年的那一天,魔王在宫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已经醉醺醺的了。第七任妻子婻粽布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德行高尚,凭着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狱、人间,您应该做三界的主人。”魔王听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会儿,转过脸对爱妻说:“我的魔力确实能征服三界,但是我的弱点是谁也不知道的。”小妻子接着又问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会有弱点?”魔王向四周张望,确定无人后,小声说道:“我就怕别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这会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经常看着点儿。”她假装惊讶的追问:“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丝?”魔王又小声的说:“头发丝虽然小,但我的头发丝却会勒断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她听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继续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尽,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这时,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在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就掉到地上,头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变成了一团火,熊熊燃烧,而且迅速往人间蔓延。这时,婻粽布赶忙把魔王的头抱起来,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灭了,可头一放下,火又烧起来了。于是,另外六个妻子也都赶来了,她们轮流抱着魔王的头,这样火才不再烧起来。后来,婻粽布回到人间,但她仍旧浑身血迹,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迹,纷纷向她泼水。血迹终于洗净了,嫡粽布幸福地在了人间生活。婻粽布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
④傣族泼水节“采山花”、“堆沙”、沐佛及“采山花供佛”传说
《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图说》日:“花摆夷,性柔软,嗜辛酸,居临水,以渔稼。每年三月,男女击鼓采花,堆沙献佛,以近吉祥。”又引《宁洱县采访》曰:“水摆夷,思茅、威远、宁洱有之。……多近水结楼居之,男女皆浴于江河。以季春为岁首,男女老幼,俱着新衣,摘取各种山花,并以糯米蒸熟成五色斋供,贲缅佛寺,鸣鼓击钱,供献佛前,听缅僧诵经,名为“赕佛”。旋以各种山花插于沙堆之上,名为堆沙;又男女均以竹筒取水,互相泼水以湿衣为乐。”可见“采山花”是该傣族地区的一项代表性风俗。节日前一天,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会到附近山上采集鲜花,准备在次日的泼水节时向佛祖敬献(图7、图8)和装饰浴佛花亭。
关于傣族采山花供佛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傣族佛寺的比丘“洼腊左底”眼见世风日下,佛门教规不严,便拂袖而去,决心持戒守律,另立教派。他来到缅甸北部八莫地区的一个三岔洞里隐居修行。一个傣族猎手某日将比丘误认为一头黄麂子,追至山洞里,在猎手屡射不中之后,比丘开始用佛经训导他,使得猎手皈依佛门。猎手以箭为香,并采来一束鲜花供奉在比丘面前,然后下山叫来众乡亲,敲起铓锣,集队前往山洞将比丘迎回寨子里传教,将教派另立为左底教派。从此,左底教派的信徒们举行佛事活动,总是要采来美丽的金盏花赎佛(杨民康,2002)。
根据我们的调查,耿马傣族,沧源佤族,德宏一带的傣族泼水节期间采花、堆沙、沐佛都要用“莫买撒”(傣语音译,汉语为“赏健花”),这种“赏健花”代表吉祥、纯净,也象征着泼水狂欢的到来,人们将采来的花为龙亭装扮洗浴,虔诚地接受佛祖的庇佑和祝福,并以圣水洗去往年的不顺,祈求新年顺遂。我们把拍摄到的“赏健花”照片,请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赵金超对这种植物进行了鉴定,这种植物为杯状栲(别名枹丝锥)Castanopsis calathiformis,是壳斗科Fagaceae,锥属Castanopsis植物,生于海拔700~2200 m山地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阳坡较常见,是森林砍伐后的先锋树种之一。我国产于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国外在越南北部、老挝、缅甸、泰国北部也有分布。杯状栲花期为3~5月。杯状栲在沧源、耿马一带普遍分布,4月中旬的傣族泼水节、贡象节正好是这种植物的花盛开的时节,采用这种植物的花用于泼水节期间的供佛、贡象活动,是这一带傣族、佤族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仪式之一。而选择这种植物的花供佛、贡象,可能与傣族先民采山花供佛的传说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