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叶文化:亚洲象保护中的民间知识及文化传统

贝叶文化:亚洲象保护中的民间知识及文化传统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傣族地区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和傣文两种文字刻写的经文。贝叶文化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是从贝叶经衍生出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据说有48000部贝叶经典籍,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

贝叶文化:亚洲象保护中的民间知识及文化传统

(1)贝叶经

贝叶经早在佛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在印度次大陆,吠陀宗教婆罗门教历史至少比佛教早上千年,这些古老的宗教有着数量极为巨大的经典,由于当时没有纸张,僧侣们就用树叶为“纸”,用铁笔刻画,然后用深色染料将刻痕涂黑,印度次大陆广泛生长的贝多罗树(梵文Pattra,即贝叶棕Corypha umbraculifera L.)的树叶,经简单处理后便经年不朽,就成为刻画和保存经典的常用材料(赵伯乐,2006)。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后随南传佛教的传入而进入我国的傣族地区,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将自己信仰的佛教经典、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刻写在上面,称为贝叶经,在傣族人民心目中之所以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是傣族文化的“根”(秦家华,2006)。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经文。我国傣族地区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和傣文两种文字刻写的经文。由于贝叶经过水煮漂洗等特殊工艺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不朽,所以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记录的历史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后来纸张传入,也有用绵纸、构树皮抄写的古籍文献,但贝叶的制作,贝叶经的抄写,被傣族人民当做一个神圣的传统继承下来,至今仍然存活于民间。傣族人民将贝叶经称为“运载傣族历史走向光明的一叶神舟”,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存收藏(秦家华,2011a)。

①贝叶经由来传说之一

对于利用贝叶棕的叶片刻写文字,傣族民间有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傣族小伙子为了寻找光明,辞别了他的未婚妻到远方,他们每天都要给对方写一封信,把字刻写在芭蕉叶上,并由一只鹦鹉为他们传递。随着小伙子的走远,芭蕉信尚未到达便枯萎了,字迹便不清楚了。有一天,小伙子在森林中见到一种棕榈的叶片,由于昆虫啃食叶肉而在叶片上留下清晰的纹路。受到启发,他把文字刻在那种棕榈的叶片上,虽经多天的传递,字迹也完好如初。这样,傣族先民们便发明了用贝叶棕的叶片刻写文字的方法,贝叶也就象征着“光明”与“爱情”。

②贝叶经由来传说之二

问世于公元1614年(傣历九百七十六年)的《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诗歌》)记载了贝叶经由来的传说:在有村有寨的时候,有一对傣族青年谈恋爱,他们用野芭蕉叶刻写情书,但芭蕉叶信经不起风吹雨打日晒而干枯,无法传递,从而中断了书信。一天,男青年发现一条很细的小黑虫在贝叶上爬行,用它尖细的硬嘴啃食叶子,虫爬过的地方,就留下清晰的、弯弯曲曲的一道线路。男青年得到启示,就割下一片贝叶,用尖刀在上面刻写书信,贝叶干了,字迹依然很清晰,保持了双方书信来往。从此,发现了贝叶的秘密,产生了贝叶诗集,产生了贝叶经。傣族历史把发现和运用贝叶时期统称为“绿叶信时期”。

(2)贝叶经的制作方法

贝叶经的制作有四道工序:取贝叶——制匣——刻写——装帧。(www.xing528.com)

①取贝叶:冬天将老熟的贝叶从树上砍下来,一片一片大致修整一下,三五片卷成卷绑捆好,放在锅里用淘米水煮数分钟,以增加叶子的韧性,待叶子变黄后捞出来,用细沙将叶子表面的一层软质的膜擦洗干净,然后晾干——煮过洗净的贝叶,最好不要用太阳晒,因为那样叶子容易变形。

②制匣:贝叶晾干后,夹进一个特制的木架子里压平。这时候的贝叶已经可以用作刻写,但是它们是大一片小一片的,很不整齐,就象大小不等的纸张一样,所以下一道工序就是把晾干压平后的贝叶,五六百片为一组,夹进两片木尺中间,用快刀按木尺的尺寸,将其切成统一的大小。木尺一般长约50 cm,宽约12 cm;在距两端约16 cm处,用特制的钉子沿木匣分别在两端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麻线,按120、250、300、500、600片贝叶订为一匣,所以加工好的所有贝叶都是同一个尺寸,而且上面有两个圆形的小孔。这样的贝叶,整齐划一,轻软漂白,就是真正刻写贝叶经的材料了。为了刻写整齐,刻写之前,人们还会用木匠那样的墨线,在贝叶上弹上横线,以使刻制的格式整齐规范。

③刻写:用铁锥笔把傣文镌刻在贝叶正、反两面,经书刻好后,用布蘸着香油植物油)与锅底的黑烟灰、木炭灰调合成的墨汁抹在刻写好的贝叶上,再用粗糠、锯末或用扭干水的湿布擦拭一道,字迹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④装帧:一般每部经书,是由许多片贝叶组成的,刻好以后,还要在边上刷上金粉或者红漆、黑漆,加以装饰和保护,再用棉线穿进两个小圆孔里,将其捆扎赶来,所用的工序就算是完成了(施洪等,2006;胡廷武,2011)。

(3)贝叶文化(Pattra-leaf Culture)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是从贝叶经衍生出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贝叶文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区域的文化,其范围覆盖了南传佛教的所有传播区域,包括东南亚、南亚和中国云南省南部的部分区域;狭义的贝叶文化则指中国的南传佛教文化传播区域的文化,其范围主要集中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临沧市、普洱市等部分区域(胡廷武,2011)。据说有48000部贝叶经典籍,不仅记载了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道德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文化是指以贝叶经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以贝叶经为主要载体,包括佛教经典、宗教信仰、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民情民俗、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药医典等,涉及稻作文化、生态文化、水文化、中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归纳起来,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以贝叶经为象征符号的南传佛教文化;一是南传佛教传播区域的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包含佛学、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人文地理伦理道德、天文历法、医药等诸多方面,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信仰文化、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柔情文化等六个方面(秦家华,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