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佤族是否崇拜牛,是否为牛图腾崇拜或佤族文化是否为“牛头文化”,学术界争议较大:
余炳武(2016)认为,在佤族的心目中,牛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家里的牛越多说明主人越富有、越有地位,于是人们崇拜牛,佤族村寨到处都有牛的图腾。在远古的沧源崖画上,有一幅图景细致表现了剽牛祭祀活动,并且剽牛习俗一直延续下来。佤族人民用剽牛献祭,表示对神的虔诚。今天,“牛”几乎成了佤族文化的标志性载体。
有一种观点认为,佤族文化是牛头文化,其理由是佤族崇拜牛,牛是佤族的图腾,遇有重大祭祀和节日庆典活动,佤族都把牛作为牺牲品,用于祭神敬祖宗。但是,通过认真分析发现,牛,一方面是佤族的生产工具,是佤族忠实的劳动伙伴;另一方面是财富的象征,在重大的祭祀、庆典等活动中,佤族不惜牺牲自己忠实的劳动伙伴来祭祀鬼神祖先,但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能剽牛,也不是每一户都能剽牛,只有在举行重大活动时少部分有权有势的人家才能剽牛。这说明神灵、祖先比牛更重要,更受尊崇,剽牛祭神敬祖,意在舍财免灾,舍财求安康幸福。过去,许多富裕人家以能剽牛、房头上的牛头多作为家族富足、身价显赫的体现。由此认为,佤族也不崇拜牛,佤族的图腾不是牛,佤族的文化也不是牛头文化(李明富,2008)。
佤族的砍牛祭祀(也叫“砍牛尾巴”):砍牛是佤族又一重大祭祀活动,和剽牛不一样,主要是驱邪、送鬼、祈祷。过去佤族人认为,人死了变成鬼,鬼会给活人带来灾难,就必须驱邪送鬼,避免灾难;神灵会保佑人类,人要得到保护,必须祭祀神灵,祈求吉祥如意。这样就必须砍牛头祭祀,用牺牲牛为代价驱邪、送鬼、祭灵,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礼仪。这种祭祀活动中采用的是砍,而不是剽,是有其含义的。砍是鬼神行为的象征,比剽更残忍、无情。砍牛,也叫砍牛尾巴,砍牛第一刀便是砍牛尾巴,而且一定要一刀砍断才算吉利,否则就是不吉利(李有清,2001)。(www.xing528.com)
郭锐(2009)也认为,牛在社会财富比较贫穷的传统佤族社会,几乎可以说是最大最显著的财富了,将杀牛、剽牛后的牛头骨挂在自家房檐或专门的牛头桩上,显示财富是其次的,能力才是首要的。“砍牛尾巴”是过去佤族社会“砍头祭谷”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最普遍、最频繁的祭祀活动,也是剽牛、砍牛数量最多、延续时间也最长的祭祀活动。传统的“砍牛尾巴”活动在村寨中的户数没有任何限制,谁家愿做谁家就主持来做,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荣誉。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凡做过一次“砍牛尾巴”活动的人家都要在其住房附近立一个牛头桩,有多少次,立多少个;二是将自家所剽或砍过的牛头,一个不漏地悬挂在自家屋檐下或靠置在墙边,以示富有。今天的佤族社会,“砍牛尾巴”的习俗仍在延续,虽然牛头桩见得不多了,而挂牛头展示能力的习惯还普遍存在着。我们分析后认为,有人将佤族社会普遍存在的挂牛头的习俗同对牛的崇拜混为一谈,显然是对佤族传统文化的误读,或缺乏应有的理解使然。传统的佤族社会并不存在所谓的“牛头崇拜”或“牛的图腾崇拜”。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的大大小小建筑物上,有各种各样牛的标志,在城市的中心广场也都有牛的各种各样的雕塑(图16),在几乎所有的佤族村寨及农户的房顶上均有牛头的标志,以及到处悬挂着牛的头骨。在佤族的重大活动时,仍然保持着“祭拜牛魂”活动:一般由三位德高望众的佤族老人主持,主要仪式是向牛神鞠躬、磕头,为牛神洗身、喂食等祭拜活动(余炳武,2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