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岗里”是佤语,是“容器、山洞”之意,“里”是“出来”之意,即人类就是从这里出来之意(唐芳林等,2015)。阿佤山各地佤族对“司岗”的解释有所不同,如按照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司岗里”就是“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按照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司岗里”就是“石洞里出来”(赵富荣,2008)。还有的说从竹篷根出来。但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母体生殖出来的,都是同母同根生殖出来的。
但毕登程和随嘎(2008)通过考证后认为,会说佤话的人都知道,佤话从来不把石洞、山洞说成“司岗”,而是说“德昂”(或译“德日昂”,“德”或译为“岱”,即“洞”;“昂”或“日昂”即岩石);佤话更不把葫芦说成“司岗”,而是说“通”(或译为“日通”),有的方言还说“捻”。就字面含义而言,“司”是“总总的、总括的、为首的”意思,跟汉话基本一样;“岗”是“总根、种子、拴住”的意思;“里”确定是来处、出来的意思。但是解释司岗里不能望文义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因为“岗”和“里”首先是指佤族的(在佤族神话中同时也指人类的)男始祖和女始祖,佤族人尊称他们为“达岗”和“牙里”。“达”是对老年男人、有威望的男人、祖先或神的尊称;“牙”是对老年女人、女长辈、女祖先的尊称。西盟佤族说到他们的”司岗、司岗里“的时候总是说在缅甸的“巴格岱”山顶上,传说是这样的:“达岗”带领“岩佤”(佤族先祖)等许多人下到“巴格岱”找食物,为了躲避风雨和洪水猛兽,他们就住进了那里的山顶洞。可突然有一天,那个大洞坍塌了,洞里的人都出不来,最后是在天神“莫伟”(木依吉)和“安木拐”的安排下,由小米雀啄开崖洞门,“岩佤”等各族人才又纷纷出到地面。不幸的是,“达岗”由于身体太大又受了重伤,出不来,最后死在了洞里。正因此,后来佤族人祭祀祖先的时候,总是要到那个山顶洞去,并当然地把它当作他们真正的“司岗”“司岗里”,尽管“牙里”并没有在那个洞,但佤族人还是尊敬地常常将这位老祖母与老祖父“达岗”并称,认那个崖洞为他们两人的共同化身(毕登程和随嘎,2008)。
历史上,南滚河流域被称为“葫芦王地”,在班洪部落的印章中刻有葫芦图案,葫芦在当地佤语称“司岗”,可见南滚河流城佤族的原始文化没有脱离佤文化的根基,“司岗里传说”仍然是这一带佤族的文化基础。有人说过:“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先研究这个民族的精神,研究这个民族的精神就必须先研究这个民族的神话”。“司岗里传说”是佤族的创世史,它的版本很多,在沧源一带主要讲述人和动物从“葫芦”里出来后和睦相处的情景以及部族迁徙的历史,是佤族人记录民族发展的史诗。佤族把整个民族的精神赋予在“司岗里传说”之中,反映了佤族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关于“司岗里传说”,许多学者只把它当作一部口传文学作品或神话故事对待,甚至把它看作是“儿童文学”,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佤族先民创作和传颂“司岗里传说”的真正意图。佤族人千百年来传诵着“司岗里传说”,祖祖辈辈反复咏诵传唱着“葫芦里来,司岗里生”。“司岗里传说”为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可以说是佤族人民生活中的“圣经”。可以将“司岗里传说”与《圣经》做一个简单比较,《圣经》是世界上发行最多、流行最广的书籍之一,它是基督教经典的著作,也是古代中东地区特别是犹太民族的一部详细的简年史。在《圣经》中保留了众多的犹太民族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这些传说往往带有神话色彩,人们曾经以为那是古代人想象力的产物,但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人们重新审视《圣经》,发现在这些神话之中,包含着某些超越时代视野的真实记载。“司岗里传说”在表现形式上与《圣经》相同,除了一些教义和管理的直接描述外,通过寓言、故事、诗歌等文学形式来表达其宗教思想,所不同的是,世界上几个大的宗教经书一旦形成后,几乎没有变化或很少变化,而佤族的“司岗里传说”则在实践活动中,根据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内容,特别是一些不同分支的经历以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这也可能是佤族没有文字、“司岗里传说”靠口头传播的优势。在内容上,“司岗里传说”也与《圣经》惊人的相似,如由于人类越来越放纵不羁和不图进取,犯下了许多不能容忍的罪行,试图通过一场巨大的洪水毁灭人类,重新创造一个新世界,只不过执行者一个是“上帝”,一个是“达西耶”(即“达西爷”);这时出现了一个拯救人类的人物,《圣经》里是诺亚,而“司岗里传说”中是梅依吉;为人类察看灾情的动物,在《圣经》中是鸽子,“司岗里传说”中是乌鸦、老鹰和燕......司岗里神话是佤族民族精神所系,是佤族对自己生活历程和经验的反思,是佤族价值体系的总构架。因为“司岗里传说”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回答世界的本源和人类的由来以及万物的千变万化,与在一些民族或人群中传播《圣经》《古兰经》和《佛经》有相同的功能,事实上“司岗里传说”已经成了佤族先辈向后辈、祭司对众人告诫和勉励的种族共生共存的诰语,指导着民族的发展(李永杰,2007)。《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主要内容有:开天辟地、日月星转、人类起源、人与万物关系、母系氏族公社、图腾崇拜起源、猎头祭祀起源、语言起源、民族起源、火起源、农耕起源和木鼓起源等(段世琳,2007)。《司岗里》是佤族人民创作的许多关于解释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秘传说中最流行的一个。源于悠远、神秘的“司岗里传说”,是佤族对本民族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唐芳林等,2015)。
(1)《司岗里》创世史诗中佤族的“创世神话”——宇宙的诞生(李有清,2001)
最早最早的时候,整个宇宙是空的,充满了云雾,还没有什么天和地,更谈不上有什么生灵了。在这漫无边际的云雾中,说不清过去了多少时间,诞生出一粒石子。不知过了多少时代,小石子越长越大,长成了地球;云雾渐渐上升,越升越明,成了天空,天和地就是这样形成了。不知又过了多少时间,在天地间的云雾中,仿佛鸡蛋孕育着小鸡的生命,就像海浪酝酿着风暴的兴起,云雾间也在孕育着一个灵魂。这个伟大的灵魂住在天上,游荡在天地之间,行使着一种神圣的职责,它就是宇宙的主宰——天神“达西爷”。
有了大地,但干涸坚硬;有了天幕,但黑暗无比。这是个没有生命的宇宙,达西爷感到无比的孤独,他希望能有一个人与他作伴。达西爷放声大哭,他的眼泪化成了倾盆大雨,大地上从此有了水。地上的水汇成了江河,江河水流向低处也开辟了山川;江河水汇到了一起,形成了湖泊、大海,淹没了天和地交接的地方。干涸的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润,也开始孕育着一个灵魂。不久,诞生了第二个生命,这就是地神“西雍”,佤族人尊称为“麻西雍”。自从有了麻西雍,天神终于有了一个伙伴,孤独让他们紧紧地拥抱在起,寂寞让他们创造了语言。天神和地神终于生了一对双胞胎,他们就是太阳和月亮,天神让他们负责为大地照明,负责给大地带来光和热。太阳和月亮后来又生了不少的孩子,他们害怕太阳烧伤自己,每天追随着自己的月亮妈妈,这些孩子就是天上闪闪的星星。
第一次人类的诞生和消亡
图1 地神“麻西雍”捏土造人(汤永晶/摄)
宇宙间有了日月星辰,地球上有了山川水域,天神和地神又生了很多的孩子,他们分管着山川江河。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玩耍的地方,为了让大地变得更加美丽,达西爷着手造就起万物来。他首先创造的是一片青翠的竹林。竹林里他又创造了各种动物,他首先捏就的是黄牛。他让树木轮流着开花结果,让动物们自己能繁衍后代。
地神“麻西雍”看见天神做了不少事情,她自己也想做出点什么来。她独自在海边和泥消遣,她捏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来,泥人捏出来一个就跑一个(图1),他们跑到山林里躲起来,他们遇着风就会长大,他们被雨淋就有了血肉之躯,他们便是第一批人类。这批人类像神一样会生不会死,他们每天都生下一个孩子,大地上很快挤满了人类。他们吃光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天神创造的一切全部被他们践踏,大地上变得一片苍凉。伟大的天神达西爷看见了终于震怒,他谴责地神为什么要创造卑贱的人类。天神要他的儿子“达赛”(雷神)去放火,他要把世上的一切全部毁灭。他要把大地重新创造成美丽的花园,他要创造全新的世间万物。达赛在世间放起了大火,整个世界熊熊燃烧了起来,一切生灵全部被烈火吞噬,可怜的人类也没有幸免于难。善良的地神麻西雍见了心里很悲伤,她爱恋着自己亲手捏就的人类,她悄悄地救下几个人藏在一个山洞里,还让她的女儿“耶勒安”昼夜守在那里。
天神达西爷认为世间的生灵已经全部灭亡,他又开始着手创造世间的万物了。他首先将火关进坚硬的石头里,然后才捏造出各种动植物。大地上又重新长起各种树木,树林里又重新结满各种瓜果,天上又重新有飞鸟翱翔,水里也重新有了鱼儿游玩。为了把世间变得更加美好而又宁静,天神要树木花草相互不要往来,飞禽走兽也不能相互往来。天神自己在白天里监视,黑夜里派猫头鹰巡察,谁也不敢违背天神的旨意,安宁的日子持续了很久很久。
第二次人类的诞生和消亡
老虎一直想吃麂子和马鹿,但是它害怕受到天神的惩罚。它每天吃饭、睡觉都不香,只有悄悄地叹气,再想想办法。过了一些时候,老虎实在是忍不住了,想出了一个主意,它假意邀约麂子和马鹿一起去锄地。麂子和马鹿不知道老虎打的坏主意,真的到了老虎的地里来劳动。老虎借口有事要进森林一趟,实际是跑回家去,将小麂子和小马鹿吃掉。麂子和马鹿劳动回来,发现小麂子和小马鹿不在了,又哭又叫,到处去寻找。麂子和马鹿的哭叫声被猫头鹰听到了,猫头鹰飞来问个究竟,麂子和马鹿不约而同地大声说:“猫头鹰大哥,救救我们吧!魔鬼啃吃了麂子、马鹿的头颅!”
麂子和马鹿仍在继续寻找它们的孩子,不小心踩着了黑蚂蚁的窝。黑蚂蚁乱开来,叮了小老鼠一口。小老鼠疼痛难忍,咬断了冬瓜藤。冬瓜滚进芝麻地里,芝麻籽飞进了野鸡的眼睛里。野鸡飞到竹枝头,竹枝压下来打在大象的背脊上。大象受惊跑起来,撞倒了耶勒安的茅草房。茅草房倒下来,压死了还在睡梦中的老妇人耶勒安。这一切,被一只闲逛的大黑熊看见了,它可怜那位老妇人,决定将她背进附近的山洞里埋起来。大黑熊背起老妇人,向山洞走去,到了洞口旁才发现洞口已被封得严严的。大黑熊正在纳闷,突然听到从石缝中传出人的说话声,便好奇地搬开石头,打开山洞。果然,从山洞里走出好些人来,这样,世上又有了人类(图2)。
图2 黑熊打开山洞后走出来的人类(汤永晶/摄)
不久,天神又发现这些从岩洞中出来的人类,他又一次恼怒了,要把他们再次毁灭掉。地神跪在天神的面前不停地哀求,为人类求情,请天神发发慈悲。天神想了想,回答说:“除非他们有生也有死,一年只能生一胎;除非他们吃瓜果树叶,不再吃土。这样,我才能让他们留在世上。”仁慈的地神答应了天神的要求,我们的祖先终于幸免于难。他们谢天谢地,还感谢大黑熊将他们放出来。大黑熊说,是大象撞倒茅草房,压死了可怜的耶勒安。天神和地神问大象,大象说是野鸡压倒金竹枝,打在它的背脊上。问野鸡,野鸡说是芝麻籽飞进它的眼睛里。芝麻籽说是冬瓜碰倒了它的树,冬瓜说是小老鼠咬断了它的藤,小老鼠说是黑蚂蚁叮了它一口,黑蚂蚁说是麂子、马鹿踩坏了它的窝,麂子、马鹿说是老虎吃了它们的孩子。老虎这时头低低的,无话可说,受到了天神和地神的惩罚,天神和地神让老虎的智慧比其他动物差一些,以后它就不再容易吃掉其他的动物。
人类开始吃瓜果和树叶了,他们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却从来不知道劳作。他们又开始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把森林一片又一片地吃光了。天神要他们吃什么就要学会种什么;天神要他们一年只生一胎,他们悄悄地一年就生十胎。人类根本不把天神的话放在心上,乱吃乱糟蹋,破坏林木。他们只知道寻欢作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人类一天天在增多,森林一天天在减少,天神创造的万物将要毁于一旦。天神感到,人类在世上祸害无穷,终于下了决心再一次消灭他们。天神翻江倒海,兴风作浪,让大水淹没了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不停地摇荡,海浪一浪高过一浪,所有的生灵四处奔命,他们不知道要跑到什么地方才可以安身。天神为了不让地神太伤心,有意要留下一些心地善良的人。他变成一只癞蛤蟆跳到路上,试试有没有心地善良的人来关心他。只顾逃窜的生灵把癞蛤蟆都踩在了脚下,踩过他身上的人及其他生灵成千上万,谁也不知道癞蛤蟆就是达西爷。最后来了一个汉子叫达姆依,他可怜这只癞蛤蟆,把他捡起来放在路边的岩石上。癞蛤蟆又跳到路上,善良的达姆依又把他捡了起来(图3),这样连续几次,直到所有的人和生灵跑完了。这时,癞蛤蟆变成了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对达姆依说:“善良的达姆依,你不用跑,洪水将把整个世界都淹没。山顶上有一个很大的木仓,你牵上一头母牛,一起藏在木仓里。任洪水拍打木仓,你骑在牛背上,不要惊慌,不要放手。直到有一天木仓停下来不再漂浮,你再出来,杀老牛来充饥。”老人说完,便化作青烟消失了,达姆依眨眨眼觉得很惊奇。他跑到山顶上,果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木仓,旁边还有一头肥壮的母牛在吃草。洪水很快就要淹到山顶,大浪里有无数生灵在挣扎。洪水淹到男人们的脚踝,男人就死去;洪水流到女人们的膝盖,女人才死去。眼看大水很快就要淹到顶上,达姆依只好牵起母牛躲进木仓里。达姆依刚把仓门用木板封闭好,一个大浪就把木仓打进了洪水里。木仓在惊涛骇浪中不知颠簸了多少天,达姆依忍受饥饿骑在牛背上,母牛饿得用舌头舔达姆依的手和脚。达姆依自言自语地对自己和母牛说:“坚持!坚持到最后就会好的。”
图3 癞蛤蟆“达西爷”与达姆依(汤永晶/摄)
不知过了多久,大洪水渐渐退回去了,木仓也终于停了下来。达姆依打开木仓看看外面,他眼前仍然是一片汪洋。他将母牛从木仓里牵出来,实在饿得没有其他办法了,他遵照天神的话忍心将母牛杀了。达姆依发现母牛的肚子里只有一颗葫芦籽,他把这颗葫芦籽种在木仓的后面,每天浇上一些水。
洪水退去了以后,世界一片狼藉,除了一些树木,大地上的生灵已经灭绝。这时,天神达西爷派身边的乌鸦去察看世上还有没有人活着。乌鸦去了几天不见回来,达西爷又派老鹰去察看,老鹰去了好多天也不见回来。达西爷只好再派燕子出去找乌鸦和老鹰,燕子去了几天后,终于回来报告说:“世上的生灵全都灭绝了。我见到了乌鸦和老鹰,它们忙着在那里撕吃死尸。“莱姆山”顶上有一个很大的木仓,一位老者坐在木仓旁的石头上成天哀叹。”天神听了燕子的报告,点了点头,说那位老者是大地的儿子达姆依,他心地善良,是人类的保护神,应当受到尊重。从此,直到千万年以后的今天,佤族人依然供奉着“达姆依”。佤族人居住的每个村寨的后面,都有一片森林,那是神林,林中有一小草屋,那是佤族人供奉达姆依的祭坛。
第三次人类的诞生和教化
“达姆依”种的葫芦籽第二天就发芽了。第三天就长出两棵藤,葫芦藤长得非常快,一棵向北,另一棵向南。向北的藤子开了一朵雄花,不结果;向南的藤子也开了一朵花,还结了一个小葫芦。小葫芦长得特别的快,30天就长得有木仓那么大(图4)。一天夜里,万籁俱寂,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来人的说话声。达姆依从睡梦中醒来觉得很惊奇,便习惯地拔出挂在墙上的长刀,悄悄到木仓外面去察看,没见有什么人。再仔细听听,人声是从大葫芦里传出来的。达姆依前后左右都找遍了,大葫芦没有一个进出口,最后他决定用长刀将葫芦砍开。达姆依砍到天亮仍然砍不开,一只小米雀在附近的草棚尖上叫起来:“用扫把叶锯开,用扫把叶锯开!”。达姆依摘来几片扫把叶锯葫芦,锯到黄昏时才锯开一个小洞。还锯着了蚂蚱的头,至今蚂蚱的头尖尖的,还留有锯痕。洞口太小,里面的人怎么也出不来。善良的达姆依害怕又伤着人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不敢再锯。小米雀飞来帮忙,用它坚硬的嘴啄开了一个大洞,果然,人一个跟一个地从葫芦里走了出来。同时出来的还有飞禽走兽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www.xing528.com)
第一个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是佤族和景颇族的祖先,是老大,佤语称作“埃佤”或“岩佤”;第二个出来的人是“姆耶”(包括彝、拉祜、傈僳等)的祖先,是老二,佤语称作“尼文”;第三个出来的人是“胁木人”(傣族)的祖先,是老三,佤语称作“萨姆傣”;第四个出来的人是汉族的祖先,是老四,佤语称作“赛开”。从葫芦里出来的人很多很多,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是后来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图5)。
这个大葫芦,后来佤族人将它称为“司岗里”。人类从“司岗里”出来以后就各自走散了,大家都去找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埃佤”领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要去建自己的家园。但他们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该居住在什么地方。正当他们为难的时候,一只癞蛤蟆跑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最好居住在像我背上一样的平地。”一条蜥蜴抢过来说:“你们最好居住在像我脊背一样凸凹不平的山地。”人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话,他们叫癞蛤蟆和蜥蜴比赛唱歌,看谁唱的好听,就听谁的话。癞蛤蟆和蜥蜴都同意了。癞蛤蟆抢先唱了起来,它张开大嘴“呱呱”地叫,人们笑得前俯后仰,实在太难听了;蜥蜴的歌声悠扬动听,催人泪下,人们选择了蜥蜴的意见。从此,佤族人居住在了山区。
图4 沧源葫芦小镇的葫芦雕塑(汤永晶/摄)
各种生灵从“司岗里”出来以后,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它们选派代表去问天神。天神一一都作了安排和教化,教给各种生灵不同的生存本领。每种生灵都得到了一种生存的本领,都一一回去了。天神要老虎一年生十胎,老虎返回去时,一路上念着“一年生十胎,一年生十胎”,它不小心踩着了鹌鹑的窝,鹌鹑飞起来,把老虎吓了一大跳,忘记了“一年生十胎”的话。老虎跑去问鹌鹑:“我刚才说什么来着?”鹌鹑回答说:“你刚才不是说‘十年生一胎,十年生一胎么’,也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这样,老虎又念着“十年生一胎,十年生一胎”回去了。从此,老虎十年才生一胎儿。老虎踩掉了鹌鹑的长尾巴,至今,鹌鹑没有了美丽的尾巴;天神还给飞禽分配了翅膀;给走兽分了利爪或角;给蛇、蝎分了毒液;蝙蝠像老鼠一样分得尖牙,结果它把牙藏起来又去骗来一双翅膀,天神知道后,让蝙蝠只能在夜间出来觅食,而且还罚它们倒吊着睡,以惩罚它的骗子行为;天神还惩罚了乌鸦和老鹰,不让它们吃山珍海味,让它们天天吃臭气熏天的腐肉。这种因果报应观使佤族在使用自然资源的时候总是谨慎从事,惧怕大自然的报复,于是就产生了保护和有限利用资源的动机。
图5 佤族先民崇拜葫芦形象(汤永晶/摄)
轮到人要本领的时候,天神的本领已经分完了,就分给人类学习各种生灵的本领——智慧。天神让乌鸦捎话给人类,叫人类三天吃一餐饭。在去的路上,乌鸦记混了,改变了天神的原话,对人类说:“天神叫你们一天吃三餐饭。”这样一来,可把人类害苦了,从早忙到晚人类仍然吃不饱,人类从此对乌鸦怀恨在心。天神说牛曾经帮助过人类,人类应该抚养它,人类从此养起了牛。天神要人类负责抚养鸡和猪,还要人类将狗当朋友。其他动物,天神给它们分发了种子,要它们自己劳动,自食其力。动物们各自都种下了分到的种子,人类却把自己分得的种子吃光了。人类就去向老鼠借种子,老鼠将自己的种子全都借给了人类,可是它没有了吃的,人类叫它回到寨子和人分着吃。人类有了智慧,就学着蜘蛛盖房子,还学着蚂蚁积累下口粮。后来,竹鸡把小米种子送给了人类,白鹇在山上找来了稻种。蛇不愿把火种借给人类,人类将火种悄悄偷了来。至今人和蛇仍水火不相容,遇到了蛇,但人类还得让它三分。
开始的时候,天和地相隔很近,如果你站在高山顶上,就可以和星星一起玩,还可以把月亮取来拿去割稻子。有一天,一位勤劳的妇女“耶格依”在舂谷子的时候,不小心把天给顶高了。耶格依是位勤劳、善良的老妈妈,她做的饭菜最好吃。有人偷看她做饭菜,原来她在菜里装的是盐巴,至今佤族人管盐巴叫“格依”。
(2)佤族的“创世神话”之二
还有一个创世神话说法是众神之神“梅依格”创造了世间万物,但是天地未开,人类尚未诞生。于是梅依格在佤山“司岗里”创造了人类,并让“梅依迪神”开天,“梅依麻神”辟地,让生灵万物帮助人类走出佤山,让人与世间签订生灵和谐、与世无争的契约。五千年来,佤山人民坚守着祖先对先知“梅依格”许下的誓言,世代相传,直至今日,他们信奉生命平等,顽强地捍卫着与天地定下的契约“生灵和谐”“与世无争”。
(3)人如何走出山洞的传说
①佤族远古神话中的人,是由造人之神“木依吉”(又译为“莫伟”)把人类造出来放在石洞里的。在佤族心目中,危害人类生存繁衍的并不是洪水之灾,而是和原始先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和植物。最早发现石洞里的人,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一种叫“差”的普通小鸟。小鸟“差”最先把人藏在石洞里的消息告诉了动物和植物,而引起了动植物界“该不该让人出来”的大讨论。大树说:“不能让人出来,人出来就会砍死我们,要是人出来了,我就倒下去把他们压死。”豹子说:“我也不同意让人出来,人出来会打死我。要是人出来了,我就咬死他们。”表决的结果是,大多数动物同意让人从石洞里出来,大家最终做出了决定:帮助人类打开石洞,让人出来。首先站出来响应的是兽类,大象、野猪、犀牛、老熊、麂子等,它们各自施展自己的看家本领,但都没有把石洞打开。鸟类中的鹞鹰、臭雕、啄木鸟、猫头鹰等飞禽也紧跟其后,拿出各自的绝活,仍然没有把石洞打开。最后把石洞打开,让人从石洞里出来的过程中,苍蝇、蜘蛛和老鼠也立有很大功劳。苍蝇用唾液配合小米雀“日伟”啄开洞门;蜘蛛与大树打赌,用自己吐的丝,让大树压不断而认输;老鼠咬住豹子的尾巴而使可恶的豹子无法再咬从石洞里出来的人。尤其那一只让人从石洞里出来的小米雀,成了佤族人民尊重和喜爱的神鸟。人类从司岗里出来时,最初从司岗里出来的几个人被守在洞口的豹子咬死了,老鼠在情急之下跳到豹子的身上,咬住豹子的尾巴,趁豹子疼痛至极,人们才得以一个一个从石洞里跑出来(赵玲玲,2008)。所以佤族从古至今对小米雀、蜘蛛、苍蝇、老鼠等都心存感激,让它们和人一起生活而不去伤害它们(谢佳学,2008)。第四个从石洞里出来的人才活了下来,这个人是“岩佤”(佤族),算是活下来的第一人,从此佤族就排行老大;后面出来的依次排列为“尼文”(佤语,意为“老二”)是拉祜族;“三木傣”(佤语,意为“老三”)是傣族;“赛口”(佤语,意为“老四”)是汉族;以后出来的就是其他民族了。刚刚出来的人看不清东西,岩佤(老大,佤族)跑去抱住了一棵椿树,所以佤族就像大椿树一样,肤色是黑红黑红的,因此凡是有大椿树的地方,就是佤族祖先岩佤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离石洞不远的阿佤山上。尼文(老二,拉祜族)跑去抱住一棵竹子,所以拉祜族就像竹子一样,肤色青黄青黄的,住在竹子多的半山腰;三木傣(老三,傣族)跑去抱住了一棵芭蕉树,所以傣族就像芭蕉一样,肤色白嫩白嫩的,住在芭蕉树最多的热带平坝地方;赛口(老四,汉族)跑去抱住一棵大青树,所以汉族像大青树一样,肤色白且体格高大,就象大青树一样分布很广,热地方冷地方都能住(赵玲玲,2008)。
②西盟地区佤族关于人如何从洞里出来的传说。西盟地区佤族的关于人类起源故事也出自创世史诗《司岗里》的神话,有这样的讲述:佤族的第一代神“路安神”和“利吉神”造了人后,把人放到一个石洞里,并用石门封住,人出不来。“普冷鸟”发现了此事,并告诉了好朋友“哥龙地”(一种类似杜鹃的鸟)。它们分头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大地上所有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动物们都想打开这个石洞,却没成功。动物们便去问佤族传说中的第二代天神“木依吉”,木依吉告诉它们说:“查查还有什么雀没有来,去请它来,石洞就能打开了。”大家便列队查了查,只有“小米雀”没有来,于是就派它的好朋友普冷鸟去找它,普冷鸟找到了小米雀,把天神木依吉的意思告诉了它,于是小米雀飞到石洞上一点一点地啄了起来,渐渐地,石洞裂开了一条缝,里面的人用力一推,打开了石门,人就从石洞里走了出来(赵富荣,2008)。
(4)“司岗里”有关火神崇拜的传说
天神创造了人以外的世间万物,地神用水和泥造出了人类,人类吃的是水和土,成天就知道吃,吃饱了就生孩子,他们每个人都会生,而且一天要生两到三个孩子。就这样人类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他们把山一座一座地吃光,把河一条一条地喝干。他们所经过的地方一片狼藉,他们所到过的地方一片荒凉。天神发现后很生气,他要重新创造一个更美丽、热闹的世界。他有个性格古怪、脾气暴躁的儿子叫雷神“达赛”,但雷神对天神的话却一直惟命是从。天神叫来了雷神,命令他把世间的万物全部消灭干净。雷神达赛让他的使者火神“燕子”把火带到大地,要燕子到处放火把大地上的万物全部烧光。燕子把火带到地球上以后,把地球上的一切东西全部点燃,大地一片火海,熊熊大火烧了很久很久才熄灭下来。到现在人们仍然不能乱打燕子,因为燕子身上有火,被视为火神,谁打了燕子,以后谁住的草房肯定会遭火灾。佤族人还把燕子叫做“杜外”(佤语,意为“肚子痛”),谁吃了燕子的肉,体内火气重就会肚子痛,所以佤族祖祖辈辈从来不打燕子。地上的火熄灭后,世界一片黑暗,阴冷潮湿,各种生灵为了生存又去向天神要火种。猫头鹰去要没有要到。萤火虫又去要说:“请神给我火”,天神给了它一点火种带回来,但回到后只有光没有火。蚱蜢又去找雷神,想弄清楚为什么给的火种只有光没有火,当它到了雷神的住处时,正好从石头缝里窥视到雷神用石头摩擦取火。蚱蜢回去后,就教人类采用摩擦的方式取火,从此才点着了火。是谁点着了火呢?是蚱蜢(杨逸平,2008)。
(5)佤族母系社会神话传说
关于佤族人类社会曾经历母系社会氏族阶段的重要依据来源于其社会内部普遍流行的《司岗里》神话传说:人们请“格雷诺”和“格利比”来当领导,格雷诺是男子,格利比是女子,他俩结婚了。格利比创造了道理,从此有了兄弟、男女之序,女子比男子先懂道理,男子要听女子的话。后来格利比不愿当领导了,便让格雷诺来领导。但是男子不懂的事情,还要向女子请教。女子共领导了三十代人,男子才领导了二十代人。
(6)沧源司岗里溶洞
司岗里溶洞位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丁来村南面的司岗里崖画谷文化生态旅游区内,距沧源县城所在地勐董约27 km,在勐来峡谷内,溶洞雄伟壮观、保存完好,被誉为亚洲之最。它原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河流,溶洞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变迁,河水改道而成。这段干涸的地下河道,空豁幽深,长年累月,经地面雨水的渗透浸蚀,石灰岩逐渐溶解,经沉淀凝聚而成为千奇百怪引人入胜的各种形态。洞口在海拔1200 m的凹地中,溶洞进深300 m后分为两支,呈“Y”字形,素有“左洞入地,右洞上天”之说,初步探测长度1565 m、最宽达50 m、最高达40 m,其中,主洞长1115 m、平均宽30 m、高35 m。司岗里溶洞发育在下二叠统厚层碳酸岩中,受北东向次级断裂制约,洞中堆积物有黄色黏土和碳酸盐岩石块,为暗河沉积和洞顶崩塌而成,厚4~5 m,局部厚达10m,多分布于洞口及洞壁底部。洞中化学沉积物丰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穴珠、流石坝、石幔、石葡萄等(李维景,2015)。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一根根粗壮高大的石笋由洞底拔地而起,像精工雕刻的华表,支撑着整个洞顶。此外,穹形的洞顶让溶洞显得宏伟壮观。绚丽多姿的石花、亭亭玉立的钟乳石让人犹如进入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图6 沧源司岗里空洞口(汤永晶/摄)
图7 沧源司岗里溶洞内部景观(范李晨曦/摄)
在沧源司岗里溶洞有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关于司岗里溶洞的神话传说:宇宙形成之初一片混沌,后来轻的东西往上浮、重的东西往下沉形成了天和地。天地形成了以后,很快孕育出一个灵魂——天神“达西爷”。天神一个人在黑暗的天地间生活,他伤心地哭了起来,眼泪落到地上变成了雨,雨不断地冲刷着大地,形成了河流山川,水汇聚到低处,形成了湖泊大海。不知过了多少年,大地也孕育出另一个灵魂——人类的母亲地神。天神和地神在一起后,生下了日月星辰,天地间有了光亮,天神见到大地上一片荒凉,开始着手创造万物,他首先创造了一片竹林,然后在竹林里创造了牛和其他生命。天神忙于创造,把地神冷落在一边。寂寞的地神在河边无聊的捏泥士,捏出了第一批人类。第一批人类只会吃土和水,而且只有生没有死,还一天要生下两三胎,结果大地很快聚满了人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吃着大地上的土和水。天神很快发现大地惨遭人类的破坏,他准备消灭人类重新修整大地,他派火神燕子把火种酒向大地,大地一下子燃烧起来。见到万物在烈火中燃烧,人类很快就要被烧光,地神抓起几个人种把他们藏进了山肚子里。很久很久以后一只小米雀飞过,听到山肚子里有响声觉得奇怪就用嘴啄开一个洞,人类从山洞里走了出来。看到人类又复活,天神生气了,准备再次消灭人类,地神向天神求情,天神说:除非他们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蜕变,而且服从我的一切安排,我就让他们生存,地神同意了,人类在山洞里经过火与水的锤炼后由泥土之身蜕变为血肉之躯,最后经过各种困难险阻走出山洞,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这洞便是传说中的“司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