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亮等(1999)认为,亚洲象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及西南部的热带森林中,约在东经97°35′~101°45′,北纬21°10′~24°45′之间,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的复合类型之沟谷、山地及稀树草原地带。
郎学东等以2002~2006 年中国南滚河流域野生亚洲象的实际活动范围(36.13 km2)为研究区,采用3S技术、法瑞学派野外群落样地调查方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因子评分赋值法,选取了9个影响亚洲象的主要生境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亚洲象生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发现南滚河保护区内:①优等生境,良好生境,中等生境,劣等生境,未利用生境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2.14 % ,8.97 % ,16.88% ,40.77 % ,1.24 %。②生境因子综合作用中,各权重赋值分别为水源地距离0.1620,坡向0.1493,海拔0.1431,植被类型0.1414,硝塘距离0.1224,坡度0.1050,稀泥塘距离0.0692,居民点距离0.0656,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0.0420,这一分析结果说明水源、食物、坡向、海拔、盐分是亚洲象生境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先决条件。③亚洲象对各因素的最佳选择分别为:水源地距200~400 m、坡向南,海拔700~900 m,植被类型半常绿季雨林,硝塘距离0~1000 m,坡度8°~15°,稀泥塘距离2000~3000 m,居民点距离4000~5000 m,NDVI>0.5 (郎学东等,2008)。
表7 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生境质量等级及面积统计表(引自郎学东等,2008)
续表7
(www.xing528.com)
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生境质量等级结构不太合理,良好生境和中等生境所占的比例较小。并认为对于优等生境应采取优先保护的措施,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对于良好生境、中等生境及劣等生境可采取一些生境改造和恢复方案措施,如设计一些硝塘、稀泥塘、小水池,以提高生境质量等级;对不太适合亚洲象食物选择的植被类型和植被盖度进行设计和改造;对离亚洲象分布区域太近的居民点进行搬迁(郎学东等,2008)(表7)。
秦岭(2007)的研究结果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亚洲象表现出对栖息地极高程度的选择。偏爱800 m以下低海拔、坡度<20°、中下坡位、坡向东-西及南-北的热带雨林、稀树灌丛和竹林,其最适宜生境对乔木的树高、干高,胸径、冠幅和郁闭度也有较高要求。
冯利民等(2010)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GIS、GPS、RS)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在旱季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亚洲象偏好海拔1000 m以下的低海拔,坡度小于20°,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坡向为东南、南、北方向的区域。偏好的植被类型是竹阔混交林和灌丛。除野生种群数量过小之外,目前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过小,保护区内海拔在1000m以下的区域不足50 km2,导致亚洲象适宜栖息地面积严重不足,有限的食物资源无法支持种群的发展。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3年扩大至508.87 km2,但是能为亚洲象提供足够食物来源的适宜栖息地只存在于扩大前的保护区范围内,亚洲象的栖息地并未扩大。在该地区亚洲象适宜栖息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大肆扩张,大片保护区外亚洲象适宜的低地生境被开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咖啡、橡胶、木薯等,导致了栖息地严重破坏和种群向外扩散的天然廊道的消失,直接导致了南滚河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无法向缅甸方向迁移,已经完全被孤立在中国境内。同时,缅甸境内,亚洲象以前曾经常去的南滚河两岸也开始了加速开发。2002~2007年消失的67 km2的森林主要是保护区以南的南滚河干流两岸的低地植被。而历史上,这些区域是该地区亚洲象频繁活动的适宜生境。
Liu Peng et al.(2016)应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cological niche factor analysis,ENFA)模型,基于地理因素、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对临沧市亚洲象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最优、相对适宜、边缘生境占总研究面积的0.16% (38.45 km2)、0.61% (150.00 km2)、3.34% (817.26 km2),不适宜生境占总研究面积的95.89% (23463.29 km2)。临沧亚洲象生境的边际值为1.954,表明环境中各种生态地理变量的非随机选择。影响亚洲象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类型,其次是地理因素和人为干扰。根据此次研究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认为:亚洲象在中国的总分布(即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由于大量的森林砍伐,最优的栖息地只有2689.62 km2,相对适宜的栖息地只有1400.57 km2。除了恢复工程,保护策略应注重提高边际栖息地的质量,同时在不适宜栖息的区域设置生态走廊连接生境斑块,减少亚洲象种群间的遗传隔离,使这一极小种群物种得到长期保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