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南滚河亚洲象保护的民间知识与文化传统调研

中国南滚河亚洲象保护的民间知识与文化传统调研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班洪、南滚河一带,有亚洲野象260多头。由此认为,亚洲象是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亚洲象在我国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之外仅分布于此区域。马利超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滚河地区活动的亚洲象种群分为4个家族群,且这4个家庭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

根据文献记载中调查研究工作的时间顺序,我们将中国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信息摘录如下:

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兽类组1960~1975年间,多次对云南野象的分布开展了调查,其中1960年3月和1967年9月三次对沧源县班洪、班老地区的亚洲象进行了访问调查,综合分析后得出南滚河地区亚洲象总数量为22头,其中群象两群,一群由16头象组成,一群由3头象组成(母子象),另有3头独象(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兽类组,1976)。

汪春龙(1984)报道了在1981年4月的考察中,观察到南滚河流域的1个象群,这个象群共有7头亚洲象,其中1头成年雄象,4头成年母象,2头小象。另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石头寨附近还有6~7头的另外1个象群;此外,森林中还散居着2头独象。加在一起,南滚河地区共有14~16头大象。

吕培炎等(1983)报道,在1981年对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进行过考察后,认为南滚河保护区内栖息有2个象群和1头独象,共计12头野象。南滚河保护区的野象正处于壮令(应为“龄”)时期,70年代先后在此捕获了3头幼象,1981年在南滚河考察时又见到了2头幼象偎依在母象身旁,这对于野象繁衍来说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杨宇明等(1982)报道在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南板河与芒库河交汇处东侧海拔620 m处的稀树草坡,看到2头母象带领着2头小象,1头幼象已有水牛大,另1头为1979年生,看去幼小稚嫩。又根据栖息区域的粪便、脚印和向群众采访的材料分析,还有1个象群,数量约9头,并有1头独象,保护区内共活动着14头亚洲象。独象是白象(白象为亚洲象的变种,因体内缺乏色素而变白),这是我国野象资源中十分珍贵的个体。遗憾的是这头白象有一条腿畸形,走过的脚迹能明显看出,且年令(应为“龄”)已相当大。

杨德华等(1987)认为,临沧地区沧源县的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原云南省森林勘四大队考察有野象14头,1984年考察结果为22头。

汤家生等(1986)认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植物种群丰富,是各种珍禽异兽栖息繁衍的优良场所,特别是保护区内的亚洲象,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在我国仅西双版纳和南滚河保护区有分布,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有亚洲象14~16头。

杨振华(1987)报道,云南是野象等珍稀动物的主要产区,由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西南林学院野生动物研究室、云南省林业厅及方关地州林业局组成考察队,深入高黎贡山、无量山、大雪山、哀牢山脉和西双版纳等深山密林,进行艰苦的野外考察,历时二年,跨越云南省的15个地(州)和100个县,行程9万多公里,完成了30多万平方公里大面积的科学考察任务,基本上查清了野象等六种珍稀动物的分布区域及数量分布。在我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班洪、南滚河一带,有亚洲野象260多头(该报道中没有具体写明南滚河流域的亚洲象种群数量和分布的信息)。

郭宝用(1989)报道了在1987年7~8月间,在沧源县发生不法分子捕杀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野象的严重事件后,由临沧地区林业局(现名为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于1988年底联合组织的一次由20人组成的调查队开展的南滚河地区亚洲象专项考察,考察队采用粪便调查法得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亚洲象为12头,其中亲眼见到2群,一群5头,一群2头,另外还看到2头独象。亚洲象的活动范围24 km2,约占保护区面积(73 km2)的1/3。(www.xing528.com)

刘宁等(1997)报道了在1992年7~11月期间,由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组织了30人的野生动物调查队,对保护区内和周围地区的珍稀和经济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采取社会调查和路线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初步查清了保护区的珍稀和经济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云南省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报告》所报导的调查结果中,亚洲象为18头。由此认为,亚洲象是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亚洲象在我国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之外仅分布于此区域。保护区内现存有亚洲象15~18头。由于亚洲象在保护区内的分布与活动规律已经基本掌握,建议进行亚洲象不同季节食性、食物摄入量及食物种类年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探讨其对栖息地食物种类及数量的要求和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最大容纳量,建议进行亚洲象生殖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研究。

赵树华(2000)认为,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动物资源繁殖也较快,亚洲象由1980年的6头增加到1998年的18头。

郭宝用等(1999)报道了在1992年7~11月间对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结果,路线统计值为20头,可能偏高。调查还发现大象活动范围明显缩小,仅在保护区偏西南共16.11 km2的林区中活动。从直接观察和粪便分析认为,保护区中大象共有2群,约10头左右,另外尚有几头独象,故总数应在11头以上。

马利超(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滚河地区活动的亚洲象种群分为4个家族群(Family),且这4个家庭具有紧密的亲缘关系。

秦岭(2007)采用样线法对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进行了调查,通过测量样线中遇见的亚洲象足迹和粪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SPSS 11.0和Oringin 4.0分析后,得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少为14头,其中青年象4头,亚成年象6头,成年象最少4头。种群以亚成年和成年象为主。

杨帆等(2012)认为,南滚河亚洲象种群分布在介于缅甸北分布区与中国老挝、越南分布区的中间地带,按地理扩散的距离,该地区种群(南滚河种群)都有可能来源于这两个分布区,为100~150年前由北迁移而来,其西北正是缅甸北Myitkyina-Upper Chindwin亚洲象分布区。该种群在20世纪80年代能够扩散到中国与缅甸的国界以南,但由于近年来缅甸植被破坏严重,自1997年起就不再有野生亚洲象种群在两国间跨边境迁移,在南滚河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孤立群体,群体数目在13~18头之间。

2018年1~6月,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规划设计院、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原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管理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云南省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项目的结果表明,云南临沧沧源南滚河亚洲象种群仅分布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片区内,发现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为12头,其中1群9头,另一群3头;在耿马片区及临沧市其他地区未发现有亚洲象的分布(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