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名始见于民国23年(公元1934年)从澜沧县析置“沧源设治区”,取“源于澜沧”之意。1949年4月,成立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属宁洱专区,后改为普洱专区。1951年3月成立沧源县人民政府,驻地岩帅。195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沧源设治区”改置沧源县,划归缅宁专区(今临沧市),年末县政府机关迁驻勐董。后缅宁专区先后改临沧专区、临沧地区,沧源均归其管辖。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沧源县设立“沧源佧佤自治县”。1963年9月13日,更名“沧源佤族自治县”。2003年,临沧撤地设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属临沧市(李维景,2015)。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东西最大距离86 km,南北最大距离47 km,总面积2445.24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9.2 %,坝区仅占0.8%,东北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相邻,东部和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北面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毗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147.083 km,因佤族人口众多,故被称为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县城位于勐董镇(“勐董”为傣语,意为“相聚商量的地方”),海拔为1270m,距省会昆明市886 km,距临沧市政府驻地临翔区222 km。
沧源位于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的南端。横断山脉南部呈扫帚形扩大,境内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地势呈北中部高,东、西、南三面低,呈东北-西南走向和南北走向。有大小山峰186座,最高峰为位于北部的窝坎大山,海拔2605 m;最低点为西部芒卡坝的南汀河,海拔460 m,相对高差为2145 m。境内有大小河流84条,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拉勐河、勐董河、永安河,分属澜沧江和怒江两大水系,自窝坎大山延伸至中缅国境的岗诺木若山为分水岭。全年气候温暖湿润,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 ℃,年平均降雨量1425~1595 mm,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862.5 h以上。
沧源境内有建自1980年的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片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34% ,分布着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多种植被类型,生物资源丰富,据调查,境内有种子植物178科968属1885种,蕨类植物40科93属149种,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75种,其中有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藤枣Eleutharrhena macrocarpa、喜马拉雅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tii、单羽苏铁Cycas simplicipinn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董棕Caryota urens等47种。分布着动物45目201科744种,其中,哺乳动物92种、鸟类272种、爬行类51种、两栖类30种、鱼类2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印支虎Panthera tigris corbetti、豹Panthera pardus、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灰叶猴Presbytis phayrei、豚尾猴Macaca leonina、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等1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Macaca mulatta、水鹿Rusa unicolor、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原鸡Gallus gall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coronatus等64种。(www.xing528.com)
沧源佤族自治县下辖4个镇(勐董镇、岩帅镇、勐省镇、芒卡镇)、6个乡(单甲乡、糯良乡、勐来乡、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班洪乡、班老乡)、1个农场(勐省农场),包括93个村(居)民委员会803个村民小组585个自然村。居住着汉族、佤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壮族、白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等民族。2018年全县总人口为18.78万人,其中佤族人口14.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 %,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0%。沧源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被称为“世界佤乡”。沧源佤族由原始社会末期一跃千年,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亦称为“直过民族”)。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奔放豪迈的民族,被喻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热土上,佤族人民创造、积淀了极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月亮升起来》《司岗里之恋》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佤族歌曲唱响大江南北,享誉全国;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佤山儿女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心声,把佤族人民唱到了神州大地。“万人摸你黑”“千人甩发舞”更是把佤山沧源推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大型佤族原生态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完美诠释了佤族的信仰、历史、风俗、文化。佤族歌曲、舞蹈、节日活动已成为沧源走向世界的特别名片,促进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佤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不畏强权、伸张正义、团结御侮、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光荣传统。1885年,英帝国主义占领缅甸以后,便将侵略魔爪伸向阿佤山区,面对侵略,1934年2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佤族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以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顽强地抗击洋枪洋炮武装的侵略者,并取得了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佤族人民积极投身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修筑,组建佤山抗日武装,各部落剽牛立盟,为滇西南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在佤族人民的强烈要求下,1960年10月,在第二次滇缅南段边界会勘中,班老乡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使沧源从发展的末梢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佤山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佤族人民一心向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民族团结之歌”响彻佤山大地,全县上下呈现出不分民族、不分你我,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图3)。
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又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古崖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经典古建筑之一的广允缅寺;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的佤族原始古村落翁丁村;被评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的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长达2270 m,创下世界第一长街宴的“佤王宴”,通过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佤族语言、歌舞、服饰、建筑等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里独树一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