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风光魅力不可错过

黄河风光魅力不可错过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风光,是中卫风光中不可或缺的一幕。惊心动魄的急流暗礁,赏心悦目的缓流幽谷,壁立如削的山峰林立,使得黄河大峡谷风光旖旎、景色绮丽。南长滩既有黄河风光的美丽,又有黄河文化的遗落。此时梨花绽放,竞相吐蕊,花香袭人,与滔滔黄河相映成趣,与巍巍群山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自然风光田园画。从南长滩乘羊皮筏子或者橡皮艇漂流黄河,一路观赏黄河峡谷风光,体验黄河漂流,是游人的一大乐事。

黄河风光魅力不可错过

黄河冲破崇山峻岭的阻隔,一路势不可挡,浩浩而来,及至撞在沙坡头阎王砭上,这才掉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祖先逐水而居,在黄河岸边繁衍生息,留下了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奔流,两岸奇峰插天,山势巍然,风光奇绝;平原沃野,阡陌纵横,铺彩展绿,为中卫风光添上了摄魂夺魄的一笔。

黄河风光,是中卫风光中不可或缺的一幕。

黄河自南长滩入宁夏,从黑山峡至沙坡头,两岸既有陡立如削的山峰,又有波涌浪翻的河流。惊心动魄的急流暗礁,赏心悦目的缓流幽谷,壁立如削的山峰林立,使得黄河大峡谷风光旖旎、景色绮丽。观黄河大峡谷风光,可见众多传说故事中的景致,如“洋人招手”“七姊妹”“老两口”“黄石漩”等,真可谓移步异景,景景不同,使人目不暇接。在这段河道上,山与河相伴,河与山相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互印证,使大峡谷风光扑朔迷离,撩人心弦。

黄河在峡谷中奔流,因暗礁遍布,水流湍急,自古难以行船,河运只靠羊皮筏子、牛皮筏子或木排顺水漂流。因此,多少年来,奇绝的黄河峡谷风光只有水上撑筏子的少数筏子客可领略。随着国家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国力强盛,旅游业作为黄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卫黄河峡谷风光才被更多的游人所目睹、所观赏。

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庄是南长滩村。南长滩是一处河湾滩地,巨大的“U”形河湾,造就了一个神秘的村庄。村庄依山坡排布,村巷纵横交错,屋舍错落有致,一切都保留着原生态的风貌,数说着农耕文明的沉静。这样气定神闲地坚守着一份独特,在各地众多的村庄里已不多见了。南长滩能保持村庄的原貌,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河流水,一片滩地,一座大山,使南长滩村落保持了农耕文明的自然面貌,为人们提供了一处解读自然村庄文明的样本。

处于深山峡谷的南长滩不只展现着黄河风光,据说,蒙古灭西夏时,党项族一支为躲避杀戮而隐居于此,经营数百年,方缔造了一个“世外桃源”。为了躲避灾难,他们将“拓跋”简化,取“拓”为姓,在这大山深处,借河边滩地生存下来。因此,南长滩村人家大多姓“拓”,只有少数几户为他姓。

南长滩既有黄河风光的美丽,又有黄河文化的遗落。这里有史前岩画、古代水车、秦代长城。在河滩上生长着的梨树枣树,身染岁月沧桑,年长的有四五百年了,至今仍树冠如盖,绿荫蔽日,树上开繁密的梨花,挂丰硕的果实。南长滩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田园风光,村庄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果园和耕地相融,鸡狗在村巷漫步,牛羊在果树下觅食。每年4月中旬,是南长滩最美的季节,梨花盛开,满河滩一片雪白,独具特色的梨花节让宁静的村庄热闹起来。此时梨花绽放,竞相吐蕊,花香袭人,与滔滔黄河相映成趣,与巍巍群山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自然风光田园画。秋天,枣子红了,梨熟了,河滩上色彩丰富了起来,一派金秋盛景跃然眼前……

从南长滩乘羊皮筏子或者橡皮艇漂流黄河,一路观赏黄河峡谷风光,体验黄河漂流,是游人的一大乐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黄河水道得以疏浚,暗礁险石被清理,漂流黄河只有惊可体验,已无险可忧。

因南长滩是黄河进入宁夏第一村,故被称为“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因南长滩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2008年12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宁夏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黄河大峡谷,北长滩与南长滩隔河相望,一个在河南岸,一个在河北岸,都依河而居,河岸滩地上种梨树、枣树,狭窄的田地里种着粮食。相较南长滩村,北长滩村居住的要松散许多,沿河岸排开的几个自然村落,自上往下,拉开数里路远。

据说,北长滩村的居民是由黄河上游逃难的刘、高、张三姓人家自水上漂流至此,见这片滩地可以生存,遂上岸定居。三姓难民在北长滩住下后,每日劳作,捡去河湾滩地里的石头,依高低平整滩地,高处高种,低处低种。为灌溉开垦出的荒地,他们又打造水车。开始三家人各自选址架水车,但屡架屡败,没有成功。究其原因,水车太小,筋骨不强,难以抵御黄河涛浪。后来三姓人家商议,重新勘踏引水车址,合资建起两架高大的水车,水车具有了抵御风浪的能力,这才建造成功。两架大水车三家人一直沿袭传承,将北长滩这处荒芜河滩开垦成田园牧歌式的村庄。至今,当地老人还述说着水车是“刘家修,张家保,高家好”的故事。由于三姓人家合力,北长滩也成为黄河峡谷一处“世外桃源”,居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日子。

那代表着北长滩根脉的大水车,如今仍昂然挺立在河边,在河水的拨动下,咿咿呀呀唱着古老的歌谣,不知疲倦地将一兜一兜的水舀起,车轮转至高处,再将水倒入渠沟,流入田地里。水车是黄河上的一处景观,它将农耕文明阐释得智慧而丰盈。

北长滩除了是一处风光优美的自然村落外,这里两山对峙、一河中流,还是古文化遗落之地。据石宇清《中卫北长滩探源》记载:“2004年,中卫市文物考古工作者考察北长滩时,在村落附近一处高约百米的台地上,惊喜地发现了一处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表散落着大量打制细石器、磨制石器、素面红陶片、彩陶片及穿孔石珠饰品。打制石器有细石核、细石叶、敲砸器、石箭头、石片石器;磨制石器有石斧、磨盘、磨棒,多已残断;素面红陶片上多有附加堆纹、锥刺纹、席纹、细绳纹等纹饰;彩陶片大部分为红底黑彩,绘有方格纹、柳叶纹、条形纹、三角纹、漩涡纹等精美的纹饰。北长滩古文化遗址包含了北方细石器狩猎文化和甘肃马家窑农业文化的两种特征,这充分说明,北长滩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活,过着狩猎畜牧为主,辅以少量农业采集的生活。北长滩,作为宁夏黄河上游继南长滩后的又一黄河岸边古朴民居村落,名副其实地担当起了承载黄河文明的重任,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演变发展。”

祖先在北长滩留下的文化遗迹,充分证明了这片土地不仅有旖旎的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风光与文化结合,使黄河大峡谷底蕴更为深厚,给游人提供了更为丰富、更具观赏价值的景观。

近年,经旅游部门开发打造,北长滩已成为一处景色优美的黄河乡村旅游景地、汽车自驾游营地。自南长滩顺黄河漂流,可到北长滩观景,也可乘摩托艇逆水而上,到南长滩游玩观赏,然后顺水而下,一路看两岸景色,品黄河气韵。

乘羊皮筏子在黄河大峡谷漂流,皮筏下浪涛翻滚,皮筏子在浪尖上颠簸,虽险象环生,却有惊无险。环顾黄河两岸的美景,目睹长河奔流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集粗犷、力量、激越之美于一身,这时,方可领略“摇篮”的内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开先在《塞上曲》中写道:“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抒写的就是乘坐羊皮筏子的真切感受。(www.xing528.com)

黑山峡河湾多。只见河水在莽莽群山中,时而东,时而西。在黑山峡100多公里的峡谷中,仅“V”字形的河湾峡谷、悬崖峭壁就占去了31.5公里,“龙王坑”“老两口”“七姊妹”“三兄弟”“黄石漩”“一窝猪”“阎王砭”等暗礁险滩一路排布,故而在筏客子中流传着“远见航道去无路,过湾转舵又一村”的说法。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兰州顺黄河漂流而下,曾感叹:黑山峡山崖耸峙,极为凶险,不弱于长江三峡中的瞿塘峡

在黑山峡漂流观景,“小观音”是必经的一处景观。“小观音”附近的河心处,有一个巨大的礁石,中流砥柱般矗立在湍急的水流中。自有河运以来,“洋人招手”就是黄河上的一大险要之处。因这块礁石,一个有关礁石的故事也便在民间流传。

据传说,当年有一个传教士乘坐羊皮筏子前往银川,行至“小观音”,被震耳欲聋的波涛声和湍急的流水吓住了,由于巨石矗立在河中央,皮筏速度又快,箭一样射向礁石。眼看筏子要撞到巨石上,传教士害怕极了,不听筏子匠的劝说,纵身跳上礁石。可就在这时,经验丰富的老筏工用竹篙轻轻一点,羊皮筏子绕过礁石,安全地驶向下游。传教士被困在河心礁石之上,每有皮筏子或木排过来,传教士必招手求救。但筏子和木排到了礁石跟前就根本无法停留,就是想救也无法救。传教士在礁石上趴着,眼巴巴地看着筏子和船从他身旁漂走。到了天黑,传教士仍然在礁石上趴着。漂过的筏子和船上的人都知道,礁石上等待被救的人可能没希望活下来了,所以漂过礁石时,就把带的干粮扔给传教士。有的干粮能接住,有的就掉到了河里。传教士靠着过来人扔给的干粮,饥饿问题解决了,可是如何回到岸上仍然没办法解决。这一夜,传教士趴在礁石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仍然有筏子和木排从上游过来,传教士见筏子和木排过来便招手,但仍然没有筏子和木排能靠近礁石。有几只稍大的木排想靠近礁石救传教士,到了礁石跟前就被激流冲走了,还险些撞在礁石上。传教士心里明白,自己是活不了了。这样过了4天,传教士眼见生还无望,心想: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拼死一搏。这样一想,传教士身上奇迹般的有了力量。等到一只木排远远漂来,传教士招手呼叫几声,然后拼力一跳,跃入滚滚黄河。流水太急,不等木排上的人施救,传教士在浪花中翻了几翻就消失了。木排上的人见传教士被波涛吞没,没有救成,长叹一声顺水而下。自此,这块河心巨石便被吃水上饭的筏工们称作“洋人招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黄河峡谷风光无限,故事传说也便有血有肉地流传着。

过“洋人招手”不久,有两个石峰矗立在水边,像一对老态龙钟的夫妻,被当地人和筏工形象地称为“老两口”。再往东,北岸有7个大小相似的石头在水里,远远看上去像7位风姿绰约的女子,故取名为“七姊妹”。离开“七姊妹”后,还有“黄石漩”“一窝猪”等险要之处,每个景观背后都有有趣的人文传奇。

“老两口”和“七姊妹”是河道上避不开的景致。

据传说,过去黑山峡河谷旁有老两口带着3个儿子和7个女儿,靠着开垦出的河湾滩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3个儿子体格健壮,干活不惜力气,且孝敬父母,爱惜妹妹,是周围人皆称赞的好青年。7个女儿虽生在深山峡谷,赖黄河之养育,却个个貌美如花。老两口生有这些儿女,内心的满足自不必说,一家人和和美美、快活地生活在这深山峡谷。孰料这一年,朝廷要选妃子。当地一个官员听说峡谷里一家有7个女儿,个个貌美如花,觉得巴结朝廷的机会来了。于是官员便带一群打手摸进峡谷来抓人。这天老两口去附近游转,三兄弟去地里干活,家里只有7个姐妹做杂事。忽然来了一队官兵,不怀好意地盯着7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看。七姊妹见来人不善,便使最小的妹妹去找哥哥。但狗官带着人饿狼扑食般抓住七个姊妹,将7个姑娘拖向河岸边的大船。七姊妹惊吓至极,又哭又喊,急喊父母兄长救命。三兄弟听到哭喊声,急忙向河边跑去。到了河边,三兄弟见妹妹们已被歹人拉上船,船已离岸,大惊失色,奋力跃入波涛滚滚的大河,试图救下妹妹。但水大浪急,难以靠近船只,情急之下,三兄弟化为三座大礁石,矗立在河间。狗官和打手们见船要触礁,大吃一惊,令船匠急划,船总算躲过了礁石,顺水而下。

老两口本来是到河边看哪里还有可垦之地,突然听到女儿们的哭喊声,不知发生何事,也急忙跑来。到了跟前,只见船已载着女儿们顺流而下,3个儿子已变成了石头。老两口悲愤欲绝,二话不说,便扑向了滚滚急流,立马化为两堆巨石,欲拦住大船。船工们惊愕之下,奋力躲绕,船只被巨石挂了一下,打了个转,又顺流而去。七姊妹眼巴巴地看着兄长、父母为救她们都跳入河中,化作礁石,顿时万念俱灰,于是纷纷跳入黄河,也即刻化为暗礁。饶是船匠本事再高,也躲不开这散布的礁群。只听一声巨响,船只顷刻间被撞得粉碎,狗官和打手们全都葬身波涛,一命呜呼。

此后,在黑山峡黄河水道上,就有了“老两口,挂一挂;七姊妹,躲不下”的民谣,告诫吃水上饭的筏工排子匠们,行至此处一定要小心,只要筏子在“老两口”礁石上挂一下,必会撞在“七姊妹”上。这段凄婉的故事,也为河道上的暗礁险滩注入了温暖人文色彩。

大河汤汤,奔流不息。一路风光奇绝,青山遮目。在峡谷,每一处景观都有一个故事,故事可一直讲到黄河冲出峡谷。

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冲破千山万壑的阻隔,流到沙坡头后,一改桀骜不驯,变得温柔娴静,以其九曲回肠的柔情,在这里润泽着卫宁平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从而造就了风光旖旎的塞上江南。一马平川的卫宁平原锦缎一样依偎在黄河的怀抱,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相约在这里,情意绵绵,相依相偎。丰饶的沃野田畴,在这里演绎出沙、山、河、平原荟萃一处的绝妙,成就了美丽神奇、摄人心魄的沙坡头国家5A级风景区

这一神奇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为屯兵戍边,祖先在沙坡头成功筑堤引水,开挖美利渠,创造了黄河有堤坝引水的辉煌历史,诞生了“白马拉缰”的神话传说。美利渠筑坝引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

如今,因沙坡头堤坝建设,黄河水位提高,原来的分水堤坝被淹没,但“白马拉缰”景观被复制在黄河中,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在黄河峡谷漂流,领略过惊险刺激狂放之后,在沙坡头以下河段,该体验一下“黄河泛舟”的怡情了。“黄河泛舟”是中卫古八景之一,史书有记载。黄河上桨声欸乃,渔歌唱晚,黄河风光尽收眼底。今天的人们,在与大自然亲近拥抱,在追求返璞归真中,在黄河上体验一回,应不算奢侈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